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图彩画壁,毛笔在一勾一勒中,朴拙而深情。他们相信,他们画的这些佛陀本生画,不仅是连环叙述的一篇篇小故事,更是一卷卷无字的佛经。佛陀说他未成佛前在轮回中不知修行了多少世,发生在前世的种种,被称为本生故事。位于254窟的《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图》便是本生故事中最经典的一个,而在敦煌众多同题材的壁画中,这幅北魏的画作又是构思最精彩,表现力最强的。
这幅画面仅仅截取了壁画的中心,也是故事的高潮部分,太子舍身饲虎的场景。其他的六个情节环绕这个场景展开。一是太子和兄弟出游遇到饿虎,二是萨埵太子发誓舍身饲虎。第三个场景是太子从高山上投身而下,接着第四个便是画面中的饿虎啖食太子。最后的三个场景是父王母后怀抱太子尸骨,太子的兄长、夫人和宫女们仰天痛哭,大家将尸骨建塔安置供养。画面里深黑的虎纹,一丝丝侵吞着太子的血肉。七只气息奄奄的小虎周匝环绕,撕咬不停。工匠们实在不忍心将血肉分离的场面画出,仅仅画出这场“丰盛大餐”的即将开始。就在画到猛虎围聚的时候,裹挟在笔触中的丝丝颤动抖露出匠人们的心思。兴许隐隐的泪花也曾溅落到已经冻僵的毛笔上,用那一腔虔敬的热气化散开塞外的风霜。太子一手长伸,一手回缩,双脚似在地上磨搓。太子在跌落的伤痛和猛虎的撕扯声中,隐隐又感觉到悬崖上亲兄弟声嘶力竭的呼喊自己。他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用血肉救助即将饿死的老虎们,是他对“无我”的诠释。这是早期佛教的主流思潮,为了突破肉身执着的比较极端的故事,现在的“燃指供佛”也渊源于此。
画面中老虎的造型非常飘逸,身躯被拉长,四肢由优美的曲线构成,具有汉代漆器和画像石老虎纹样的特点。由于壁画近两千年的剥落,七只小虎只能清晰辨认四只。母虎保存比较完好,其冷冰冰的眼神,透过时空照得今人伤情满腹。整幅壁画大胆使用黑色配合场景的压抑悲忿,升华了本生故事的主题。石青色块零散的围绕着太子,犹如地狱之火熊熊燃起。紧凑的一幕幕情节满壁生辉,千年来在此窟经行的僧侣们,沐浴在佛陀多生累劫苦修的氛围里,随着声声感叹“喃无布哒耶”愈发精进地摄心。
文字语言随着时间地域的流转而晦涩难懂,一壁图画却很少偏差的传达了佛陀两千五百年前的悲愿,同时留给我们北魏时期精美的绘画图式。不知道是宗教留给我们美术遗产,还是艺术保留下来了当时的文艺思潮。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cnwh/339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