兴宁花灯是中华民间艺术的一朵瑰丽奇葩,与北京六格花灯(宫灯)一脉相传,是兴宁重要传统民俗赏灯的载体,凡赏灯必定有花灯,承载着千百年来浓厚的客家民俗文化和中华传统花灯文化。
兴宁花灯最大特点是六格外形结构以圆形为主,兴宁花灯与北京六方宫灯属同一品类。据资料记载,兴宁的“赏灯”民俗已有600多年历史。
兴宁置县于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唐宋以来,尤其明代以来,北来南迁的汉民支系,在兴宁落居成为主流人群的客家人,把中原先进的文化和迁徙途中江浙地区观灯“闹元宵”的民俗活动传承下来,并加以发展,演变为省内和闽赣等地客属人家特有的赏灯节日活动。
兴宁花灯的制作十分复杂,须经过选料裁料、扎灯架、剪刻绘制图案、糊裱四道工序。据吴氏花灯的传承人吴镜彬介绍,所用竹料为两龄的垊竹或毛竹,纸张则一般选用红、白、金、黄、绿色纸。做灯师傅会根据客人订制花灯的大小尺寸进行裁料,其后要经过火熏、扎架、糊纸等步骤。
传统的兴宁花灯为六格圆形灯,上下结构,中间分上、中、下共五层,分别用手工绘制“恭贺新禧”、“状元及第”、“仙君送子”、“全家福满朝贵”、“子孙满堂”、“弦箫鼓乐”等图案的贴纸裱糊在灯的表面。
据专家考证,兴宁花灯起于宋元,盛于明清。有据考证的至今也已有近600年历史。在兴宁,不但有很多有关花灯的传说,而且明清《兴宁县志》多处记述了兴宁花灯、赏灯的盛况。
其中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修《兴宁县志天文部节序》中记载:上元采松竹结棚通衢缀华灯彻夜萧鼓喧闹......谓之赏灯。明崇祯《兴宁县志风俗》中记载:上元自十三至十八各寺庙结彩张花灯张宴设乐放花烧爆自昏达旦。
清咸丰《兴宁县志风俗》记载:元夜结彩张灯,有鱼龙、走马、牡丹、莲花诸灯.......自十一夜至十七夜,郭门驰禁。同时,在兴宁有因制作花灯而被命为花灯张和花灯屋。据调查,兴宁至今仍有兴田街道的花灯张、龙田镇的磐石围、罗岗镇甘村的花灯屋、刁坊镇吴屋等20多个花灯制作专业村屋;他们制作花灯的历史都在200年以上,有好些村屋延续至今达500余年。
清康乾时期,兴宁花灯随着客家人第四、五次大迁徙而流传至本省的惠阳、淡水、河源、龙门、连平、翁源等地和广西、四川等省。闻名全国的忠信花灯就是清中期从兴宁花灯流传过去的。
兴宁花灯品种多样,风格各异,地方特色明显。按形态分有龙凤灯、金柱灯、百子灯、围龙灯、状元灯、宫灯、宝盖灯、伯公灯、观音灯、摇钱灯、廊灯、圆灯、莲花灯等。按使用范围分有赏灯专用灯、敬神祭祀灯、演戏专用灯、装饰灯、照明灯、堂号灯等。
在众多品种中,供赏灯民俗使用的十二门龙凤灯、六门金柱灯、十二门百子灯、十二门围龙灯、八门状元灯和走马灯等是兴宁传统花灯的主要产品,它集各种花灯艺术文化于一体,是兴宁花灯的代表。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cnwh/340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