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文化 > 中国文化

武夷山国家公园地理环境

武夷山国家公园地理环境



武夷山国家公园位于福建省北部,北与江西省交界,南至建阳区黄坑镇,西至光泽县崇仁乡,东至武夷山市武夷街道,地理坐标为东经117°24′13″-117°59′19″,北纬27°31′20″-27°55′49″,包括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九曲溪上游保护地带、光泽武夷天池国家森林公园及周边公益林、邵武市国有林场龙湖场部分区域,总面积1001.41平方千米。

地质地貌

地质:武夷山国家公园属闽西北隆起带中的邵武-建宁坳陷带,出露的地层以早古生界地层为主,岩性为厚层巨大变粒岩、千枚岩、夹大理岩、片麻岩等变质岩系。以晚震旦统黄连组及南岩组占主要部分,次为震旦系变质杂砂岩、粉砂岩等、燕山早期侵入的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等。

在中生代晚期,武夷山发生了强烈的火山喷发活动,随之花岗岩侵入。白垩纪晚期的红色砂砾岩是形成丹霞地貌的主体。中生代的地壳运动奠定了武夷山地貌的基本骨架。岩性对武夷山地貌发育明显,西部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峰,基本上由凝灰熔岩和流纹岩等构成,东部红色砂页岩地区则往往发育有谷地和盆地。

地貌:武夷山国家公园属内陆山区,主要山脉大致为东北-西南走向,地势呈西北、东北高,西南、东南低,形成以丘陵山地为主的低山区地貌特征,其间有代表特征的区域分别为武夷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武夷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属丹霞地貌区,区内峰岩、山峦一律从西向东单面翘起,西面成20°-25°倾斜,东面则成悬崖。

区内以丘陵为主,属低山丘陵地貌,依次从谷地、低山、缓丘、低丘和中高丘排列成梯状分布。最高峰三仰峰,海拔729.2米;最低山峰水光石,海拔240米;中丘天游峰海拔410米。武夷山国家公园东部的地貌类型可分为单面山、桌状山、柱状山、红层峰林、缓丘和断裂巷谷、河流阶地等类型。

九曲溪上游保护带地貌以中低山为主,平均坡度在30-40°之间,属典型的中低山地貌。地势自西北往东南方向倾斜,海拔达400-1000米。该区域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高山有20余座,其中九重天海拔最高(1630米)。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中山地貌,区内千米以上高峰达110余座,坡度一般在30°-40°。

气候条件

武夷山国家公园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型,具有气候垂直变化显著、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降水丰富等特点,年均气温17-19℃,最高气温为7月,月平均气温在28-29℃之间,极端高温41.4℃;最低气温为1月,月平均气温6-9℃,极端低温-9℃;年均总积温6633℃;年均降水量1684-1780毫米,主峰黄岗山年均降水量高达3400余毫米。

3-4月为春雨季,约占全年降水量的23-24%;5-6月为梅雨季节,约占全年降水量的36-37%;7-9月为雷雨季节,约占全年降水量的20%;10-翌年2月为秋冬少雨季节,两季仅占全年降水量的20%。全年降雨日数一般在150天以上,最长达199天。年均相对湿度为78%,其中3-6月一般都在80%以上,以6月最高,达到83%,10月和1月最低,约在75%左右。多年平均陆面蒸发量约为720毫米,水面蒸发量为1000毫米左右。

水文特征

武夷山国家公园位于闽江流域上游主要支流-建溪水系的上源区域,主要河流有九曲溪、黄柏溪、麻阳溪、崇阳溪、清溪河等,均属山地河流。九曲溪、黄柏溪、麻阳溪及崇阳溪上游的主要支流均发源于国家公园西部;桐木溪发源于桐木关西北,自西向东贯穿公园,于武夷宫注入崇阳溪,长62.5千米。

黄柏溪发源于国家公园北部的麻粟坑,自西向东在溪源村流出,之后流经浆溪村、上村、柘洋村、黄柏村,在赤石下林洲注入崇阳溪,在公园内的长度约为8千米;麻阳溪发源于国家公园中南部,向南经大坡村流出,在建阳区与崇阳溪交汇而成建溪,在公园内的长度约为18千米;崇阳溪由国家公园东侧流过,流经公园的河段约7千米;清溪河发源于国家公园西北部岱坪村,至东北向西南经西口村、清溪村、大洲村,于百石村流出,在公园内的长度约为25千米。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