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文化 > 中国文化

鄱阳漆器简介

鄱阳漆器简介



鄱阳漆器历史悠久,制作精巧,以造型新颖,漆面光泽,内壁光滑见长,始于汉代,明清以后,享誉江南。

20世纪60-80年代,远销东南亚,欧美和日本,产量跃居全国第二。

1915年,艺人张席珍制作的刻漆填金黑退光帽筒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奖;多次获国家轻工部优秀产品奖,全国工艺美术优秀作品和制作设计奖;多次参与人民大会堂髹漆工程,制作了多幅漆器字画,条屏,器具等,参加了南昌滕王阁,西山万寿宫等名胜的修缮和装饰,漆画《江南四月》《踏清》《姜夔》《渔鹰》等,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中央电视台多次报道鄱阳脱胎漆。

鄱阳布胎漆器脱胎法较为先进:以松香雕作阳模,或将松香融化灌入阴模成阳模,用漆布裱褙成胎,胎成后击碎松香,一次脱胎成型,布胎没有接缝,平整光滑。

鄱阳漆器的传统特色技法有衍生于饶州窑(景德镇窑)陶瓷文化氛围里的仿窑变流漆和隐花等。鄱阳隐花有数种:在中涂漆地描漆以后罩透明漆,在中涂漆地描金以后罩透明漆,在漆面镂嵌花纹、填漆干后磨平再罩透明漆,灵活多变。

鄱阳脱胎漆器制作工艺

鄱阳脱胎漆器工艺是江西省鄱阳县的一门中国传统手工技艺,历经几千年流传至今,其纯手工制作的精密度和细腻度,是历代艺人心血和智慧的结晶,体现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卓越的智慧和超凡的创造才能,是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郑师许《漆器考》记,五代两宋,中国漆器的制造中心“初为湖南,后移江西”。宋元至明,江西庐陵以制造螺钿漆器知名。江西拥有悠久的漆器制造传统。

鄱阳脱胎漆器传习江西漆器制造传统,工艺制作非常细腻,成品光泽圆润,外形若骨,刻绘精细,手法自然,巧夺天工,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力。

1915年,在江西鄱阳宗传六代的漆画工艺老人张席珍精心制作了一对脱胎漆器帽筒,作为“大中国”的工艺品送到世界工商博览会上参展,荣获巴拿马四等奖,此后,鄱阳脱胎漆器名享海内外。有些作品被称为国内首创。

鄱阳脱胎漆工艺以生漆(不含化学成份的原生漆)为原料。经制模、裹布、上灰、上漆、脱胎、打磨、贴箔、推光、抛光等50多道工序制成。

鄱阳脱胎漆器由于纯手工制作,工序繁杂,从业人员习艺时间较长,且工作辛劳,为现代年轻人不屑,后继乏人,传承十分艰难。

鄱阳县人民政府为保护这一独特手工技艺,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将仅存的几位老艺人组创了新的生产公司,并投入专款培养传人,力求此工艺能完整地保护起来。

鄱阳漆器髹饰技法

隐花

是鄱阳传统的特色技法,鄱阳隐花手法灵活多变,延展出多种细分技法。鄱阳隐花有在中涂漆地描漆以后罩透明漆,在中涂漆地描金或描银以后罩透明漆,在漆面镂嵌花纹、填漆干后磨平再罩透明漆,还发展出颇具特色的卵壳镶嵌后罩透明漆等各种罩漆技法。鄱阳隐花根源于鄱阳漆器擅长和热衷的罩漆传统。

宝砂

是鄱阳漆器以前的独门绝活,属于隐花的一种。古代是用干荷叶和铝箔来制作出凹凸的纹理再罩上透明漆,漆下有如宝砂,隐隐闪烁。

刻漆贴金

是鄱阳漆器独创的擅长技法,先在器身上镂刻图案再贴金,线条富于笔墨韵致。

流彩

仿窑变的流彩是鄱阳的传统特色技法,是将樟脑油稀释了的推光漆髹涂于完成中涂的漆地,随即将汽油稀释了的推光漆泼、洒、滴上去,抬起漆板或竖起器皿,用刷、括牵引,使不同颜色的推光漆互相浸漫渗化,干后磨显,推光,漆面漆色淋漓缤纷,似烧陶中的窑变,漆工称其仿窑变“流彩”。

犀毗

也作犀皮,是在器身上用稠漆起捻,在分次涂上各色漆后再打磨出一层层一圈圈各种纹理,鄱阳的犀皮还与流彩相结合,颜色更为多变。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cnwh/340678.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