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富有时代气息。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进行阐述。这个“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人生海海读书笔记心得,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人生海海读书笔记心得1
五一值班,正好够看完《人生海海》。本来对麦家的书已经死心了,觉得他适合讲故事,写作倒是一般。奈何推手又赞此书引人入胜,又上了销售榜前茅,于是买来看。
读罢既不惊喜也无失望,还是麦家擅长的题材——大时代下草民的颠沛流离、牛叉人员的传奇与折磨。只是这次多了些乡愁,善与恶的边界也更加模糊。起初有些奇怪为何在江浙那边发生的故事要用个闽南语的书名,在最后几章作者才自圆其说,其要义就是人生苦海无边,人要好好过活……
读到故事的最后,我突然想起童年和小伙伴们捉弄过的一个疯子,他总穿着脏破的绿军装,耳朵有些聋却喜欢手舞足蹈地给小孩子们讲述自己的“战斗故事”,抓着个玉米棒子演做话筒或者步话机,经典的台词是:“连长,敌人扑上来了,我们顶不住了,呼叫师部向我开炮吧!”、“战争,残忍呐!”,小伙伴们都能绘声绘色地背诵,互相比较谁学的最像。现在想起来,或许他真的经历过什么样的人生海海吧。
人生海海读书笔记心得2
空档时间,看完了麦家的新书《人生海海》,脑海里不断的回味书中的一些片段,总想写点什么,思绪万千,却无从下手。
麦家的这本《人生海海》讲述了一个传奇而充满人生况味的故事。一个原本风光无限的上校,一生赢了无数场仗,最后却败给一个不足道的秘密。让人忍不住去猜想,上校究竟藏了怎样一个秘密?整个故事围绕这个“秘密”展开,从“我”的视角,讲述了主角上校浮浮沉沉的一生,也是“我”从少年成长到中年的半生,在守护欲与窥探欲的对抗中推进,可读性非常强。整本书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却能于无声处震撼人心。离奇的故事里藏着让人叹息的人生况味,既有日常滋生的残酷,也有时间带来的仁慈。
书中把农村的那种味道描写得非常到位、真实。既有乡亲们的真诚、淳朴与善良,又有乡下人的低俗、愚昧和卑劣,众生百态,一览无余。不过我相信,世间大多数人还是善良的,只希望那些人间恶魔不要伤害他们,也希望我们能永远真诚善良。
人生海海是一句闽南语,是形容人生复杂多变又不止这意思,它的意思像大海一样宽广,但总的是教人好好活的意思。“人生海海,我们像海滩上的两粒沙子一样相遇。”好在林阿姨终究找到了疯了的上校,余下的后半生,于林阿姨而言,既是爱,也是救赎。人生海海,苦难总会过去。那些藏在真相和现实里的深情和善良让人感动不已,读到上校离开的那一段,眼泪止不住的往下掉,真真是一个闪着金光的人呀……
人生海海读书笔记心得3
初读这本书,我觉得他是太监,读到一半我觉得他是上校,读完这本书我觉得他是英雄。
人生海海,是的人生就像大海一样宽广,你不知道它的深度,更无法触及他的宽度。正如我们不知道有一天我们的日子会过成什么样子,也不知道我们会活到多大年龄。这些不是我们所能掌控的,生活自有他的轨迹,但是上校在经历了如此多的生命的打击之后依然没有放弃热爱生活,没有放弃给爷爷写大字报。
正是这种对于生命无限的包容和热爱,以及对于他人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和不计较个人的恩怨得失的大智慧能够让他在经历了人生的种种磨难之后依然能够安然地活下去。
恐惧和羞耻心就像是一粒种子,一旦在人的心中种下,就会生根发芽,并不断地长大。上校那么勇敢的一个人,在战场上杀敌无数,救人无数的人,却被自己身上的一个名字所打倒。爷爷是被自己所谓的面子所打倒,其实也是怕自己丢了老祖宗的脸的恐惧让他铤而走险揭发上校,酿成这样家破人亡的悲剧,爷爷和父亲的结局并不比上校好到哪里去。至少上校是了无牵挂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但爷爷和父亲呢?
爱的对立面往往是恨,恰恰也是所有不幸的开端。林阿姨因为爱上校而不得被惨遭小人暗算,一生都在赎罪,不管怎样,大概是命运的兜兜转转吧,最终两个人还是结婚了。
人生海海,多行不义必自毙。多行善事,就是在为自己铺路,上校一生善良,最后虽然落的个傻痴的下场,但因为年轻时救过林阿姨的命,为自己的后半生铺下了路,也为自己积下了福。
人生海海读书笔记心得4
感觉像读了三到四本不相干的书,风格太割裂。本以为麦家返璞归真写乡土,结果第二部分还是忍不住走向谍战传奇,最后变成十七年文学传奇和九十年代都市传奇。并不喜欢这种絮絮叨叨的文风,而叙述视角的不当切换也总让人出戏。麦家擅长讲谍战故事,这次想玩深度就漏了怯。大段大段的自白看似真诚其实极不真诚,人物像说书人一样讲故事,读者只能知道人物想告诉你的,但是人物其实并不可信。《人生海海》归根到底还是一个传奇故事,没法深入探讨人类的心灵困境。那些被讨论到的困境,都是社会性的。包括主旨“人生海海”,不也是一句“报纸上得来的话”吗?
故事逻辑上其实有颇多破绽,明明都是相似的事件,有些奇迹可以发生而有些奇迹不会发生,一会儿神通广大一会儿无能为力,成为有选择性的发生,悲剧本身也变得牵强,太像是一个作者随心所欲构造的故事,而不是活生生的人物自然生发的命运。心灵铺垫的薄弱和故事逻辑上的硬伤让人搞不懂书中每一次逃离的意义和必要。最讨厌那些说教气的句子,前半部分作者明明用童年“我”的视角去讲故事,但又太想讲道理,找不到合适的方式达到润物细无声,就用“爷爷说”这种生硬的方式表达。后半部分爷爷不在了,谁来承担这个说教的角色?于是又有了“报纸说”,其实都是“麦家说”,写杂文一样。作者强行介入文本其实挺没劲的,就像昆德拉说的,“发现惟有小说才能发现的东西,乃是小说唯一的存在理由。”话虽然偏激了点但道理不假,能用一句话表达的东西为什么要写成小说?换句话说,这难道不是观念性的主题先行吗?感觉讲了这么多故事,就是为了那些“爷爷说”和“报纸说”的句子做注脚。也模仿一次这种句式表达:报纸上说,这种麦家式的表达,直接干瘪,像浅水滩,一览无遗。如果真正的好小说就像大海,那《人生海海》就像电影《罗马》的开头。最奇怪的是母亲的缺位,难道只有男人的传奇故事值得被讲述?六十天卖了六十万本,真的很会营销了。
人生海海读书笔记心得5
读到最后,作者把发生在故事中的人的悔恨、遗憾、悲悯、不羁的感情缓缓地放空,最后选择仁慈了一切。
人生如同大海,沉沉浮浮,起起落落,这里面既有每个人日常滋生出的一地鸡毛,洒落到具体人物上就是那么的残酷与无情,那种生活所带来的悲与喜,哀与乐都是如此真切、残酷,看看我们身边熟悉的人,何不是在这样的人间中度过;也有时间带来的仁慈,善良的,作恶的,上天悲悯人间切切,即使人间嘴脸各异,皮囊万千,岁月终究饶过了所有人。
我想,这大抵就是人来人间,对短短几十年生命历程葆有的最基本敬畏,也是对生命敬畏的最大安慰。对于爱哲学的人来说,“死亡”,一直以来都是无法绕过的问题。对它,从来都是不害怕,因为终究是要来的,所以不惧;又因为终究要来,所以给予了足够敬畏。从呱呱落地到安然离世,从不愿面对生活到勇敢活着,既是对生活不易的抗争,也是对生命的激烈享受。
但是对于人生的探讨终究是一个大的问题,哲学上永恒的一个命题,浅薄如己,深度难探,去谈,终究是那么泛乏无味。只是,这人生就那么一次,有时候又只是短暂一瞬就离开这世界了,既是多么美丽,又是那么的短暂。短到我们像是伸手就能触摸的地方,所以又觉得还是可以简单的聊聊我们生活中的那些日常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