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文化 > 中国文化

汉魏洛阳城有哪些文物遗存

汉魏洛阳城有哪些文物遗存



汉魏洛阳故城,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城东15公里,是汉魏时期的都城遗址。汉魏洛阳城在中国都城建设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重大意义,而且奠定了汉魏洛阳故城的规模: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三重城圈,总面积近100平方公里。如此规模,使汉魏洛阳故城成为中国甚至世界历史上最大的古代都城之一。

北魏泥塑佛面造像

汉魏洛阳故城中的永宁寺塔基出土的泥塑佛像,制作精细,形象生动,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中的珍品。

北魏泥塑佛面造像是一件残缺的北魏泥塑佛面造像,像残缺双臂的维纳斯一样,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佛面舒展光洁,鼻子端正秀美。佛面表情从容慈祥,笑容含蓄沉稳,被誉为“东方的蒙娜丽莎”。

熹平石经

熹平石经出土于汉魏洛阳故城太学遗址,熹平石经又称一字石经、一体石经,系东汉末年蔡邕等奉诏,为正定经本文字以隶书一体写成,于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刻石立于洛阳太学前,不久即毁于战乱。石经至宋代已有残石出土,如洛阳张氏发地得十余块,约九百七十余字,为《尚书》、《鲁诗》、《仪礼》、《公羊》、《春秋》、《论语》等。另有翻刻本,如胡宗愈刻于成都西楼,洪适刻于会稽蓬莱阁,还有越州石氏本等。民国后亦多有残石陆续出土。

正始石经

正始石经出土于汉魏洛阳故城太学遗址,《正始石经》刻于公元241年(三国魏齐王曹芳正始二年),原立于魏都洛阳南郊太学讲堂西侧。因碑文每字皆用古文、小篆和汉隶三种字体写刻,故名。石经刻有《尚书》、《春秋》和部分《左传》,是继东汉《熹平石经》后建立的第二部石经。《正始石经》在中国书法史和汉字的演进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辟雍碑

辟雍碑是民国二十年(1931年),在汉魏洛阳故城的辟雍遗址上发现的西晋巨碑。碑通高3.22米,上书“大晋龙兴皇帝三临辟雍皇太子又再莅之盛德隆熙之颂”,后来碑身、碑座合而为一,成为一件完整的文物,在中国文化教育史、书法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周墓随葬文物

2017年1月至11月,洛阳市文物局组织联合考察队伍对阊阖门遗址及周边区域再次进行了考古勘探与发掘,此次西周墓葬的发掘为进一步探索相关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依照墓葬在阊阖门遗址四周的分布情况以及保护工程圈占土地的范围,将该批墓葬分为4个区,分别将位于阊阖门遗址以西、以南、以东和以北的区域编号为Ⅰ、Ⅱ、Ⅲ、Ⅳ区。已经发掘的墓葬分属Ⅰ、Ⅱ区。

Ⅰ区M142位于Ⅰ区T11内。墓内共发现随葬品40余件,包括陶器12件,其中鬲、簋、豆、罐各3件,另有石片、贝、蚌片、兽骨等。

Ⅱ区M109位于Ⅱ区T5内。随葬器物共80余件,其中有铜器8件,包括鼎1、簋2、爵2、觯2、尊1,另有陶器39件,包括鬲、簋、罐等其他器物若干。

Ⅱ区M110也位于Ⅱ区T5内。随葬器物共40余件,包括铜器3件,鼎1、簋2;陶器27件、玉器2件、蚌器3件。

Ⅰ区M175位于Ⅰ区T12内。随葬器物50余件,其中铜器4件,鼎2、簋2;陶器20件,鬲4、簋4、罐12;另有蚌器、玉器等小件器物。Ⅰ区M45位于Ⅰ区T2内。随葬器物共8件,其中陶器7件,分别为鼎1、豆2、罐1、器盖3、器型不明陶器1;另有骨器1件。

Ⅱ区M134位于Ⅱ区T1内。有随葬品8件,其中陶器6件,分别为鼎1、盖豆2、壶1等。其年代约为战国早中期。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