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文学 > 心得体会

西游记读后感与收获最新

西游记读后感与收获最新



《西游记》是一部神奇的小说,它讲述了一行四人——师父唐僧、曾经的天蓬元帅猪八戒、卷帘大将沙僧和齐天大圣孙悟空,经历三打白骨精、智斗青牛怪、三探无底洞等九九八十一难,最终来到了西方佛国,向如来佛求得真经,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西游记读后感与收获最新,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西游记读后感与收获最新1

大家应该都看过《西游记》吧,里面的主人公个个身怀武艺,神通广大。

因为孙悟空大闹天宫,所以被如来关押在五行山下,等待唐僧的到来。他还与猪八戒,沙和尚结为生死兄弟。一路向西而行,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后,终于取到真经了,把真经带回交个唐朝皇帝。

文中,每人都是真心帮唐僧取经的,虽然会有些小矛盾,但他们最后还是成功了。每个人都有优点以及缺点,孙悟空的优点就是,能擒妖捉怪,但他只要是碰上对自己有威胁的人,就会不论人妖,统统打死。唐僧非常的注重感情,只要是帮助过他的人,都会感激万分,但他也是,他太轻信谣言,是人是妖不分明,常常以为打错人了让责备他人。八戒没有什么优点,就是好吃好睡,好美好色,而且每次打不过别人,就会丢下战友,落荒而逃。沙僧就是,每次都会三思而后行。

他们每个人的弱项,都是他们致命的,孙悟空不分青红皂白,害得好几次被敢走,唐僧不问个清楚就草率行动。八戒因为偷懒,而被抓住。沙僧是太粗鲁了。不过后来,他们还是改进了。

这些人不怕苦,不怕累,不惧炎热,寒冷,不言万里长程,就算走这么多的路,闯这么多的关,遇这么多的难,也不怕,因为他们心中只有光明。

西游记读后感与收获最新2

这段时间,我的书架上新增了一本《西游记》,这是明朝吴承恩写的一本小说,这里面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又一个传神的人物:有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有机智勇敢的猪八戒,有忠厚老实的沙僧,还有不轻言放弃的唐僧等。

而始终留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还是那拥有七十二般变化、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孙悟空。

我喜爱他的重情义与牺牲精神。每当他被逐出师门,嘴上说着不管不顾,却总会在唐僧遇到危机的时刻出手相救,为了师徒间的一份情,为了西去取得真经,他早已不计较他们之间那些小过节了。

我喜爱他在困难面前的百折不挠。在遇到些胡搅蛮缠或本领不相上下的妖怪时,他不轻言放弃,而是顽强对抗,这才有了书中孙悟空与二郎神间那场精彩万分的打斗。

我喜爱他的忠诚。曾有那么多次,师傅唐僧冤枉了他,而他却总是坦言相对,从不欺瞒,就算知道师傅会不相信自己,但他仍是在解释着自己的不得已……

孙悟空这些大无畏敢于牺牲的品质,让我不禁联想到了她,那个也是如此坚强不屈的她。不管过了多久,这事仍然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中。

那是一个雨天,看着她腿上直流的鲜血和脸上擦伤的痕迹,我震惊了。而后才知道,她是为了让一位老奶奶不被那驰骋而来的汽车撞上,自己却成了车下的那一人。她并没有哭,也并没有后悔。

她忍着痛的嫣然一笑,让我不得不佩服她的勇气;她那舍己救人的精神,也成了我脑中抹不掉的印记。

《西游记》,它让我懂得了要有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的勇气,让我拥有了得了无所畏惧一直向前走下去的气魄。

西游记读后感与收获最新3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它充满了离奇的色彩,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人们无不为作者丰富大胆的想象力而惊叹。在这个寒假中,恰好有一项作业是阅读《西游记》,刚开始我自以为看过许多遍。无需再看,可后来我却逐渐沉浸在那精彩的情节当中。

《西游记》主要讲述了师徒四人一路历经艰险、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取得了真经故事,当中的情节一波三折、往往引人入胜,其中取经途中,有无数的诱惑和挫折,而他们却视而不见,坚守本心,在这本书中,他们的形象鲜明,突出了他们每个人的性格特点。

在这之中,我认为核心人物不是唐僧,而是孙悟空,他有无穷本领,唐僧每每被妖怪抓走时,他不顾生死,拼死也要救出唐僧;他足智多谋,利用一切计谋与妖怪对抗,让对方摸不着头脑;他多情多义,在听到唐僧死了之后,伤心欲绝,又去为唐僧报仇,可见他们的师徒情深,也呼应了其多情多义的特点。他追求自由,他所用的奋斗都是为了自由。他闯龙宫、闹冥府,在花果山称王。就算在天庭当官,他最终还是喜欢花果山上的无拘无束的生活。

看着他无拘无束、肆意潇洒的样子,我也有了一种追求自由的力量和勇气。与其相反的的是猪八戒,他好吃、好玩、好色、身上所有的缺点与我们普通人极其相似,屡教不改、但他在取经途中挑担牵马、什么粗活累活都归他干,可见他在取经途中也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要像孙悟空和唐僧一样,不畏惧任何诱骗,战胜心魔,实现自我。当然,面对挫折,我们要学会开动脑筋,做一个勇于思考的智者。书中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想要办成一件大事,必须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才能成功。我相信书中想传达的道理并不仅仅是这些,以后我还会慢慢品读其中的内涵,同时也做一个追求心灵自由不怕困难的人。

西游记读后感与收获最新4

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几乎人人皆知,但与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这三个徒弟不同的是,唐僧在历史上却有其人,即玄奘法师。

钱文忠在《玄奘西游记》中说,玄奘是唐朝一位伟大的僧人,俗名陈炜,法号玄奘。一千四百年前的唐朝,玄奘孤身一人翻过雪山,穿过沙漠,九死一生,跋涉万里,历时十七年,远赴印度取经,并著有《大唐西游记》,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旅行家,翻译家和佛学家。玄奘法师不但将从印度带回的最艰涩、最难懂的梵文佛典,翻译成中文,而且还将老子的《道德经》等其他汉语佛学著作翻译成梵文。玄奘一生翻译或者主持翻译的佛典达一千三百余卷。玄奘法师对社会的贡献,不仅是从遥远的印度,当时佛教的中心,带回许多新的佛教理论和佛教思想,而且还创立法相唯识宗,成为开宗立派的一位佛学大师,另外,玄奘还对印度文化历史的重建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钱文忠在《玄奘西游记》中说,玄奘在十岁左右时,其父母双双就因病溘世,然后跟随其兄到洛阳净土寺开始学佛。十三岁时,玄奘剃度出家立下“意欲远绍入来,近光遗法”的志向,当时的大力寺卿郑善果以“诵业易成,风骨难得。若度此子,必为释门伟器”之由,破例使他免考入围。十九岁时,玄奘养成“必通经典,而爱古尚贤,非雅正之籍不观,非圣哲之风不习”的习惯,虽至于此,但他并不满足,为了求得佛学真谛,他又下四川,上长安,辗转求学。大约二十岁时,他长途跋涉、一路讲学到了四川成都。当时一位非常著名的高僧道基法师十分称赞他的精神,无不激动地说:“我讲学多年,‘未见少年神悟若斯人’”。二十五岁时,玄奘受了具足戒,成为官方认可的僧人,获得国家分的三十亩地,并与其兄被誉称做“陈门双骥”,“吴、蜀、荆楚无不知闻”。但他仍不甘心于此,不顾其兄极力劝阻,与商人结伴,泛舟而行,绕道前往长安。路上他还一边求学、一边设坛开讲。那年,玄奘还得到一位顶尖大师智琰法师的极高评价:“岂期以桑榆未光,得到太阳初运晖。”二十六七岁时玄奘已获得一片赞誉之词,凭苦学获得“释门伟器”的称号。

玄奘虽然得到极高的赞誉但并不以此为满足。他到长安,听了一位印度名僧的讲经,他又闻息到了印度作为宗教圣地的魅力。在“有诏不许”的情况下,他不屈不挠,准备偷渡西行到遥远的印度去探求佛学的真谛。为此,他开始有意识地找老师学习梵文,同时有意识地加强体能训炼,锻炼爬山、尽量少喝水的习惯。二十八岁那年,终于等到“随丰四出”的机遇,他随之踏上了西行求法之路。

玄奘在西行求法的路上历尽磨难。初始,他遭遇唐朝三令五申禁止国民出境的边境制度阻力,冒着偷渡被官方通缉的风险,小心翼翼昼伏夜行。途中,他经过湍急无比、决不可渡的葫芦河;没有官方证件就出不去的玉门关;与玉门关相间百里的、途中绝无水草,里面又驻扎有日夜张弓搭箭将士的“五峰”的生命绝境;以及进得去出不来的八百里戈壁大沙漠等恶虐险境。遭遇他受戒居士石磐陀的意欲屠害;高昌王等国王软硬兼施的挽留;被强盗托上祭坛用作祭祀品等威胁陷害。但纵然如此,他仍坚定对佛祖和菩萨虔诚的信念,“不求财利、无冀名誉,但为无上正法来耳”。虔诚的信念,使他抵御了求法途中的劳累、饥渴、缺水的精神侵蚀,使他临危能去除杂念而静静念诵弥勒菩萨躲过了险些丧生的种种劫难。

到印度,玄奘更加珍惜学习佛经和佛经外其他经典的机会。创造条件聆听那烂陀寺寺主戒贤法师讲经,游历印度各个角落搜集所有佛教经典,积极参与辩经提高佛学精神造旨。每次的辩经大会,玄奘都精心准备、慎重对待,力求做到最好。他谦逊的品格,横溢的才华、极高的修养、极深的造旨屡屡成为辩经大会众目凝聚的地方,以致印度最高统治者戒日王及其他几个王争先恐后地抢着要供奉他。但所有诱惑都被他“在中土弘扬佛法的梦想”所抵御。他以赤诚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为精神支柱,排除万难、竭尽精力,终于在四十二岁时奔上了东归大唐的旅途。他用带回的佛经、佛像和他领略的最高佛学成果实现着他的梦想。

玄奘法师为“意欲远绍入来,近光遗法”而西行求取真经的经历,充分展示了他智慧和精神交相辉映的非凡人生。古往今来,很多人对他有着极高的评价。杰出帝王唐太宗曾经说,“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并形容他为“只千古而无对”。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了自信了吗》中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钱文忠说,玄奘法师的西行之路是一条由信念、坚韧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玄奘法师是中国人民舍身求法的代表,他身上那使命、理想、追求、不顾千难万险、敢于经受考验的精神,不正是当代人民法官所需要的精神吗?当代社会对法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法官具有极高的期望值。要求法院是公平正义的殿堂,法官是职业道德的典范。法官的行为稍与期望值发生偏离就会得到非难、指责或不理解。对此,作为法官应当正确对待,并以忠实实践“人民法官为人民活动”,扎实践行人民法官核心价值的无私奉献精神回应人民群众的要求。

玄奘法师时刻没有忘记他求取佛经的使命,始终清醒地意识到他作为一个僧人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他是靠着使命、责任意识战胜了一切,圆了他的梦,成为民族的骄傲、人民的楷模。人民法官亦应根据自己的历史使命、社会责任和执着精神意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以实际行动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管理创新,以获取人民群众的认同、理解与支持。

西游记读后感与收获最新5

(一)

本回开头一段:“(悟空被收下后)次早,与众师兄学言语礼貌,讲经论道,习字焚香,每日如此。闲时即扫地锄园,养花修树,寻柴燃火,挑水运浆。凡所用之物,无一不备。在洞中不觉倏六七年。”

这段话,以往读时不过匆匆扫过,这次细细回味,不觉颇有收获。但看菩提祖师收下悟空后,并没有立刻“授道”,而首先第一件,让其学言语礼貌,学言语这倒不难理解,总要先做到顺利沟通吧,而学礼貌,大而言之,可见古人学习先学做人,这从孔子提出的“六艺”中就可以看到;小而言之,这实际也是一种沟通,要想和人打交道,首先要有礼貌。可我们对于学生的教育却越来越忽视这一点,别说有的学生之间有时候脏话连篇,就是对老师说话,少数学生也是丝毫没有敬意,我就不止一次看到或者听到学生对老师以恶劣的态度说话。可是平心而论,这种结果是谁造成的?一方面,由于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和大人“横”惯了;另一方面,现在的社会和许多家长都不重视这些方面的教育,只要你成绩好,让我干什么,哪怕叫你亲爹亲妈都没问题。但是到了将来走向社会,你就会发现,如果不懂“礼仪”,可谓寸步难行,又要通过无数次碰壁补上这一课。西方人就很重视这一点,吃西餐的种种礼仪可谓名目繁杂,而信徒们吃饭前的祷告,即使只是一种形式,日久天长,也必然会对人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接着往下看,悟空所做之事,除了讲经论道这一正式功课外,还要习字、焚香,这两件事,在我看来都是雅事,这还不算,接下来,还要做扫地、锄草、烧火、挑水等园丁和杂役的工作。也就是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而且一干就干了六七年。也就是说,在正式学“道”之前,悟空干了六七年“无谓”的工作。我不禁想到,如果菩提祖师收的是现在的学生,即使空有一肚子“道”,也教不出一个孙悟空。那么,我们的教学工作,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不能急于求成,尤其是学差生,我们更要耐心辅导,有句俗语“慢工出细活”,教人亦如此。看起来悟空这六七年什么也没学到,但实际上,他无时无刻不在学“道”。所以,在七年后,悟空终能识得妙音,才得到真传。

(二)

这一回的主要内容讲的是孙悟空在菩提祖师身边学习了7年,终于学会了长生之法,主要是72般变化和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然后被祖师宣布毕业了。离家20年后的猴王以孙悟空的身份重新回到了花果山家乡,又喝到了海南特产椰子酒,之后每次悟空因各种原因回到花果山的时候,必叫小猴们上椰子酒,这也是强调人家作者非常热爱自己的故乡。回到家之后,悟空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猴王。

海瑞35岁前后的求学经历从本回内容大致可以看出来了,外出求学20年,学了10年心学,考中了举人,但没有考中进士,所以又回到了海南。举人老爷是了不起的,在乡下就算是绝对的名人了。40岁时候海瑞被海南承宣布政使司(等于现代省级最高行政长官)指派到福建延平府南平县当教谕(中国古代的正式教师)。和王守仁、徐阶、张居正、高拱比这可以算是大器晚成了。海瑞学习心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那就是所谓的长生之术,果然海瑞的寿命还算是比较长的,不过比严嵩差的远。

(三)

读完第二章后,我的感触有如下几点:1)为了自己树立的明确目标要坚持不懈;2)要认清自己的比较优势,从比较优势中寻找到自己的目标,然后再去努力;3)知恩图报,尊师重道是人之根本。

孙悟空为了能“学一个不老长生,常躲过阎君之难”漂洋过海,登界游方十数个年头,其中所吃之苦自不必说。任何事情若想成功不付出辛苦是万万不行的,这自是世人皆知的,大多数人为了自己的目标也会有所努力的。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当着众多的艰难与诱-惑,能始终坚持自己最初的目标不放弃,始终为了这个目标努力奋斗的却极为稀少。也就是所谓的圣人立长志,凡人常立志。

孙悟空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长生不老,躲过阎君之难”,他也是一如继往的`向着他的目标努力。在求仙过程中,他开始访了无数的地方都没有访到仙家,如果他中途放弃或者改个目标,学写武术就算了,也就不会最终学得仙道。就在他拜了菩提祖师为师后,祖师问他要学什么道时,他也是非能长生者不学,甚至不惜惹怒师傅。孙悟空可以坚持自己的志向不妥协,可以为了自己的志向奋斗终身,他的执着是众人所不能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另外,凡事除了努力外还要有这方面的天赋。俗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有些事情是你倾其所有都做不成的。天赋其实是个很神奇的东西,无色无味无形却又实实在在存在。有些人轻轻松松可以取得很好的成绩,而有

些人费尽力气也不过表现平平。孙悟空在学道过程中,因非长生者不学而惹怒师傅,师傅将“悟空头上打了三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了”。若不是孙悟空有此悟性,知道师傅是让他三更从后门进入,秘处传他道法,他也学不成如此仙道。

做人一定要尊师重道。孙悟空虽然性格乖戾,不服管束,但对自己的师傅尊重有加,师傅睡时不敢惊动,师傅传道叩头礼拜,就连师傅赶他走时也是无奈拜辞。人应该懂得知恩图报,懂得尊师重道。

我希望能从每章的西游记中品味出一些人生哲理,这样它能对我今后的工作、生活有所激励,能使我的心平静下来去做好每一件事。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