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文学 > 心得体会

关于穆斯林的葬礼阅读心得通用

关于穆斯林的葬礼阅读心得通用



《穆斯林的葬礼》书中以两代人的生活经历为主线,中间穿插着各种各样的冲突,误解。文化冲突,性别冲突,国家冲突与战争。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穆斯林的葬礼阅读心得通用,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关于穆斯林的葬礼阅读心得通用1

这是一本以回族清真教徒穆斯林的宗教文化为背景,讲述琢玉大师韩子奇与其女儿韩新月两代人纠葛缠绕的故事,章节交错的方式,让故事有穿越时空的感觉。

书中最令我难以释怀的就是新月和楚雁潮的爱情,不附带任何关系去爱,爱时如夏花之绚烂,结束时亦如秋叶之静美。他们从一开始的师生情深,发展到最后的心灵盟友,乃至灵魂密友,是何等高尚纯洁的感情啊!尤其是新月患了心脏病住院,再到她离世,楚雁潮给予她的关怀呵护,再到后面试墓穴的那段描写,我内心深处也被一种深深的极为强大的情感震撼着。

人生无常,无论你是一个怎样坚强的人,面对死亡都是那么不堪一击。我的心情就如一片漂浮在空中的落叶,随着主人公的心情起伏变化。说实话,我对他们的爱情既羡慕又有种揪心的疼痛,甚至向往他们两人之间的那种心灵相犀的情感,因为这样纯美的爱情在当今社会中已经极为少见了。

一个穆斯林家族,随着新月的死亡也几乎衰败。穆斯林的葬礼,埋葬的何止是一个年轻的生命?殒落的又何止是一个韩新月?

关于穆斯林的葬礼阅读心得通用2

早在三周前就看完了这本书――《穆斯林的葬礼》,当时看完后心里感觉很沉重,让我无从下笔,所以,直到这天才写下这篇读后感。想到书中讲述的故事,穆斯林家族三代人的命运,两个发生在不一样时代的感情杯具,心里还是很难平静下来。

冰心在给《穆斯林的葬礼》写国际版的序言时,她说在读这本书之前,几乎对穆斯林一无所知。自我亲自看过之后,我深深表示赞同,我缺乏对其他民族和宗教的了解。小说大概讲述了一个北京玉器家族两代人的故事,章节交错的方式,让故事有穿越时空的感觉。讲述民国时的故事,让我想起了老北京的那些各行各业的老字号和文化;讲述北大燕园的景色,让我对北大和学生时代有些感伤;讲述避难伦敦,让我想起上个世纪的世界战争。当然,最最重要的还是主人公韩新月的命运和与楚雁潮老师之间的感情。新月还是死了,带着遗憾走了。但是让我们明白了一个真理:感情以及人性中完美的东西是能够超越宗教和种族的,虽然在现实中经常会被扼杀,而正因为现实的残酷,才越发觉得这些东西的珍贵。

一本厚厚的书,承载的是一段沉甸甸的感情,《穆斯林的葬礼》是一本好书,值得一看。

关于穆斯林的葬礼阅读心得通用3

《穆斯林的葬礼》的序中写道:这是玉的长河,不,人生的长河,命运的长河,悲剧的长河。很多时候,命运就是这样,人生多歧路,命途无常。

韩子奇一生追求自己的梦想,奇珍斋历经兴衰,苦苦经营一生,最后,珍宝却被掳掠一空,实在令人唏嘘不已!

新月之死,令人悲痛欲绝,她的死,是缠绵的,又是壮烈的,她盼望着天明,在天明时死去,这是人世间多么大的悲痛!

“这是一部穆斯林的圣洁的诗篇,充满悲剧的美感”

世界上没有一个青年不曾向往爱情,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爱的种子。它可能萌发的很早,也可能贮存很久;它可能成熟于短短的一瞬间,也可能历经漫长的磨难而最终凋谢。

楚雁潮与新月的爱情,勇敢而热烈,朴实而不平淡,又似乎是经历了一次哄哄烈烈的热恋,真挚而淳朴。可是,命运对他们的追弄,让人看得伤心悲痛,惋惜。

人生有如一场苦行僧的修行,冰玉写给女儿的信“在陌生人中孤独的旅行,不是为了寻找谋生的出路,也不是寻找爱,而是在寻找自己。人可以失落一切,唯独不可以失落自己。”让我在凄凉的尾声中找到伟大的力量!

当我们正经历着人生最艰难的时期,一定不要失落自己。纵使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最后,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

月盈月亏,人生无常,唯有不失落自己,方得始终。

关于穆斯林的葬礼阅读心得通用4

悠扬的小提琴声渐渐从一座坟墓旁响起,远远望去,一个二十五岁左右的男子正在弹琴,似乎在诉说着一个千古流传的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

美好的爱情,往往会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因素的限制与破坏,比如宗教,别的民族我不清楚,但作为一个穆斯林,在我们的宗教信仰中,规定不能和外民族的人婚恋,否则,就罪不可赦,这样的信仰一带传一代,几乎没有人对它做些浅谈,然而时至今日,回族女作家霍达的巨著《穆斯林的葬礼》,让广大读者似乎耳目一新。

小说讲述的是爱情一户回族人家经历的一些故事,主人公韩新月的父亲韩子奇是做玉器生意的,妻子梁君璧本是他的师妹,他还有一个小师妹,就是梁冰玉。由于战争原因,韩子奇不得不抛下自己的妻儿,带者自己心爱的玉器,和小师妹一起去了英国,战争硝烟弥漫,没能将亲人间信息互相传递。就和冰玉重组了家庭,生下了新月,可是事实不像他想的那样,冰玉离开了他。

新月是一名出色的学生,她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北大,可不幸的是她患有风湿性心脏病,且不能做手术,年轻的班主任楚雁潮为了给予她希望,便向新月表白了自己的爱慕之情。作为穆斯林,梁君璧极力反对,因为她不明白楚老师对新月的爱情是给予她希望,而不是娶妻生子,或许新月是丈夫的“私生女”,她没有丝毫的犹豫就否定了楚老师的请求,并让他对新月不要有太多的关注与感情。

这对无缘的恋人最后就只能接受了生离死别的结局:韩新月没能见到楚雁潮最后一面,但我相信,他们的心灵是相通的,因为他永远记得,他有一个何等出色的穆斯林学生,她是何等地喜欢听他弹《梁祝》。

有人说,这部爱情是要告诉人们,在一切事物中,爱情是至高无上的,甚至它胜过宗教,做为一名穆斯林,我想我不该这么说,但是我从心底也默默认同。因为我想祝福他们,我想听听《梁祝》。

天上,新月朦胧;地下,琴声飘渺……

关于穆斯林的葬礼阅读心得通用5

拿到这本厚厚的书时手上沉甸甸的,合上这本书时淡淡悲伤和压抑久久荡在心头。霍达这位伟大的女作家用她淡淡的清新的笔触向人们讲述了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开始,一直到改革开放的七十年代末大约六十年间的兴衰一家三代人的爱恨情仇、荣辱兴衰,玉与月向世人展现一幕幕哀伤的爱情悲剧。

质朴无华的葬礼让我认识了穆斯林,从未了解过的宗教与信仰也在这本书中缓缓展开在我的眼前,宗教的传统,政治的交锋,爱恨的交织。

故事的开端从一个虔诚的穆斯林老人带着年幼的韩子奇引出,墓地里楚雁潮缓缓的琴声与天上的新月相交辉映着让这命运的舞台缓缓落幕,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也在场终结了,而当我静静回首书中的一幕幕,‘玉王’韩子奇艰辛的创业,对玉的执着,对感情的无奈,直至死前含泪而终。

有着不同观念的姐妹,迂腐梁君璧为信仰毁掉了儿女的婚姻和爱情,带着新观念大胆追求自由和爱情的梁冰玉是新一代青年的象征,却漂泊他乡;向往美好幸福生活的老姑妈终究守候着一家人直至病死;韩天星和陈淑彦这对被命运硬拼成的夫妻带着悲伤活着;而那个十九岁的花季聪颖美丽的少女韩新月却因先天性心脏病早早凋谢了生命之花,那一轮新月之下,楚雁潮缓缓的拉着提亲……

在文章的最后:‘梁冰玉轻轻地走过去,心里只想着自己的女儿。和那个人一样。暮色悄悄的降临,婆娑树影渐渐和大地融合在一起,满目雄浑的黛色,满目温馨的清香。西南天际,一弯新月出现了,淡淡的,朦胧的,若有如无。’留于我心底的是对未来的一个憧憬,一个新的希望,期待着幸福与美好的明天,正如文中那个热爱生活的早逝少女。

关于穆斯林的葬礼阅读心得通用6

看了文题也大概猜出了文章类型,但自始至终,情节没向着我所想方向走,总是出人意料。于是,我被它深深牵引着,进入人物的悲欢离合。

很多人会为新月的命运,和楚教师的感情所打动,或是对韩子奇一生所感怀。但我的心却被一个人物深深勾住——梁冰玉。

故事背景发生在战乱年代。在那个新旧交替的年代,中国人的思想开始从封建腐朽转向新生,而梁冰玉就是新社会女性的代表。敢于同命运搏斗,敢于为感情付出,同时也有迷茫,也有失败,但最终她认清了自我,认清了生活。

和璧儿一样,从小时候起,失去了父母的疼爱,玉儿和姐姐有了相同但截然相反的性格——坚强。姐姐被生活所迫,敢于当家作主,却没有主见,没有知识;而她学会了自强,她经过知识的汲取和自我的认知,重新定义了坚强。我想这才是新时代女性所应有的思想。

随着渐渐长大,我升入了大学。大学里,她有了自我的第一个恋人,也是深深伤害了她的恋人。应对恋人的打击,同学们的另眼相待,也曾另她对生命感到迷茫,也曾对感情失去了信心,甚至狠心拒绝对她忠爱热爱的奥立弗,说明她曾迷茫于感情,和现代的.女性一样。但不一样的是,她能从奥立弗的死中重新正视感情,并能敢于追求真爱,这却是现代女性所缺乏的。

有人会说梁冰玉是个下流的女人,背叛姐姐而和姐夫在一齐。但正如她所说,那个时候谁都不能保证自我能活下去,仅有两个人相互依靠,才有了能活下去的勇气。而她与韩子奇的爱,也不再只是为了生活和后代,而更多的是因为内心所感,心灵相通。虽然因为韩子奇的懦弱,没能最终在一齐,但她的决绝足以让人震撼,。

她的一生不像新月,韩子奇般曲折,但却折射了自我的光彩。我佩服她的坚强,佩服她的勇敢,佩服她的敢作敢当。人的生命仅有一次,碌碌无为或是大放异彩。也许你平淡地活着能够活到100岁,但轰轰烈烈地活着只能到50岁,但这50岁却比100岁值得的多。

我总以为自我生活中很勇敢,但和玉儿比起来,却差了天地,我曾觉得自我足够坚强,却没有经历过亲人的抛弃,战争的恐怖,或许我们缺少的也正是这些。不光是生活中,学习中也亦如此。玉儿凭自我的坚持考上了大学。我们坚持的不应当只是考上大学那么简单了。我们将来会有更多选择,学业上的,人生上的,都离不开坚强。

也会有风雨阻挡,不可能一帆风顺。勇敢的小船才能乘风破浪,不管是学习上的,感情上的,总会充满挫折,想不为之所打败,仅有努力扬帆,像玉儿一样勇敢,不为别人,但为自我。

书中的开头,便埋下了疑问,结尾的呼应才明白了前因后果。用玉儿的回来结尾或许是有深意的,她是那个年代的代表,一家人几十年的代表。

一部杯具书,看完没有哭,而是有了许多感触,学会了很多,看清了很多。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