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文学 > 心得体会

于丹《庄子心得》心态与状态

于丹《庄子心得》心态与状态



庄子提倡的自由不是为所欲为的个人主义,于丹老师讲自由要有一把尺子,要有公正,做人要有底线,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于丹《庄子心得》心态与状态,希望大家喜欢!

于丹《庄子心得》心态与状态1

闲暇时静心品读了余丹教授的《庄子心得》,读完后心里没有大波大涌的澎湃,也没有沉睡中猛醒,倒像有千百条虫子在胸中蠕动,窜动过每一条神经,仿佛要将身体及心境作个彻查,好让灵魂动起来,晾在风里,风掉霉尘与污浊。

余丹教授的解读,文字简洁,说服力强,多以现实生活为支撑,便于理解。庄子思想映射几千年,后人唯有在解读中努力还原,包括余丹教授在内的后来读者,都只是在膜拜中受用,去净化内心,去思虑人生,读完后回想起来,胸中也只有一个漠态的梗概,无法真切去感知全貌,我想这就是庄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它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领悟,需要身体力行的践行,我相信它是赋予有缘人的,这个缘需要虔诚,需要执着。

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在他的文章中可以寻找到名利,功名,生死这些相对人生态度的大统一,人生是个恒古不变的话题,人类几千年来都在用实践解读内心,都在思考这个话题,到底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我想有太多不同的解释,每个人都在坚持自己的观点,都在努力生活、生活继而体现生命。

淡泊名利,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大众词汇。但真正又能有几人能像庄子一样活在名利之外呢?这是一个物欲澎胀,私欲成灾的时代,社会呼唤淡泊,需要庄子思想的浸润。我生活在一个偏远贫穷的小县城里,说到贫穷分两说,一是物质贫穷,二是思想贫穷,多年的积贫积弱,没有刷新这个小县城人的思维,大众依然夜夜笙歌,饭局上酒杯中造就了无数豪杰英雄,朋友一扎堆,喝酒、唱歌、洗脚一条龙,口袋空了,半夜回家免不了再爆局部战争,但他舍利成名得到大众肯定“某某耿直”。所幸的是,这种“耿直”延伸到了家庭,从主妇到小孩,也学会了夜猫子生活,子女是犯不着管教了,尽学着大人,举家夜归,在酒精的刺激下,似乎就有了“天地之间、舍我其谁”的胸襟了,家人也就在这种“会心会意的微笑中”找到了幸福的感觉,唯有苦了有老人的家庭,子女为其修了一条通向天堂的高速路。这种“耿直”似乎有其独有的市场,得到升迁、拿下项目、承蒙关照都得益于“耿直”,名利场上,有名利双收者,有舍利逐名者,有舍名逐利者,眼高手低者说:“我看破名利,追求淡泊”,内心空余无限的凄苦与失落。唯有剥开名利场的面纱,见着血淋淋的伤口,以庄子思想外敷内服,才能疗以顽疾,直达余毒。

一世功与名,皆付笑谈中。庄子以顺其自然的`心境理解功名,虽济世之才,却穷困聊倒,但逍遥自在,闲适野趣。现在人对功名的理解,没有突破功名本身的瓶颈,得功名者,谓之才,不得功名者,谓之淡泊,才与淡泊本身就是功名的形式,唯有庄子不计功名才是真的达到顺其自然之境,不刻意追求,不随意屈从。在网上看到一大学教授的演讲,从中能找到在当前中国这种教育体制下追逐功名会成为人的一种本能,从幼儿班到大学教育,都是在干部体制下运行的,都会存在我国特色的官场潜规则,功名的追逐也就成了一种教育体制下存活下来的本能,这位教授的演讲的痛心疾首的,其间尽是无奈和无助,说明大气候还没有逆转,在我身边也有好些人看破了功名,就像尘世中人看破了红尘归依了佛门,最终知晓平安是福,平淡是真,但这部分人尽是中年人或老年人,就像国人的锻炼意识一样:“青年人沉睡、中年人觉醒、老年人奋起”,人太不容易满足,看到的永远是没有得到的,已经得到的似乎就不值一提,所以长期会沉迷于功名的角逐,很难从中解脱出来,直到力不从心那一天,叹口气后舒口气,但判断子女的标准依然用功名量化,强加给孩子成人的标准以实现自己未尽之遗志,悲乎、惜哉!庄子教我们看破功名,其中有大智慧,有大人生,它要纠正从国家到个人的盘根错节的愚疑。

庄子说:超越生死。我们常说:“生者奋发、逝者安息”,更有甚者曰“好死不如赖活着”,这些词句我对其的理解无法全面,都只能是以偏概全,因为我自身并不能达到庄子超越生死的境界,能遥知那是一种大智慧,大境界,超越说明无所谓生,也无所谓死,人的生死也就是春夏更替,草枯草荣一样,是一种规律性的更替,至于名利、功名就像植物的品种不一,只是一种生存状态要去适应一种生存环境一样,庄子说:我们的心境要游离于形骸之外。现实生活中的人,永远摆脱不了自我,自我中心意识严重,数着日子计算生与死,以物质取得的多少决定生命的质量,庄子思想中生与死的超越,我想应该是指超越人的内心,无所谓生,也就无所谓生的强求,无所谓死,也就无所谓死的遗憾,然后才能摆正生存的姿态,顺乎规律生活,将得失、爱恨、名利置于形体之外。

庄子思想经过了几千年的洗礼,评价已是多余,它作用于不同个体,产生的效果会有不同,对自身心理感受的记录我想无可厚非,有形的记录,说明离庄子思想无形的境界还相去遥远,将以此为勉,净化内心。

于丹《庄子心得》心态与状态2

偶然的机会,从朋友的介绍中,初识了这本《于丹庄子心得》。细细咀嚼,慢慢品读,在静静的夜晚轻轻的与心灵对话,感受到了生命宁静中的颤动之姿,摇曳中的沉静风骨。牐

《庄子》与我并不陌生,或许应该说有些老庄思想以于不知不觉深入人心了。《于丹庄子心得》大部分篇幅通过解读庄子中的寓言,从人对寓言的最直接的“觉”,结合现代社会的现象,引导我们用庄子的思想来指导人生,懂得用心生活,体会超越的“悟”。我认为人生有许多“觉”的过程,就像有些“屠夫”解牛的过程一样,用刀乱砍筋骨而损坏刀,和超越外在的表现,寻找内心地慧眼游刃有余,所在之差就在于精神世界的悟!

“觉”与“悟”的联系

故事是这样展开阐述的:《庖丁解牛》,节选自《庄子·内篇·养生主》,描述了庖丁在解牛时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而他的刀十九年还像新的一样。庖丁解牛,如果引申一点,也可以说是一个人怎么达到对人生的掌控,庖丁解牛也是不断进步的:先是目有全牛,三年后目无全牛,最后是神遇全牛而游刃有余。人生的掌控,最高境界不也是从有到无到游刃有余的过程吗?先是规划人生,但未免有点像站在山底去规划登山的路径,显得路途遥远,容易迷失方向,所以要有一种“无”的精神,能够超越山的最高处,才能最终将“有”和“无”结合起来,达到“神”的境界,既能超脱一切而又能顺应一切,顺其自然地将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合到无限的最朴素而且最本初的生命大道中去。

我联想到了我们的职业岗位。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也是这样,“觉”的事件和过程是随处可见的':孩子们在学习中什么时候表现的最有兴趣,他们是怎样看待老师对他们的评价,当他们高举着小手是在渴望着什么……而这时我们作为老师,作为引导者,囫囵吞枣,一笔带过的结果便是“丢失”了“悟”。进而是丢失了一次“超越”的契机,升华的“境界”。如果,你注意到学生喜欢在游戏中学,那么你就会去有意的创设一个好的学习氛围,更好的调动情绪的环节;如果你理解老师的一句肯定会在他们的脸上浇开一朵花,那么你的课堂将是融洽的,富有吸引力的;如果,你从他们高举的双手中读懂了交流的渴望,那么你的课堂就是充满互动、灵动的……其中这或许便是悟的瞬间,它是基于积极的思考,经验的不断累积而成的。

“觉”到“悟”的成长

《于丹庄子心得》还着重描述了内心的力量,强调认识自己的重要性。认识自己是一个人生历程,需要你不断的倾听自己的心声,而不是让你随波浮沉,盲目仿效。面对现代物质化愈来愈强的社会,它常让我们在潮流的浪尖,迷失双眼,终而脚步零乱的踏上肤浅,流行的航船。失去品味、品质的本质,我们要摆脱外在的标准和评价来判断自己的能力。

本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大家都知道扁鹊的名字,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生,成为中国名医的代称。扁鹊去见魏王。魏王说:“我听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擅长医术,你跟我说说,你们三人中,谁的医术最高明啊?”

扁鹊老老实实地回话:“我大哥医术是最高的,我二哥其次,我的医术最差。”魏王惊讶地问:“那为什么你天下闻名,而他们两人却默默无闻呢?”扁鹊说:“因为我大哥给人治病,总能够做到防患于未然。这个人得病但还没显出征兆,他手到病除,把病根给消除了。这个病人就像没得病一样,所以有的人都不知道,他是给人除预先的病。我二哥治病是在病兆起初之时,他用药就把病除了。大家总认为他能治的是小病,而不矢此病发展下去那会要命的大病啊!”

扁鹊能够在自己名声大扬之时说出此番事实,而不以别人的看法去认识自己,实属不易。它再一次的告诉我们要时时刻刻去倾听自己的心声,不要受别人的观点和束缚。教学是我们的生命线,汲取从一次次教学反思中认识自己的浅层表现,挖掘其内在的知识漏洞,用一双从懂得倾听到善于倾听的升华!一次公开课的成功,往往会使我们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在别人的肯定中迷失自己的位置。其实细思中,我们只关注到别人眼中的自己,却没扣响迎向朝阳的那扇大门:及时地反思,挖掘内在成功的宝藏,善于倾听总结,运用到更多的实践教学中,这便是缺失了对现有位置的“悟”!

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摆正人生的方向。用一颗平常心去适应生活带给我们不同的恩赐,使得其所才是个人价值所在。“外化而不内化”这是获得“游刃有余”人生境界的不二法门!从认识自己的“觉”中,品味出人生的大“悟”,懂得感悟这些有着厚重内心价值的不鸣不已的平常人。

每个人都能拥有辉煌和成功的人生,只要懂得去“觉”,从觉中“悟”!

于丹《庄子心得》心态与状态3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称庄子为“神人”。之前看过于丹的《论语心得》之后,我又在暑假中阅读了于丹《庄子》心得。

最初知道庄子,是从一首诗“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虽不知道什么意思,只觉得诗句挺特别。后来知道庄子写了逍遥游,逍遥游代表了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是对世俗社会的功名利禄及自己的舍弃。

如果说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么庄子就是道家的化身。庄子留给我们的,是他那些充满了寓言和小故事的文章。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庄子能言善辩,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嘲讽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庄子的文章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充满了尖酸刻薄的讽刺和挖苦。他的所作所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又令人拍案叫绝。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而庄子思想中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他的《逍遥游》。

庄子是一个有智慧的人。虽是一个幽默而有涵养的人,但并不是一个衣食无忧的人,他贫穷到极点,处处求人,等米下锅德地步。

在于丹《庄子心得》里,我很喜欢“境界有大小”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对事物的判断,也可以完全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站在大境界上,就会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无为。世间的大,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世间的小,也同样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因为真正的大小不仅在眼界之中,还在人的心智之中。比如一个太大的葫芦,惠子因为“其坚不能自举”皮太薄不能做容器认为它没用,庄子却说;你怎么就认定它非要剖开当瓢,而不用完整的它系在身上去遨游江海呢?有人将可以抗冻的家传秘方用于使家人在寒冷的冬天不被冻伤,而世代漂洗为生;有人却高价买了此秘方使吴国兵士不被冻伤在向越国发起的水战中大获全胜,而裂地封候身价倍增。

所以每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规地去判断事物地价值,而只有大境界地人,才能看到事物地真正价值,顺应外界,与外界相处要通达,而内心又要有所坚持,这样才能在复杂社会中不迷失自己。

于丹《庄子心得》心态与状态4

一、境界有大小

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对事物的判断,也可以完全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站在大境界上,就会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无为。世间的大,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时间的小,也同样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因为真正的大小不仅在眼界之中,还在人的心智之中。比如一个太大的葫芦,惠子因为“其坚不能自举”皮太薄不能做容器认为它没用,庄子却说;你怎么就认定它非要剖开当瓢,而不用完整的它系在身上去遨游江海呢?所以每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规地去判断事物地价值,而只有大境界地人,才能看到事物地真正价值。

庄子教给我们的是境界和眼光。他的“逍遥游”里的境界“心向往之”充分体现出:一个人,永远不要去羡慕他人。需要的是质询自己的心,问一句:面对这纷繁芜杂的环境和世界,面对自己的顺与逆,我们首先应该想如何发展自己,有了更广阔的眼界,才能有大的境界,才能更好的认识自己,从而进一步发展和提高自己。正如那句:庄子的逍遥游给了我们每一个凡俗的生命一双非凡的翅膀……

二、感悟与超越

每一个人只有真正清醒地认知了自己,才可能获得成功的人生。现如今,我们常被“现实”错过了太多太多。我们这一生一直用于外在的发现,而从来看不见自己的心到底有什么愿望。往往在他人过多的言论中盲从,迷失自己的心。

“觉是一个瞬间,悟是一个过程。把所有觉的瞬间,与长长一生的悟结合起来,你所到达的就是主语看见我的心。这是人生的大觉悟。”

觉悟是一个佛家语。用现在的话就是“看见我的心”。我曾经觉得“觉”很重要,但是看过书之后反而觉得“悟”更为重要。“悟”才是人生中的经历。当我80岁时,回想这一生的点点滴滴,时光流逝,脑子里的每段篇章,可能那还是一个过程。但是他是我的经历,我的积累。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而“觉”是瞬间,好像一点过程都没有。有些不劳而获的意思。

同样在我的工作中也应该多“悟”而不是“觉”。只有在劳动中,在工作中积累经验,才能有机会或是有资本“觉”的。古人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同样,我认为“觉”是在“悟”的基础上的。不论是什么,人只有在自己努力的基础上才可以成功的。

“天生我材必有用”,我们也该拥有一双如庄子那般灵魂的眼睛,获得一份清明的理性,而完成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

于丹《庄子心得》心态与状态5

《庄子》曾经读过几次,不过都并未全部看完,只是大体看过,不过透过其中的故事可以看出来,庄子喜欢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纵然穷困仍然不失做自己的决心!

这一点,或许我们不需要去如他那样极端,但是不论是什么样的社会,人总需要找到自己,找到自己的心,做到外化而内不化!

这本书也是匆忙的看了一遍,总体的感觉似乎并不如直接读庄子更好,里面很多故事都被删减了,想必也是为了作者的主题需要!

对于这样一本书,确实能够给很多人带来一丝新意,在那忙碌的现实生活中,在那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带来一丝自然的气息!

不过真正的要了解庄子,或许还需要自己亲自去读《庄子》,只有如此才能真正的了解这个人!

在我们这些层次上,或许我们根本不可能了解庄子,而唯有达到那个层次,我们才能够了解庄子,而我现在做的不过是我这个层次水平眼中的庄子而已。

透过庄子的文章,我们不能否认,庄子对于道是有很深了解的,而他也很显然是在依道而行的,而书中又很明显他并不去现实中掺和,这说明了什么呢?庄子时代的现实生活已经脱离了自然之道,正是如此,庄子才不会去违背自然之道,进入世间!这或许是另一种层次的修行,哪怕是一丝一毫都不违背自然之道,而我们所做的其实是什么呢?

我们对于自然之道并不真正的了解,我们才会认为现实不能脱离,以庄子为镜子,我们的修行实在是差的很远,我们所能够体验的几乎都是头脑所给予我们的理性思考,而庄子做的恰恰是完全没有头脑的思考的心灵生活!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到“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到“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再到“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样一个修行过程中,我们只是出于一个起点而已,尚且不曾搞清楚山和水,又如何知晓未知的真相呢?

知道是容易的,透过读《庄子》我们就可以知晓很多道理,但是做到是困难的,这恰恰就是庄子的难能可贵之处,这就是为何《庄子》可以流传几千年,而我们的东西只能转瞬即逝的原因!

《庄子》写的是自己的心,写的是自己的体验,而我们写的是我们头脑逻辑,怎么可能拥有长久的生命力呢?

通过读《庄子》,我的心荡漾了,我感觉到了心的存在,也希望更多人可以走向心灵之路,而不是思考庄子,而是做庄子!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fanwen/xinde/464685.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