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天性》是一部由彼得布朗 所编著的科普读物,中信出版社出版发行。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认知天性》读书笔记心得,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认知天性》读书笔记心得1
相信无论是对于正在读书的学生,还是已经踏入社会的职场人士,学习是一个永远绕不开的话题。恰巧前几天刚读了《认知天性》这本书,于是想试着总结一下。
《认知天性》是由国外11位认知心理学家耗费10年心血总结出的人类普遍学习规律,打破原有的学习误区,获取复杂时代最有利于大脑的简单学习方法。
不知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为什么我上课认真听讲并做笔记了,最后考试成绩反而不如那些又打篮球又玩游戏的同学,感觉他们学习所用的时间并没有自己多。然后往往就会这种问题归结到一个结论上,就是别人可能真的比自己聪明。如果你们觉得这个答案是正确的,今天告诉大家一个书里的概念:直觉是最不准确的,研究显示直觉来源于我们的潜意识,潜意识不同于我们大脑皮层经过学习、实践等逐渐形成的表意识。潜意识会本能去规避所有让我们痛苦的情绪,比如伤心、疲惫、恐惧等等。如说说健身,我们知道健身对身体有好处,我们应该去健身,这是我们的表意识在下达指令,但是健身会很累不如在家刷剧玩游戏,所以今天就先不去了吧,这个时候是我们的潜意识在下达指令。就像书中所说,成功需要我们把每一步都做对,但是失败却可以归结到任何理由上去,所以承认别人比自己聪明,现在看起来更像是为自己的妥协,找的一个理由,从而让自己不那么有挫败感,因为承认自己不行那就能够心安理得地认命了。但是事实真的这样吗?真正的答案是:他们并没有比自己聪明到哪去,只是学习的方法不合适。
在讨论学习方法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大脑是如何进行记忆和学习的。人在出生时会有1000亿个神经细胞,这些神经细胞被称为神经元,连接彼此神经元的是突触,通过突触,神经元之间可以传导信号,在出生前后很短的时间内,人会经历一段大脑突触形成爆发时期,在这段时间内,大脑会自行发展,神经元会长出细小的分支他们会寻找其他神经元上的小突起,当这些分支彼此接触在一起的时候,突触就形成了,有些神经细胞为了找到目标神经元,需要延伸出相当长的一段距离,才能完成神经回路的组建,正是这些回路,让人类有了感觉、认知、学习和记忆,也决定了一个人运用智慧的潜力与极限。
人在一两岁时突出数量会达到顶峰,再经过青春期的二次爆发式增长后,人类大脑会有一段时间的去突触过程,会把此前生命中很少用到的神经回路断开。在16岁大脑发育成熟后,突触大约能形成150万亿个连接,正是这些连接决定了我们的普遍智商。我们都学过《伤仲永》,很多人在童年时代所表现出的智慧远超同龄人,但在成年之后却泯然众人。根据美国国家卫生员资助的“人类连接组计划”的研究表明,人类心智能力的高低是由神经连接发展的强弱决定的,这种强弱初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基因决定的,也就是某个人可能天生比较聪明,但是人的神经回路并不想身体发育的那么早,而且会随着学习而持续变化,即便到了四五十岁神经回路仍在发展,也就是说在我们努力学习新东西的时候,大脑会形成新的连接,假以时日我们就会变得聪明。我们之所以努力,是因为努力本身能拓展我们的能力,我们所做的事情决定了我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决定了我们有能力做什么,做的事情越多,能做的事情就越多。永远记住这些话,我们将受益终身。
了解了智力问题,再回到学习方法上,书中还提到了一个“元认知”的概念,心理学家把人类对于思维的审视成为元认知。但由于感知错误、认知偏差和记忆扭曲这三个原因,我们很容易对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以及能否胜任一件事造成误判,这种误判被称为元认知错误,这让人在流利地阅读过一段概念或者把一些重要的视频课程放入收藏夹后,这些行为会让人们觉得这些东西自己都已经掌握了。就像我之前在背单词的时候,会先读一遍单词abandon,在拼一遍a—b—a—n—d—o—n,再读一遍意思:遗弃;离开;放弃;终止;陷入。就这样反反复复读个十几遍,一个单词也未必能够记住。感觉自己都会了,和实际真的会了是有大差距的,所以书里给出了很多种解决方法:
自我检索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自我检索。我们新学到的知识,比如一篇阅读理解里的生词,比如极大似然估计公式,只是短期记忆,如果我们想让这些知识在记忆中刻下更深的痕迹,那就要反复回想这些知识,不断强化检索它们的记忆回路,这样才能把短期记忆强化为长期记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自我检索并不是一中习以为常的行为,对于还没有习惯的人来说无疑会很痛苦,而对于处于备考状态下的人,反倒会平添更多紧张。就我目前而言,这种看一会书就停下来,会议并反思自己掌握多少的过程的确很痛苦,这样会直接拖慢我看书的进度,我在看《认知天性》这本书时便在可以提醒自己反复检索,导致最终看了将近一个月。但用一个月看完并记住一本书比一个星期看完一本书缺什么都不记得要强太多了,而且这种检索的过程会随着我们的反复运用变得更加高效。
间隔检索
其次是间隔检索。在我们进行检索的时候,势必会对新掌握的知识产生一些遗忘,不过有遗忘对于我们记住新知识也是好事,心理学上把这种遗忘称为“意合困难”,我们对新知识的掌握就越牢固。当我们费尽心力的去回忆某件事的时候,等我们把它想起来,那这件事就很难忘掉了,当然这里所说的“间隔”是有限度的,指的其实是让自己出现一点遗忘即可,毕竟这么么做的意义并不是把对新知识的检索复习变成重新学习一遍。
知识细化
第三是将知识细化,其实现在很多热衷于知识分享的平台、栏目,比如“得到”等等。其实这对于创作者也是有极大益处的,可以帮助他们吧知识进行细化。知识点细化指的是能把学到的概念融会贯通,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讲明白。其实现在就是一个将《认知天性》这本书进行知识细化的过程。
助记手段
第四是学会使用适合自己的助记手段,让自己的记忆更加高效。书中提到了福尔摩斯在检索记忆时用到的记忆宫殿,记忆宫殿并不只是为了烘托人物形象而虚构出的一种助记方法,它已经被牛津大学的学生广泛应用在平时的学习中了,记忆宫殿指将心中的形象与一系列实体位置联系起来,从而建立记忆线索。我们可以像福尔摩斯一样,想象自己身处一个特殊的空间。比如回到家,看见家里的狗,便立马会想到狗—sin狗=六分之一狗3,家里可以联系无数的视觉线索,这样当我们进行记忆检索时,在家里走一圈就行了。当然记忆宫殿可以选择在家里,也可以是任何地方,甚至是一座城市也可以,只要有助于我们记忆。
《认知天性》读书笔记心得2
一直以来,对于学习大家都有各种认识。有的人认为学习好是天赋,有些人过目不忘一学就会,有些人理解力超强,一看就懂。其实这些只是表面现象,没有一个人可以轻松学习,那些看似轻松的人只是他们都有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那么什么是好的学习方法呢?《认知天性》这本书给我们做出了科学合理的解答。
这本书先分析了大家一般的学习方法,在人们学习一项技能或一门知识的时候,都倾向于反复阅读课本,并进行集中练习,这其实是一种效率最低的学习方法。重复阅读和集中练习会让人越做越熟练,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所学的知识,但实际上这种方法达不到真正的精通,也不会产生持久的记忆,只是在浪费时间。
那么什么是有效的学习方法呢?本书给出经过科学验证的方法。一是练习从记忆中检索新知识。二是有间隔的安排检索练习。三是学习时穿插安排不同类型的问题。对于如何运用这些方法,本书给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法,可以说是详细入微,可操作性很强。检索练习就是回想事实、概念或事件。检索会强化记忆,并阻止遗忘。
我们在阅读过一段文字或听过一堂课后,要不时的停下来,合上书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核心概念是什么?哪些术语或概念是我没接触过的?我会如何定义它们?这些概念和我已知的东西有什么联系?而且效果要比重读课本或复习笔记好得多。研究发现反复阅读往往白费力气,而且80%的大学生都是这么学习的。但是反复阅读无法产生持久记忆,而且会让人产生错觉,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内容。
通过对148名大学生做的阅读实验来看,初次阅读后,隔一段时间再阅读是有意义的,但是连续多次阅读只是空耗时间,好处少得可以忽略不计而且浪费了时间。这就是本书的第二种方法,有间隔的安排检索练习。有间隔的练习就是要不止一次的学习资料,但是中间要隔开一段时间。怎么样把有间隔的练习当成学习方法使用呢?建立一份自测计划,在每个学习阶段都留出一段时间,具体多长时间取决于资料本身。作者举例说明如果是一串人名和面孔对应起来,那么你要每隔几分钟就复习一遍,因为这种关联是会很快忘记的。课本中的新资料一般一两天以后温习一遍,之后隔一周再看一次就行。间隔练习可能比集中练习感觉效果更差,但是你在长期记忆中重建所学,不但强化了记忆,还强化了你对知识的掌握。效果远比集中练习好。作者提出的第三种方法就是学习时穿插安排不同类型的问题,比如数学公式,不要每次只学习一种,要把多种公式穿插混合练习。具体学习中怎么样安排呢?作者提出在安排自己的学习进度时,一旦你能理解新问题的类型和解决方案,但对问题的领悟还比较初级,就要把这类问题分散安排到你的练习规划中。这样你才能要不同的问题轮流考查自己,并为每种问题检索正确的答案。感觉上这样的效果会比只专一的练习一类问题,精通了再练习下一种差,但是研究证明这只是幻觉。真正有效的还是混合练习。
除了学生用这套方法意外,作者还列出了职场人士,教师,终身学习者也可以通过以上方法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认知天性》读书笔记心得3
《认知天性》是一本偏理论的书,如果你对纯理论的文字感到厌烦或枯燥,那么这本书你是不太容易坚持下去的,总结来看,作者主要想表达的是通过自己的摸索,找出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通过不断的思考,来深化对某一个知识领域的认识和理解直至精通。
书中提到了很多学习方法,比如模拟现场法,这个确实是实战性知识技能的最佳方法,比如你想学习PS技巧,看万本书不如动手做一张图来的印象深刻。
书中还提到了很多贯穿人世间的基本法则,比如二八法则,在这个商业社会,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你80%的利润,是来自于你20%的客户。
那么这本书给我自己的启迪是,一本书,真的需要从头到尾一字不落的看完吗?答案是确确否定的。因为这本纯理论的书籍,如果你不是打算借鉴其中的实际例子,而仅仅是和我一样带着“认知天性究竟是什么样的天性,我们怎样提高自己的认知和学习能力“的问题来阅读本书,那么,你完全可以跳开例子,看看每一章节的小标题,然后看看每一章节的最后一个小结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了。
而如果你想跳过所有的例子和阐述,直接翻开本书的第8章,开始学习绝对的实用干货。
《认知天性》读书笔记心得4
《认知天性》这本书是以罗迪格教授为主要负责人的团队在项目上投入了10年时间,首次提出人类认知规律和学习之间的紧密联系,透彻解读人类普遍的学习过程规律。
根据脑神经科学研究成果,推导出的最有利于大脑的简单学习法则。本书提到的重要学习策略总结为:学而时习之。学(提取练习:识别、关联和总结)而时(间隔)习(阐释)之。
如果把我们的大脑比喻成一条细链,把知识比作一颗又一颗的串珠,那么学习就是往细链上串珠的过程。重复阅读就像反复把珠子串上细链,却任由它们从链条的另一端掉落。那么怎样才能让串珠留在上面呢?没错,打一个结。
学习过程中,要为自己的知识链打上记忆结,你需要检索。检索就是主动回忆某个事情的过程,最好的检索其实就是考试。如果能在学习过程中做到主动检索,也就是多去做自我检测,你的记忆就会得到强化。
书中提到了一个实验案例:在伊利诺伊州哥伦比亚市的一所中学,实验人员安排了两组八年级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学习科学课的一些小知识。一组人仍采用老办法,在老师的带领下重复阅读,但没有测试;另一组人需要经常接受关于这些知识点的小测验。一个月以后大考,凡是考到那些用小测验来学习的知识点的时候,学生们的平均成绩是A-;而在考察那些仅作复习但是没有测验的知识点的时候,学生们的平均分数为C+。
《认知天性》读书笔记心得5
前两天,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我攻读了《认知天性》这本书。并非夸大其词,而是有感而发,我觉得,这本书对我的帮助很大。刚刚毕业不久,就我本人而言,我对这个社会的认知是有限的,有很多事情我不知道;有很多领域我还没有涉及;有很多很多东西我需要去学习。《认知天性》这本书让我对学习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从小我都是学习.平平,但是也不是特别差的那种,在小学初中一直都处于中上等,高一的时候差一分进入重点班,当时的我选择了留在了普通班,这个成绩让我在当时的班级很快引起了班主任老师的重视,于是我在老师的重点关注下成绩也算是班级中的佼佼者,当时也没有把学习放在心上,因为贪玩与班里的同学打成了一片。高二分文理科,我选了文科,好多经常在一起相处的同学都分开了,还算幸运,新的班级里有一个之前班级中关系还不错的一个女生,其它同学都不怎么认识,同时家里人也在给我灌输思想,到高二了,可跟高一不一样了,高考在即,不能再和以前一样贪玩了,于是,我和这位女同学走上了学习为主的道路。我们两每天三点一线:宿舍、教室、食堂,有时时间紧迫的时候连晚饭都不吃,和时间赛跑。
付出和收获是成正比的,这句话真的不无它的道理,第一次月考,我竟然考了班级第一,新班级,新气象,老师对于新接班的同学的了解当然看成绩,于是,在老师、班里同学的认知促使以及家里的管教下,我成了一名,他们眼里的“好学生”。因为学的是文科,各个科目需要牢记的知识点较多,台灯和小桌子都是必需品,每天早上,我们这批所谓的好学生五点起床,晚上熬夜做题,有时候一做就是晚上一两点。课本上五颜六色的颜色标记,各种笔记密密麻麻。总之,高一之后的那两年,是真真正正的用心学习了两年。通过这两年,我打破了家里人对我以往的认知,我没有走上她们为我规划的专科之路,然而我并不为之庆幸,因为我付出的努力只有我自己知道,我不应该只是考取这样的一个成绩,毫不夸张的说,我甚至吃饭都在记单词。
《认知天性》这本书中有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你只是假装很努力!人们都不喜欢挑战自己,也不喜欢挫败感。相比较而言,一遍一遍地画线要轻松得多。可惜,轻松的学习是无效的。很多人自视为好学生,一丝不苟,但是事实是我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有效的学习。自认为已经掌握了所有学到的道理和经验,但多的是我们不知道的事,那些不给自己出难题的学生,容易过高地估计自己对学习资料的掌握程度。我想之前的我就是这样的,我自认为老师讲的我都懂了,很轻松的接受了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点。结果就是,即使我很努力,但我已经陷入了误区:一是不知道自己学习中的薄弱之处,不知道要在哪里花更多的精力才能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二是爱使用那些会让自己错误地认为掌握了知识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