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文化 > 中国文化

漆器的雕漆工艺是什么

漆器的雕漆工艺是什么



雕漆,又称剔红,是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的瑰宝和精华,与景泰蓝、象牙雕刻、玉雕一起被誉为京城工艺“四大名旦”,再加上宫毯、京绣、金漆镶嵌、花丝镶嵌,则合称“燕京八绝”。雕漆始于漆器,是以大漆为原料,在胎体上一层层涂堆到适当厚度再进行加工雕刻的艺术品。

在堆起的平面漆胎剔刻花纹的技法。我国雕漆始于唐代,历史上以元代嘉兴西塘的最为著名,现代主要产地有北京、扬州、天水、徽州等。雕漆大多用鲜明的朱漆,故又名“剔红”。雕漆常以木灰、金属为胎,用漆堆上,少则八九十层,多达一二百层,是待半干时描上画稿,施加雕刻的一种髹饰技法。一般以锦纹为地,花纹隐起,精丽华美而富有庄重感。

雕漆是中国传统民族艺术,至少有一千四百余年历史。横跨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在明清两朝还是皇家宫廷工艺器物,历来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和艺术价值。雕漆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漆雕、剔红、剔黄、剔绿、剔犀、剔黑、剔彩、堆朱、堆漆,明朝中后期才统称雕漆。

种类

剔红的做法是在器物胎骨上髹涂一定厚度的朱漆,少则二、三十道,多则百道,然后在漆的厚层上雕刻花纹。剔黑、剔黄、剔绿等技法与之相同,只是漆色不同。

剔彩为雕漆的一种,亦以漆层雕刻,但技法与剔红等完全不同。剔彩有“重色雕漆”和“堆色雕漆”之分。

“重色”俗曰“横色”,“堆色”俗曰“竖色”。重色雕漆是在器物胎骨上分层髹涂不同颜色的漆层,当漆层达到一定的厚度时,根据图案色调的要求,需要哪种颜色,就将其以上的颜色剔掉,露出所需色漆,并在其上剔刻花纹,故又谓之“雕彩漆”。

“堆色雕漆”是用局部填漆的方法,即先涂一种色漆至一定的厚度,再根据图案的要求 将需配色的花纹轮廓内的原漆层剔掉,填上所需的色漆,再剔刻花纹的细部。

历史沿革

据黄成《髹饰录》记载,我国雕漆技法出现于唐代:“剔红,即雕红漆也。髹层之厚薄,朱色之明暗,雕镂之精粗,亦甚有巧拙。唐制多印板刻平锦朱色,雕法古拙可赏,复有陷地黄锦者。”

后杨明加注补充道:“唐制如上说,而刀法快利,非后人所能及。陷地黄锦者,其锦多似细钩云,与宋元以来之剔法大异也。”这两段记载无疑证明唐代已有雕漆并论及其基本特征,唯至今未见实物。宋元时期,我国雕漆工艺得到发展,至元代已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

《髹饰录》中评价:“宋元之制,藏锋清楚,隐起圆润,纤细精致。又有无锦纹者。”宋元两代雕漆技法已臻成熟,传世的元代雕漆制品以张成、杨茂等的作品为代表。

在继承元代雕漆工艺的基础上,明代的雕漆生产有了飞跃的发展,尤其是永乐、宣德时期,雕漆技艺取得了空前辉煌的成就。

明成祖朱棣酷爱雕漆,明朝迁都北京后,他命御用监在皇城内建立了专为皇家服务的漆器作坊——果园厂,专门生产雕、填漆器。工匠从全国各地精选,永乐皇帝亲召元代雕漆巨匠张成之子张德刚进京,授其营缮所副,专司果园厂雕漆的生产。这一时期果园厂的雕漆技艺精湛,产品精美绝伦,代表了明代雕漆工艺的最高水平。精美的雕漆制品不仅满足了皇家的需求,永乐皇帝还以此为礼品馈赠日本国王。

明代嘉靖、万历时期,官办漆器作坊生产的漆器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工艺水平,装饰纹样一改前期风格,除部分继承了反映民间文化习俗的题材外,对帝王歌功颂德、宣扬宗教神话和表现长生、升仙、福寿吉祥的内容成为雕漆装饰的主流风格。雕漆的这种特点与嘉靖皇帝朱厚熜信奉道教密切相关。

由于乾隆帝酷爱雕漆,清乾隆时期雕漆工艺得以蓬勃发展,百工炫巧争奇,料不厌精,工不厌细,雕漆工艺达到了漆工艺史上最高的水平,雕漆制品的数量也非常巨大,现存乾隆御制诗中咏雕漆的诗文即有几十首。乾隆朝雕漆多为养心殿造办处制造或交由苏州承做。

乾隆后期,雕漆生产由盛而衰,至光绪时,雕漆技法几乎失传,慈禧太后六十寿辰令苏州制作雕漆,但得到的承办,至此,雕漆生产跌入低谷。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cnwh/340689.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