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文学 > 心得体会

《家》读书感悟心得1500字

《家》读书感悟心得1500字



《家》是巴金的代表作,在现代文学史上,巴金是一位热情的、有思想进步的、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文学巨匠之一。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家》读书感悟心得1500字,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家》读书感悟心得1500字1

夜晚,在寂静的夜里,孤独侵袭着我。我好像听到了两三声呜呜声。虽然哭声很低,但它悲伤的余音已经弥漫了整个夜晚,美丽而悲伤,就像一声哀嚎,在我们告别生死的时候,不忍心让对方难过。而在我的耳边,有一个年轻人激动而炽热的声音:“我们是年轻人,不是怪胎,不是傻子,我们要为自己争取幸福!”然而背后却躺着无数鲜活年轻的生命。在它的阴影下,有一个“家”,但“家”其实是一片沙漠,一个摧残人性的炼狱,一个道德沦丧的监狱。有多少人在其中挣扎煎熬,没有青春和快乐,永远是不必要的受害者,最终得到灭亡的生命。我看到它的封口上清晰地刻着——封建、专制、残酷的字样。

这时,痛苦、犹豫、悲伤、遗憾、无助、懦弱、失望、凄凉一起向我袭来,它们被安慰、鼓励、正直、善良、热血、反抗驱赶着。冰与火,爱与恨,光明与黑暗的交替与冲击,让我突然明白,“家”其实已经指引我们走向了一条新的道路。在这条路上,觉民、觉慧、倩茹、存仁也走过,而处于“长屋长孙”地位的觉新,却在新旧道路之间徘徊、转折、彷徨。虽然他受到了五四新思潮的激荡,甚至亲身遭受了封建礼教对他身心的压迫和摧残,但他深受封建礼教尤其是孝道的影响,使他成为一个懦弱顺从的人物。他对未来的梦想被旧伦理传统的邪恶力量击碎,让他肉眼看不见,因为后来,你在他身上看不到任何对未来的憧憬,他变成了一个像闺房一样对抗旧势力的木登海。

梅和瑞羽的离去简直把他推向了死亡的深渊。幸运的是,他终于帮助了觉慧,为他的旅行筹集了一点钱。他终于跌跌撞撞,跪在了一条新的路上。

突然,我被一声爽朗的笑声震惊了,笑声清脆、无所畏惧、温暖而真诚,秦阳光活泼的脸给我留下了很大的印象。她在新的道路上昂首阔步,带着自己的梦想,守护着她对觉民的爱。他们是新来的青年,以后要举行新的婚礼。这时,我看到了觉新那张矛盾的脸,他低下头来反对,但又不能忍受。

“哼”,我看到另一个人冷笑着说,“如果牺牲是必须的,那受害的绝不是我。”“我不会说觉民在哪里。”“我不会让你进去的。捉鬼敢死队,哼,你就是想让你爸爸早点死。你只要得到你那份财产。”“我决心要去,没有人能阻止我!”

我承认,就连觉慧也意识到自己的道德力量即将超过整个封建家庭。我对他无话可说,却不住点头。他有骄傲和激情。有时候他也很苦恼。他在黑夜里哭泣,但他终究穿过封建遗骨,走上了新的道路。

三个兄弟,三段不同结局的爱情,也让我的内心有一股悲愤之力,对一个垂死的系统喊出我的控诉。

觉慧和鸣凤的爱情隔着一堵厚厚的墙。中间权力太大,分不开。他们无事可做。当他们看到最后一次的时候,他们是如此的仓促和短暂,以至于没有了永恒的爱情和永别生死的誓言。带着冯明最后一滴眼泪在回首,听着绝望的“两天后”,看着他们最后的亲吻,摸着他们微暖的嘴唇,看着冯明温柔而略带忧郁的眼神在他们面前,冯明转身走向死亡,带着对未来生活不可能的希望和期待。

更糟糕的还不止这些。当你看到觉新和梅那种既想看又不敢看,既想和对方说话,又害怕别人说闲话的那种痛苦而矛盾的眼神时,你就知道那是多么痛苦了。觉新捶着破旧的木门,喊道:“瑞羽,你好吗?”“让我进去,我求求你,我要抱着你,我不会离开你!”有时候,这些话只能换来只能压抑的哭喊和愤怒,换来永远逃不掉的噩梦。世界从来不是他想象的那样

太美了。善良贤惠的瑞羽在产房哭了,伴随着一个婴儿的哭声,却和丈夫永远分开了。觉新疯了。他把所有的怨恨和愤怒都收在手中,想敲敲木门,见瑞羽最后一面。只是他敲了一扇旧门,其实敲的是一个荒谬邪恶的旧制度。像他这样的弱者怎么敲门?他忍心把妻子送到农村去劳动,只是因为迷信,也因为一些规矩,丈夫进不了妻子的产房!大胆想象一下,觉慧来了,推开木门就会打开,封建制度在他眼里不堪一击。

作者巴金将许多人物组织成一个宏大的结构,通过他们的矛盾、纠葛、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鲜明的内心世界、个性特征和各自的命运。各种惊心动魄的事件交织成一个紧密相关的整体,表达了一个人对封建制度的愤恨,宣告了一种不合理制度的死刑,揭示了宗法制度必然灭亡的命运,鞭挞旧社会。并通过对年轻一代战斗勇气的描述,在严格而残酷的黑暗王国中展现出一丝曙光。

它们被作者充分描绘和描绘,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展示了作者在控制宏伟结构方面的杰出艺术才华。

《家》读书感悟心得1500字2

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读这部小说了,记得初二的时候老师布置阅读作业的时候便读过,可惜那时候并未深读,只是大概翻阅一遍,大概了解是批评封建社会的黑暗的吧。这一次总算有些时间来细读一遍了。

真的是一部不错的小说。在巴金先生的笔下,每一个人物那么真切,真切的让人窒息,他们哭着,喊着,吼着他们对这个黑暗社会的不满,泣着他们如何悲哀而又无可奈何的人生……当然,在这片遍步黑暗的大地中,也不是全无希望的,一丝黎明的曙光照射下来,那些热血沸腾的青年们,尽着他们最大的努力,冲天怒吼,这即将是属于他们的时代,星星之火即将成燎原之势。

或许那真的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年代,至少是从现代意义来看,在如今自由恋爱的年代,无法理解什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何物,儿女的幸福不应该是父母最大的欣慰么?那为何父母却如此逼迫子女呢?一代压一代,果真如此,记得刚刚学《孔雀东南飞》的时候很郁闷,仲卿之母当年也是受尽为人儿媳之苦,既然知其苦,又为何恶性循环,把这种痛苦施加给兰芝呢?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于是我们统统开骂,这老婆子忒不厚道!

瞧,又说哪儿去了,没关系,咱们绕回来说,既然说到《家》,不得不谈谈巴金老人及其巧妙的人物构造了。

似乎贯穿整部小说的人物是觉慧,他是一个进步青年的代表罢,但暂且不谈他,倒想说说他的大哥——觉新。

觉新是整部小说中最为悲情的人物之一,处于封建思想与新思想的矛盾之间,处于长辈与晚辈的代沟之间,只能放弃自己从小的理想,自己所憧憬的爱情,许多人看过《家》会觉得觉新的悲剧都是他自己酿成的,他的“不抵抗主义”“作揖主义”,种下无尽祸根,而命运对它也是格外的不公平,毁了他的理想、爱情……一切他心爱的东西,但这一切却都被他忍下来了,因为他脑子里深深植入了一种思想,一种封建社会是无法推翻的思想,一种什么抵抗都无用的思想,他甚至根本不敢想到抵抗……

再来便是梅表姐,算是悲情女一号吧,或许是性情影响,她如此多愁善感,倒让我想起了林黛玉,乍一比较,梅表姐似乎与林黛玉真有几番相似,体弱多病,多愁善感不说,遭遇也不尽相同,与心爱的人被迫分开,忧郁致死,死不瞑目。

《家》中的悲情人物数不胜数,在那种有脸有面的封建礼教家庭中,竟然都藏着那么多的悲哀,他们有足够的金钱,无食宿之忧,却有思想上的种种束缚,更何况那些社会底层的人民呢?在无情的战争中,衣食住行大概都成问题吧,又如何去顾及思想的落后呢?

鸣凤是下人中的代表,从小被卖到封建家庭中做丫头,整天靠主子的打骂过活来的,对于那丝爱情,她并不存有丝毫的奢望,只是希望能在觉慧身边当丫头,仅此而已,可是这点希望也无法被满足,大概只有那潭死水知道她的悲哀……

说了那么多的悲剧人物,总该谈谈一些积极面的东西。

前两天同学聚会的时候正巧与一个朋友讨论到《家》中的女主角,说真的,我说不清楚谁才是真正的女主角,按照出场时间来看,应该是琴,至少我很欣赏她这个角色。她在小说中基本上等同于完美女神,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有勇气,有思想,新女性的典型代表,她跟梅表姐的家庭背景其实差不多,不过她们两个的运气可是差太多了,先是琴的母亲相对开明,再来便是觉新和觉明的差距,于是造就了琴这个不放弃,勇于追求自己爱情与理想的女性形象。

《家》读书感悟心得1500字3

那是一个军阀混战兵荒马乱的年代,旧中国社会的天空阴霾密布,望不见尽头;那是一个新旧思想激烈冲突的年代,五四运动带来的新思潮意欲席卷沉睡了千年的土地。然而,还有多少人的思想被禁锢在封建、礼教和迷信的狭笼里,还有多少人仍在满是魑魅魍魉的社会底层艰难地喘息。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年代里,一个看似平凡实则跌宕的故事在成都高公馆里轰轰烈烈地上演了……

高太爷——高公馆这个封建大家庭的最高统治者,他生命的全部,就是维护他至高无上的权威。他不许任何人对他说一个“不”字,自己却骄奢淫逸、灵魂空虚。他的孙子们——觉新、觉民和觉慧都在洋学堂接受了西方新思想,恰青春年少却性格迥异,因此他们的命运也各不相同。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觉新和觉慧这两兄弟的性格差异。觉新是高公馆的长房子孙,他虽然阅读了许多宣传新思想的书籍,但他又怯于行动,天天过着旧式生活。而觉慧则不同,他的性格如夏天般刚烈,极度憎恨封建制度和封建家庭,具有人道主义思想。不同于被别人操控了人生的决心,觉慧能为自己的未来做主,他冲破封建的罗网,与这个封建家庭彻底决裂,到上海开创了自己的生活新天地。如果说,觉新是关在“家”这个狭笼里任人摆布的小小鸟,那么觉慧无疑是敢于冲破狭笼寻找属于自己一方天空的雏鹰。

《家》的情节一波三折,跌宕沉浮,其中的故事大多带有悲剧色彩。“鸣凤投湖”和“瑞珏惨死”尤其令人印象深刻。鸣凤是旧中国千千万万下层劳动人民的代表,作为高家的婢女,她受尽折磨,却依旧保持着心灵的高贵与纯洁。她与觉慧情投意合,却被高太爷送给六十多岁的冷乐山做小老婆。一向忍辱负重的鸣凤愤怒了、绝望了,但她的身份决定了她的反抗无效,于是她宁死也要守身如玉。鸣凤激起的水花是对封建思想最有力的控诉,是对专制礼教坚决的回击!然而,她的死在高太爷看来实在是不值一提,等级森严的大家族里,丫头们如同礼物,可以送人,可以更换,可以抛弃。鸣凤死后,高太爷用另一个婢女婉儿代替了鸣凤,送给了冯乐山做姨太太。不久,鸣凤和婉儿都被散淡成时光碎片被遗忘,这就是旧中国下层人民的悲惨命运!

瑞珏则是封建礼教的另一个牺牲品。她在18岁那年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给觉新,开始了“以夫为天”的少奶奶生活。温婉贤淑、才华横溢的瑞珏深得觉新的爱,在家族成员中也享有一定的口碑。她本以为日子会和和美美地进行下去,与爱人白头偕老,但觉新的“无抵抗主义”和“作揖哲学”葬送了她的妻子。在陈姨太荒谬的“血光之灾说”面前,承担家族重担的觉新只有委曲求全的份儿。他懦弱地听从了陈姨太,将临产的妻子送到城外的小木屋里生孩子。在一声声悲恸欲绝的叫喊声中,善良的瑞珏因难产离开了人世,又一个血的悲剧!恸哉!恸哉!

看完《家》后,酸楚和压抑在心里渐渐发酵。透过“小家”看社会,腐朽的高太爷,懦弱的觉新,骄横的克明、克定、克安三兄弟,是旧中国权贵阶层的缩影,都是巴老批判的对象。整部作品中,巴老几乎没有用情绪化的语词怒斥他们,而是用看似平淡的笔调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使我很自然地联想到了鲁迅先生的杂文《灯下漫笔》——作品中的人物都自甘沦落为生活的奴隶,何其不幸!何其可悲!

然而在这一切绝望的背后还有无限的希望,因为我们看到了一批又一批的进步青年。比如觉慧,他强烈的反抗精神,他骨子里执着冲破狭笼的反抗,他心中“这个家必将走向灭亡”的信念,无一不彰显了那个时代五四青年旺盛的生命力。比如觉民和琴,这对自由恋爱的年轻人为了争取自由婚姻的胜利,第一个离开了“家”的狭笼,抗争到底,绝不妥协,最终换来了永久的幸福。比如许倩如,这个新式女性的代表,第一个站出来剪去长发,打响了妇女个性解放的第一枪。还比如张惠如兄弟、黄存仁同学,他们孜孜不倦地办进步思想刊物,让民主与科学深入人心……这一切的希望,初时如刚萌芽的新芽,星星点点,但最终必将勃发出盎然生机,长成茂林,绿遍华夏……

《家》读书感悟心得1500字4

最新一期的《朗读者》中,谷主麦家给儿子的一封信被称为《朗读者》开播来最重磅的一枚催泪弹。《朗读者》现场,谷主麦家更是几次哽咽,聆听者董卿也泪光闪烁,台下的“90后”、“00后”直接哭了.....

这封被网友称为“最美家书”的信,顿时刷爆了朋友圈,后台无数小伙伴留言希望能看到麦老师的信。小编在哭瘫的情况下,还是默默地开始把字码上去。

这封信:

是一封小说家整整准备了18年的信;

一封他悄悄塞进儿子远行行囊的信;

一封麦家写给儿子,又是向自己的父亲“还债”的信……

儿子,当你看到这封信时,你已在我万里之外,我则在你地球的另一端。地球很大,我们太小了,但我们不甘于小,我们要超过地球,所以你出发了。

这是一次蓄谋已久的远行,为了这一天,我们都用了十八年的时间作准备;这也是你命中注定的一次远行,有了这一天,你的人生才可能走得更远。

我没有到过费城,但可以想象,那边的月亮不会比杭州的大,或者小;那边的房楼一定也是钢筋水泥的;那边的街弄照样是人来车往的;那边的人虽然肤色貌相跟我们有别,但心照样是要疼痛的,情照样是要圆缺的,生活照样是有苦有乐、喜忧参半的。

世界很大,却是大同小异。也许最不同的是你,你从此没有了免费的厨师、采购员、保洁员、闹钟、司机、心理医生。

你的父母变成了一封信、一部手机、一份思念,今后一切你都要自己操心操劳,饿了要自己下厨,乏累了要自己放松,流泪了要自己擦干,生病了要自己去寻医生。

这一下,你是那么的不一样,你成了自己的父亲、母亲、长辈。这一天,是那么的神奇,仿佛你一下就长大了。

但这,只是仿佛,不是真实。真实的你只是在长大的路上,如果不是吉星高照,这条路必定是漫漫长长的,坎坎坷坷的,风风雨雨的。

我爱你,真想变作一颗吉星,高悬在你头顶,帮你化掉风雨,让和风丽日一直伴你前行。但这是不可能的,即便可能,对不起,儿子,我也不会这么做。

为什么?因为我爱你,因为那样的话,你的人生必定是空洞的、苍白的、弱小的,至多不过是一条缸里的鱼,盆里的花,挂着铃铛叮当响的宠物。这样的话我会感到羞愧的,因为你真正失败了。

你可以失败,但决不能这样失败,竟然是被太阳晒死的,是被海水咸死的,是被寒风冻死的。作为男人,这也许是莫大的耻和辱!

好了,就让风雨与你同舟吧,就让荆棘陪你前行吧。既然有风雨,有荆棘,风雨中不免夹着雷电,荆棘中不免埋着陷阱,作为父亲,我爱你的方式就是提醒你,你要小心哦,你要守护好自己哦。

说到守护,你首先要守护好你的生命,要爱惜身体,要冷暖自知,劳逸结合,更要远离一切形式的冲突,言语的,肢体的,个别的,群体的。

青春是尖锐的,莽撞的,任何冲突都可能发生裂变,而生命是娇嫩的……这一点我只想一言蔽之,生命是最大的,生命面前你可以理直气壮地放下任何一切,别无选择。

其次,你要尽量守护好你的心。这心不是心脏的心,而是心灵的心。它应该是善良的,宽敞的,亮堂的,干净的,充实的,博爱的,审美的。

善是良之本,宽是容之器,亮了,才能堂堂正正,不鬼祟,不魍魉。心若黑了,脏了,人间就是地狱,天堂也是地狱;心若空了,陷阱无处不在,黄金也是陷阱。

关于爱,你必须做它的主人,你要爱自己,更要爱他人,爱你不喜欢的人,爱你的对手。爱亲人朋友是人之常情,是天理,也是本能,是平凡的;爱你不喜欢的人,甚至仇人敌人,才是道德,才是修养,才是不凡的。

儿子,请一定记住,爱是翻越任何关隘的通行证,爱他人是最大的爱自己。然后我们来说说美吧,如果说爱是阳光,那么美是月光。月光似乎是虚的,没用的,没有月光,万物照样漫生漫长,开花结果。

但你想像一下,倘若没有月光,我们人类会丢失多少情意,多少相思,多少诗歌,多少音乐。美是虚的,又是实的,它实在你心田,它让你的生命变得有滋有味,有情有意,色香俱全的,饱满生动的。

麦家在儿子出国的行李里放了一本笔记本,夹着信和2000美金。图为麦家在笔记本扉页给儿子的留言。

呵呵,儿子,你的父亲真饶舌是不?好吧,到此为止,我不想你,也希望你别想家。如果实在想了,那就读本书吧。

你知道的,爸爸有句格言:读书就是回家,书这一张纸比钞票更值钱!请容我最后饶舌一句,刚才我说的似乎都是战略性的东西,让书带你回家,让书安你的心,让书练你的翅膀,这也许就是战术吧。

《家》读书感悟心得1500字5

暑期闲来无事,重温了巴金先生激流三部曲之一的《家》。读完之余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尤为书中被封建礼教残忍毁灭的美丽女性叫屈、心疼!其中最令我触动的便是美丽温婉、善良多情,却又爱而不得、抑郁一生、华年早逝的梅表姐——钱梅芬。

梅芬是一位知书达理的千金小姐,她从小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爱好诗文且修养极深。她与表哥觉新青梅竹马,情投意合,两家也有意亲上加亲,但只因双方母亲在牌桌上闹了意见,便赌气拿儿女的终身大事向对方报复,一句“命相不合”,便轻易地断送了他们纯真圣洁的爱情以及垂手可得的幸福。后来梅芬屈从于母亲的意志,嫁给了一个自己不爱的陌生人。更为不幸的是,新婚不久,丈夫便夭亡了,面对婆家的恶气相待,梅芬只好回到顽固的母亲身边,恪守着“从一而终”的封建节烈观念,压抑的过着尼姑庵式的生活。但她仍念念不忘觉新,整日自怨自艾,以泪洗面,最终忧郁成疾,凄惨死去。

这个美丽善良的女子,她的身上由内而外散发着中国传统美德的熠熠光辉。她忠于爱情,安分守己,隐忍柔顺,处处替别人着想。明明母亲对她不幸的婚姻负有主要的责任,但她从未抱怨过她,反而总念叨着自己拖累了她。每当伤心之余,她免不了痛哭,但总是躲在房里或倒在床上蒙上头,唯恐惊扰母亲和他人。尽管她心里还爱着觉新,可是她又不愿影响觉新的生活,只能独自忍受着感情的折磨。即使在生命垂危之际,仍叮嘱别人,千万不要让觉新知道她吐血的事。她没有因自己的失意而对瑞珏(觉新的妻子)有丝毫的嫉妒和忌恨,反而真诚的对她表示羡慕和喜爱,当瑞珏敞开了胸怀接纳了她,她则向瑞珏表示了由衷的感谢。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确,如梅芬,如此美好的女子,却凄然一生!她有爱的渴望,却没有追求爱的权利;她热爱生活,却不能正常生活;她渴望幸福,却偏偏得不到幸福。正值青春妙龄,却痛感人生无趣、生不如死,最终香消玉殒,这样的悲剧怎不令人心痛?

我认为,梅芬的不幸,是与她的性格和追求分不开的。懦弱的她,每当面对不公时,只会一味地隐忍、顺从,缺乏反抗精神;她一生的追求也仅仅是爱情。对于一个善感多情的女子来说,虽然这样的追求无可厚非,但她不该在爱而不得后,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只一味浑噩沉浸在往昔的回忆中。她的情感格局太小,她的内心缺少阳光。因此当她纯真的爱情理想破灭后,年纪轻轻的她便觉此生无味,心如死灰。心头无法消除的伤痕,使她多愁善感,郁郁寡欢。“看见花落要流泪,看见月缺也会伤心。”皱纹过早的爬上了她的额头,病魔也悄悄地缠上了她的身体。可以说,懦弱隐忍的性格和狭小的情感格局是造成梅芬悲剧的直接原因。

但是,造就梅芬悲剧的深层原因,则是当时严酷的封建制度和吃人的封建礼教。

梅芬同觉新,自幼青梅竹马,情投意合,即使用旧的婚姻标准来衡量,他们也是非常合适的一对。但只因双方母亲在牌桌上闹了意见,两个年轻人的爱情便被轻易断送了。这绝非仅仅指两位母亲的意气之争,它体现着几千年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强大威力。梅芬后来正是按照“天经地义”的旧礼教嫁给了一个不认识的男人,但结果却是她不幸的青年居孀。面对婆家的欺凌谩骂,她只好无奈地回到亲手扼杀了自己的青春和爱情,顽固的母亲身边过着尼姑庵式的生活。当她在成都重新遇见觉新时,本来有着满腹的心事和一腔热情渴望对觉新诉说,然而种种残酷的“规矩”和“礼数”却让她望而却步。她的内心十分矛盾和痛苦,只能默默地承受着不幸,吞咽着心酸,任凭家长的摆布。当觉慧鼓励她起来与封建礼教和环境作斗争时,她却认为,“一切都是无可挽回的了,不管时代如何改变,我的境遇是不会改变的。”在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礼教思想的长期束缚下,梅芬的思想和精神已经变得麻木不仁,始终没想到要去反抗,要去努力争取自己的人生权利和幸福。在这种不公、罪恶、吃人的制度下,像梅芬这种生活的弱者、命运的顺从者,只能被摆上封建礼教的祭坛,成为可怜的牺牲品罢了。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