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范文1
苏菲最开始接触到的哲学问题是‘你是谁’和‘世界从何而来’。这个问题自己一直在思考,也增加了我看这本书的兴趣。还有,书的开头出现了要苏菲转交给席德的信,这些都设置了悬念,也让我们渐渐踏入哲学的世界。有许多哲学我们无法通过查资料得到确切的答案,我们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并且那些哲学问题不会有统一的答案,我们的思想更加自由。
在艾伯特的指点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古登堡的印刷机……
涉及艺术、科学、建筑、数学等许多方面。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贯穿哲学发展的过程,也让我们自己了解了哲学方面的历史,了解了哲学家们的思想。我了解了以前从未听说过的犬儒学派、斯多葛学派及伊比鸠鲁学派与苏格拉底哲学的渊源,还有神秘主义、印欧民族、闪族文化…
看过后才觉得《苏菲的世界》真的是一本很好的哲学思想启蒙的书,现在的小学生也应该开始了解哲学方面的历史了,这本书有益于开启小学生的智慧,使他们的眼界更宽阔,精神领域更加富有内涵。并且书中蕴涵的哲学思想要远比课堂上学习哲学时多得多。我相信这本书一定能给我的教学,我的生活提供帮助。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范文2
《苏菲的世界》这本书是窦桂梅老师推荐给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阅读的一本书,我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来读它并写感受,可能显得层次低了一些,但我并不胆怯,因为我有一颗童心、一颗爱心。我的知识并不丰富,活了三十多年,最大的遗憾就是青少年时期几乎没有读过一本课外书籍,错过了人一生中的黄金阅读期,为了在六十岁回头看人生的时候不再为此而遗憾,我开始了我的阅读之旅。在书店里拿起了《苏菲的世界》随手翻了几页,觉得很乏味,但是仔细的翻开一章静读后,便发现这不是一本空洞无聊的书,于是我便欣然的带着它离开了。
《苏菲的世界》主要讲述的是小姑娘苏菲在神秘哲学家艾伯特通过书信的诱导下,开始接触哲学,思考哲学问题,并且了解了整个哲学史的发展和一些古今中外的哲学家。这本书涵盖了哲学、科学、艺术等多个方面。把原本比较难懂的哲学,通过艾伯特让苏菲思考的一系列问题,使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使得哲学变得生动有趣,我们自己也可以了解哲学发展史。
作者用深入浅出的文字向我们每个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读了这本书后,丰富了自己在哲学方面的知识,随着书中艾伯特给苏菲所提供的哲学问题,我也跟着思考了,然后继续看下去,发现自己的观点和书中的还有些相同,让我有种成就感,但更多的是接触到了不同的思想,好像自己进入了一个思想相互交流碰撞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我随意发挥着自己的想法,没有人会去笑自己,得到的是别人的倾听和尊敬,大家互相汲取着那些精髓,不断丰富自己的世界,但是却始终坚守着自己内心的那一份信仰。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范文3
对于任何一名哲学初学者而言,我们时常会困惑于哲学的深奥,痛恨于哲学将事物的辩证性地反复赘述,冗长的文段,晦涩的理解,种种因素,往往会让我们对哲学望而却步,站在哲学的大门前,犹豫徘徊。我们究竟是要带着目的性地完成对哲学的探讨,还是依靠主观能动性去探寻事物因果?你真正爱上过哲学吗?我们常常难于解答自己心中的疑惑,这又是为什么?
乔斯坦·贾德所写的《苏菲的世界》一书中说到过这样的一句话“总的来说,人们不太注意哲学家,他们太懒了,他们不知道哲学家开始了危险的旅程”。事实真的如此吗?然而我想说的是:“并不是!”虽然人们公认真理只存在于少部分人的手上,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过对真理的发问,童年时期,简单的“我是谁”“我从哪里来”……都是哲学性问题。对于曾经同真理擦肩的人们而言,他们或许是因为根本不知道这是关乎哲学的东西。由于生活中缺乏启迪,探索真理成为了少数人的信仰,因此真理成为了一种高深的事物。
对于《苏菲的世界》这一本哲学性著作,《新闻周刊》(国际版)评价到“这是一个将学术作品通俗化的杰出范例——对于未曾修习哲学概论者而言,本书是最佳的入门读物”。的确,当我带着一种对哲学崇高的敬意首次翻开这本著作时,我惊叹于乔斯坦·贾德的天才化写法使得哲学通俗化。他仿佛是在召唤哲学初学者们游览于哲学的沃土之上,不用担心严寒冰霜将真理冻结,因为哲学的大门永远会在你伸出双手时自觉开启。
在近乎一个月的自律阅读后,长达45万字的长篇小说《苏菲的世界》,在物质化层面上可以说是圆满完结,但在思维化层面上,它却是不朽的,仍在延续。关上读物,我在知乎上问了这样一个问题:“通俗化”是《苏菲的世界》成功的主要原因吗?一名“沙发”(即由于被点赞较多而居于首位的言论)网友的回答,吸引了我的眼球。他说:“《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写给15岁青少年关于哲学启蒙的图书,世界文坛对《苏菲的世界》的介绍和评论主要围绕于该书将哲学的通俗化。它能作为一部优秀的哲学入门读物而广为人知,或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但是,转念一想,世界上那么多的哲学家,他们在出版读物时,肯定也尝试过“通俗化”这一行文技巧。为证实这一猜想,我在百度上搜索了近四十年来的哲学性著作,惊讶地发现,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里,曾有一大批同《苏菲的世界》一样将哲学通俗化的作品。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它们都没有像《苏菲的世界》那样取得成功?所以,在这里,我想就小说“《苏菲的世界》究竟采用了何种方法,在玩转通俗化这一概念时,能够甩尾其余人,成为哲学小说史上的泥石流”这一问题来表达我的看法。
在探讨这一问题之前,先允许我对这部小说的概要进行梳理。故事发生在挪威的一座小城,14岁的少女苏菲同其母亲居住,苏菲的父亲是一艘大油轮的船长,常年出海,仅凭书信与其妻女联系。在苏菲15岁生日临近时,她在家里收到两封神秘信件,里面写有两个问题: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苏菲好奇这些问题,但更好奇来信者,她期待来信。最后,在会说话的汉密士的牵引下,自称哲学家的艾伯特(AlbertoKnox)终于出现在她的面前,并开始教她哲学史。有趣的是,授课方式全凭信函!一封信一般讲解一个时期的哲学,或是介绍一个西方代表性的哲学家。在这位神秘导师的带领下,苏菲走进了古希腊、中世纪、文艺复兴、法国大革命、十月革命等影响人类命运的各个时期,思索哲学和艺术的真谛。穿插在其中的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笛卡尔、史宾诺莎、休姆、康德、黑格尔、祁克果、马克思、达尔文和弗洛伊德等伟大哲学家。在苏菲与艾伯特的故事里,明信片里写着的“转交席德”以及艾伯特常常误称苏菲为席德……让苏菲无时无刻不想探查所谓“席德”的真实身份。在小说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场景突然切换为席德的卧室,席德竟与苏菲如复制般的相像!在描写有关席德的生活情节时,透过席德同父亲的电话交流,故事真相渐渐浮出水面。所谓席德的父亲,其实是挪威联合国部队驻扎在黎巴嫩的上校,他热爱哲学和写作,而《苏菲的世界》一书正是他为女儿席德准备的15岁生日礼物,他希望借此激发女儿对哲学的兴趣。在苏菲的世界中,苏菲、她的妈妈、她的朋友和哲学家都是上校笔下的小说人物。当然,小说中的一些背景,包括故事地点、事件等实际上都来自于席德的现实世界。席德阅读一章又一章的关于苏菲与哲学的故事,,而苏菲的世界又与席德的世界产生交叉重叠。
读到这里,以上的问题似乎也有了答案。乔斯坦·贾德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取材,借少女苏菲学习哲学的多样方式带读者进入“通俗化”的哲学世界。但它也并是一本单纯的哲学小说,在我的认知程度上,它类似于一种魔幻型小说,将虚假的事物进行近一步地虚无,从而让人剥离现实层面,投入极大的脑力来辩证自己所处世界的真实性。所谓“小说中的小说,小说中的讲义”大抵上便是它成功的重要原因。当你读到一半时,你会发现《苏菲的世界》是少校送给自己女儿席德的礼物,即苏菲是虚幻的人物,元小说概念由此证实,也正因此,现实世界开始神秘化,书本上的内容吊足了他们的胃口。当童话、历史、宇宙……一切人类思维所能想象到的问题像雨珠一样倾泄而下时,讲义的枯燥乏味被人们忘却,因为它以讲故事为主体,忽略了所谓的形式,也由此套住了读者寓学于乐的“味口”。
此外,文章内容的丰富也不可小觑,可以说,这本书就像是一个西方哲学家的荟萃馆,在这里,留于史册上的哲学家们都会出来发表他对于哲学的观点。柏拉图的理型论、德谟克里特斯的原子虚空论、笛卡尔的方法论、康德的因果率、黑格尔的辩证观、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这些不仅仅是哲学的世界,更是人类进化的象征。当我们沉下心来静静阅读时,作为一个当代人,你一定会对历史产生一种敬畏感。前人的智慧原本是不可“窃取的”,但是文明告诉我们,这是一种学习与继承。所谓“历史的过客”总要留下些什么来证明他们的存在,而我们也是如此。因此,当哲学上的饕餮盛宴赤裸裸地公之于众时,读者们定然会如饥似渴般地汲取。
抛去小说哲学上的内容丰盈这一特点,作家乔斯坦·贾德的巧妙的叙事手法也十分另人赞服。关于哲学的问题,乔斯坦·贾德总是在故事前让读者思考“为什么”,然后再通过故事解答“为什么”。比如,小说开篇苏菲在毫无目的的前提下思考两个问题,这样也可以带动读者同其一起思考,更好地发散思维,自由畅想。他的这种写作手法,有利于打开我们闭塞的思想之窗,让我们原本的思维天性得到复苏,通过“哲学”的.大门,去找寻属于自己的智慧。
在苏菲与神秘哲学老师艾伯特之间的交流互动和上校与女儿席德间的对白的相互切换中,我们不难发现小说情节的进展也具有一定的哲学性质。这也是它在“通俗化”的同时表现出哲学无处不在的一个典例。《苏菲的世界》属于一种“嵌套式”的结构,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类似于“庄周梦蝶”般扑朔迷离。虽然我们都知道苏菲和艾伯特只是上校创造的“人物”,他们只是活在上校写的《苏菲的世界》这本书里,但是当上校的女儿席德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却真切感受到了苏菲的存在,甚至相信是一种真的存在。那么,所谓“影子”的苏菲到底存不存在呢?席德的世界就一定是真实的吗?是否所谓的席德也是某一个“上校”创造的呢?就像苏菲说的:“假如上帝创造了人类,那么上帝肯定也由另一种东西创造……到底什么才是世界的本源?”上帝可以设定人的命运,但却无法时时刻刻掌握人的思想和行动,尤其是思想。很多情节对应了弗洛伊德关于梦境和潜意识的理论。但实际上,不管是苏菲和艾伯特,还是上校与席德,都只不过是《苏菲的世界》的作者乔斯坦贾德笔下的虚构人物而已。那么,面对这种类似“生命的虚无”时,我们作为其中的芸芸众生,又该如何自处呢?在《苏菲的世界》一书结尾部分,苏菲和艾伯特的“逃离”为我们解答了这一问题。
认真读完《苏菲的世界》后,我对自身学习哲学的方法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从前,我仅仅只是针对一些著名哲学家的思想来进行哲学方面的学习,想着凭“最优思想”而少走弯路,可是到最后,我发现自己在哲学学习的道路上逐渐脱轨,仿佛成为一个机器,只会去记录思想的机器,这不仅使我对哲学发展缺乏整体上的感知,更让我对哲学有了一种“生疏感”。或许是一种所谓的“能量守恒”让我在历经失败之后寻得希望,《苏菲的世界》展现给世人的“通俗化”不仅勾起了我对哲学的兴致,同时也助力我在学习哲学的道路上勇敢前行!在此,以笔墨的形式,我真诚地希望每一个爱好哲学的初学者们都能够利用自身的空余时间,好好地读读这一本优秀读物——《苏菲的世界》。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范文4
窗外,雨淅沥沥,正是读书的意境。我坐在窗前,细细琢磨着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感受着苏菲的神奇经历,品味其中一些深刻的哲理。书中语言幽默,却将深奥的哲理阐述得淋漓尽致。认真品读,只觉收益颇深。
“你是谁?”第一次看到这个问题,苏菲迷惑了,我也不禁哑然失笑。苏菲就是苏菲,我就是我,我就是孔韫秋呀!一页页往下翻阅,跟随着苏菲哲学性的思考,我也渐渐开始思考:那个叫孔韫秋的人又是谁呢?如果我换了一个名字,那么我是否变成另一个人了呢?
就在我为这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另一个问题又接踵而至,“世界从何而来”?不用说,没有人真正知道。不过我也觉得这个问题的确是应该问的。在我的认识里,世界只不过是太空中一个小小的星球,然而太空又是打哪儿来的呢?我站起身来,在屋里来回地踱着步,望着屋外细密的雨雾,在脑海里搜寻着。也许太空是早就存在的,可现存的每一件事物都有个开始吧?因此,太空一定是在某个时刻由另外一个物质造成的。那另一种物质又是什么呢?
望着窗外的雨,心久久沉浸在书中,我琢磨着好奇心、生命的意义等哲学话题,和笛卡尔、苏格拉底等哲学家对话,感觉自己和先前的自己好像变得不一样了。以前的我关心的只是吃饭睡觉、考试分数等等,就如同寄生在魔术师帽子里变出来的兔子毛上的小小生物,坠落到了兔毛的最低端,习惯了便无心再往上爬,它自然到不了顶尖,看不见另一片更为广阔的世界。这是何其的悲哀!更悲哀的是,习惯了这一切的我们并未察觉这份悲哀。哲学也就这样远离着我们。
阅读良久,轻轻将书合上,思绪万千。此刻,我坐在书桌前,竟然会时不时地回头看自己的身后,试图搜寻苏菲的身影。苏菲会不会正站在我的身旁,手举扳钳,准备敲我的头,以便显示她的存在?但即使她确实存在,真的从少校的故事中逃脱了出来,我却无论如何看不到她。
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我静静地站在窗前,琢磨《苏菲的世界》。这本书是一部哲学启蒙书,但并不仅仅是哲学而已,除此之外,还有思考。对人生,对世界,对社会……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范文5
《苏菲的世界》是由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创作的一本哲学类故事书,在哲学主题深奥的情况下却又不失真实,实在是难能可贵。这一本哲学书囊括了从古希腊的泰勒斯时代一直到近现代的马克思时代的完整哲学史,每一课上的都很生动,每一个故事都很有深意。
让我最震惊的是“雅典学派”那一课。这一节课是以录像的形式呈现的,录得本来是雅典的风景,可是却突然变成了苏格拉底时代的雅典,并且能够与古希腊的所有哲学家进行对话。比如与德谟克利特讨论原子论,或者与苏格拉底讨论自然派哲学。脑洞之大令人叹服。那个哲学老师给苏菲上了一节极为“生动”的哲学课。
乔斯坦·贾德对历史上哲学家的思想进行了近乎完美的解读,但是,我认为他还是出了一些错误。比如他写到牛顿,列出他在力学与光学方面的种种贡献,比如万有引力定律和行星轨道定律,并说他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人,可是他“上帝是第一推动力”的理论是绝对错误的。又比如他讲达尔文的进化论,有关“适者生存”却说的不够严谨。书中说,“而进化的实际‘机转’则是自然的淘汰作用”说得云里雾里,容易引起误解。虽说此书白璧微瑕,却还是优秀的。
除了哲学意义,这部小说的故事性也极强。苏菲的故事其实是艾伯特少校给他的女儿席德的生日礼物,但是一开始描写苏菲的故事时,我们完全不能想到原来苏菲的故事只是席德爸爸给席德的哲学讲义而已。这一种写法其实和莎士比亚的戏剧《驯悍记》有些类似。《驯悍记》一开始是一个富人把一个穷人抬到家里,并且给他看戏,看的就是“驯悍记”。只不过《驯悍记》中的主线故事是给乞丐看的戏,而且它是让你看到本书中间时逐渐沉醉于“驯悍”的故事当中,能够很好地引出主题,而《苏菲的世界》是让你逐渐逐渐认识到“苏菲的故事”原来只是一本书的事实。这种写作手法的好处是能让读者陶醉其中,使人读这一本书的欲望极强,从而达到自我营销的作用。
虽然故事性与哲学意义都给这一部小说加了不少分,但是我觉得这一部小说最让我惊艳的一点却是他所要表达的人生道理。苏菲的故事存在于艾伯特少校的想象之中,而少校却是在我们书里。那么,从他们的故事联想到自己的世界,我们会不会也是存在于某一个人的想象之中呢?也许你会说,我们能感到的一切都是千真万确的,所以我们是真的人。可是苏菲也有这种感觉呀!所以我们很有可能也是虚拟人物。
这一本书既是一个很有趣味的故事,又是一堂生动的哲学课,还是一次意义重大的人生讲堂,真不愧为一部世界经典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