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洛阳城的宫城名为紫微城,是隋、唐、武周帝国的大朝正宫、世界性政治中心和国家象征,位于神都洛阳西北隅至高之处,前后沿用530余年,成为九朝理政之所。是中国历史上沿用时间最长、使用朝代最多的皇宫。
紫微城因象征天帝居所紫微宫而得名,是当时全世界最辉煌壮丽的宫殿群,建筑形制惊世骇俗,影响到了东亚各国的宫殿建设。尤其在武则天时代修建的明堂、天堂使其别具特色。
紫微城占地面积约4.2平方公里,是明清北京紫禁城的6倍,被誉为“万宫之宫”。紫微城正门为应天门,正殿为明堂;三大殿依次为乾阳殿、贞观殿、徽猷殿,具备最高礼制的天子五门。唐太宗接见玄奘、唐高宗俘获百济国王、武则天称帝、唐玄宗接见第八次日本遣唐使等仪式均在紫微城举行。
其平面布局、建筑形制,奠定了中国宫城的基本格局,是隋唐以后宫殿建筑的范本,被宋代皇宫、元朝皇宫、明清故宫所仿效,甚至影响到日本、朝鲜和韩国等东亚国家。
宫城遗址位于外郭城的西北部,城墙宽约15—20米,中为夯筑,内外砌砖。已经勘查出南墙正中的应天门(隋名则天门)、东边的明德门(隋名兴教门)、西边的长乐门(隋名光政门)和北墙的玄武门、西墙的嘉豫门。在宫城中轴线上,发现多处大片夯土殿址,西部已发掘出多处长方形基址和一处石砌圆形基址。
东宫
东宫在宫城南隅,自为一城,东西330米,南北约1000米。宫城北部有陶光园,西北部有九洲池。在宫城内中轴线上,由北向南有延续不断的大片夯土基址,应是中央各殿的殿址。
应天门
应天门是紫微城(宫城)正南门,俗称五凤楼。原名则天门,是朝廷举行登基、改元、大赦、宴会及接见万国来使等外朝大典的重要场所。唐高宗俘获百济国王、武则天称帝、唐玄宗接见日本第八次遣唐使(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等)等仪式均在应天门上举行,功能类似现在的北京午门。
应天门是一座由门楼、朵楼和东西阙楼及其间的廊庑为一体的“凹”字形巨大建筑群,门上有两重观,上题“紫微观”,左右连阙,中间以廊庑相连,宛若空中楼阁。城门东西长达137米,约是丹凤门的2倍,亦大于紫禁城午门(120米)。其中两侧阙高120尺,按1唐尺为30.33厘米来算,这座恢弘的城楼高约36.4米,有今天的十三层楼高,比北京天安门(34米)还要高。
洛阳皇宫紫微城应天门双向三出阙,东西两边共计十二阙,是古代城门建制的最高等级。“两重观”、“天子三出阙”是古代天子享用的最高礼制。应天门是隋唐两京考古发掘出的第一座三出阙城门遗址,这种建制对北宋汴梁的宣德门和明清故宫的午门影响深远,在中国宫城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天堂
天堂,是一代女皇武则天的礼佛堂,是武则天命薛怀义负责主持修建的皇宫内礼佛的重要场所。据《资治通鉴》记载,天堂位于明堂北面,共五层,其三层即可俯视明堂(高约90米),可见其高大,其内供养有大佛像。
由于太高,天堂建成不久,被巨风摧毁。随后武则天又下令复建,“日役万人,采木江陵数年之间,所费以万亿计。”
天堂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内。武则天当政时期所建的明堂、天堂,是东都洛阳宫城内最高大的两个建筑,它们一改皇宫中轴线主殿为单层的传统,使洛阳宫城殿宇的立体轮廓和风貌气势显得更加辉煌壮丽。
天堂遗址位于明堂遗址西北155米,处于宫城轴线区域西侧,是一处方形台基上有五重圆形承重基础的建筑基址,形制非常独特,是武则天命薛怀义主持建造的用以贮佛像的佛堂建筑。
天堂遗址遗迹可分为五期,其中第一(隋至初唐)、第三(中晚唐)、第四期(唐末五代)、第五期(北宋)遗迹由东西步廊、东西向水渠和隔墙,仅第二期(武周时期)为大型建筑基址天堂遗址。
明堂
明堂为武则天时期洛阳太初宫的外朝正衙主殿。由应天门,进入宫城,便可见宫中最高大壮丽的皇宫建筑——明堂。它相当于北京明清故宫里的太和殿。象征皇帝的威严,震慑天下。
唐睿宗垂拱三年(687年)二月,武则天下诏拆除了正殿乾元殿,于其地造明堂,初号“万象神宫”。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三月,明堂被毁之后的第二年,重新建造的明堂重新落成,重建后曰“通天宫”。
明堂原为隋时所建的乾阳殿,后经四次被毁,四次修建,先后九次易名。据《资治通鉴》“唐纪”中记载,明堂共三层,底层为四方形,四面各施一色,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季。中层十二面效法一天中十二个时辰。顶层为圆形,四周环绕九龙雕塑。中间有周长十五米左右的巨型木柱,上下通贯,故此又名为万象神宫。
明堂是史上体量最大之木构建筑,基底正方90米X90米,高88米,唐代建筑技术之巅峰巨作。其建筑技术和施工技术惊世骇俗。现明堂遗址地表已无迹可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工作队,于1986年10一12月配合洛阳市公交公司基建工程中,在中州路与定鼎路相交的东北角,发现武则天时的明堂遗址。
经考古勘探得知,明堂范围为南北长400米,东西宽约396米,四周有墙,墙外有壕沟。其主体建筑遗址系圆形夯筑台基,直径达60多米,夯土厚达2.5米。勘查探明了宫城东南侧自成一城的东宫以及北部的陶光园、中部偏北的徽猷殿、西北部的九洲池,特别是宫城内武则天时的明堂遗址的发掘,是迄今洛阳隋唐东都城考古最重要的发现。
遗址的方位、形制、建筑特点,与文献记载的明堂〔开元二十八年(740)改称含元殿〕颇相符合。在夯土殿基正中,有由4块大青石构成的巨型柱础。柱础外圈直径4.17米,内圈直径3.87米,它的发现为进一步弄清宫城内宫殿的布局,逐步复原宫城、皇城内的建筑,确立了准确标志。
诸小城
其他诸小城曜仪城在宫城之北,为狭长形,东西长约2100米,南北宽约620米。曜仪城以北是圆壁城,呈矩形,东西长2110米,南北宽为460(西端)—590米(东端)。东城呈长方形,南北长1270米,东西约620米。
圆璧城的北墙即外郭城北墙西段。已勘查出这两座小城的断续城垣以及两城中部相通之门道和圆壁城北墙正中的龙光门。在皇城东侧发现有东城,城址为纵长方形,南北长约1270米,东西宽约620米。在宫城东北角和西北角外,还有面积较小的东西隔城。
从考古发现看,诸小城中最重要的是东城北面的含嘉仓城。城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725米,东西宽615米。有城门4座,即仓东门(东门)、仓中门或圆壁门(西门)、德猷门(北门)、含嘉门(南门)。德猷门经发掘为单门道,宽4.9米,进深17米,门道留有车辙。
东北部和南半部,已探出粮窖287座,东西成排,南北成行。先后发掘了12座粮窖,其中9座出有铭砖,有唐代调露、长寿、天授万岁通天、圣历等年号,记载着粮窖在仓城中的方位,储粮的品种、数量,粮食来源、入窖年月、运输和管理人员的官职和姓名。第160号窖还保存有约25万千克的炭化谷物。含嘉仓城的发掘,为研究隋唐时期大型官仓的仓储和管理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九洲池
九洲池,为紫微城的禁苑。位于宫城西北部,东西长约205米,南北宽约130米。其入水口在北侧,总渠流经陶光园南墙附近后分为东西两分渠,各宽4—5米,南行注入九洲池,出水渠则在池的东南角。池的西南,北距池岸7米处发现两排东西向,南北并列长达43.5米的大型廊房建筑,廊房之间设有明暗水道和砖砌甬道;在九洲池内探出五座椭圆形或近圆形小岛,并在其中三座小岛上发现亭台建筑遗迹。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cnwh/340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