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是中国四十年代著名的讽刺小说大家。人们把他称为“集作家与学者于一身”。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围城读后心得通用,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围城读后心得通用1
都市是四四方方一座城,围住了人心,欲望,情感,理想和太多的无可奈何。
最近读完了《围城》。没读之前,以为写的是关于婚姻。读罢两天后,细想书中的情节。其实不然,围城中每一个人,都是我们自己。
“人生是围城,婚姻是围城,进了去,就被生存的种种烦愁包围。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
看见有评论说,年少读不懂《围城》,读懂已是城中人。始读的时候,觉得方鸿渐这个人并不讨喜,甚至有点讨厌。倒也喜欢钱钟书的文笔,幽默,讽刺,有趣。这世界上太多的人像方鸿渐,包括自己。忙忙碌碌不甘于平庸,不付诸努力又踏不出原地。结果终是败给了现实和无奈。
不想把书中繁琐的细节,都罗列出来。想读过的人大抵上应该明白。一边感慨钱钟书的文笔之好,一边佩服他竟能把书中的人情世故描写的精彩,分析的透彻。倒是觉得该向老先生学一学,如何看懂人心。又如何老于世故。
读到书中的情感纠葛,想起张爱玲说:每个男人的生命里有两个女人,一个是白玫瑰,一个是他的红玫瑰。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中的一颗朱砂痣。
方鸿渐年轻时候喜欢唐晓芙,真真正正是爱情的样子。是想起她就会坐立不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那种。见了面,又紧张的不知该说什么。我想,每个人心中的角落里,许是都有这样一个人。很多年后再想起,还是会说:嗯,她真的挺好。
没缘分也好,败给了现实也罢。
最终,还是娶了那个不讨厌,但合适自己的人。就像书中的方鸿渐,最后娶了孙小姐。走进了婚姻的围城,再也出不来。
但若他娶了唐晓芙,可能别的女人就变成了床前明月光吧。一样的围城,只是人不一样罢了。
“我们一天要想到不知多少人,亲戚、朋友、仇人,以及不相干的见过面的人。真正想一个人,记挂着他,希望跟他接近,这少得很。人事太忙了,不许我们全神贯注,无间断地怀念一个人。我们一生对于最亲爱的人的想念,加起来恐怕不到一点钟,此外不过是念头在他身上瞥到,想到而已。”
想来,比起白月光和朱砂痣,在平淡生活中仅存的那一丝念想。即使是围城,我也宁肯在这城中活着。每日吵架,和好,茶米油盐和粗茶淡饭。一直烦你到老,也比天边的云要好。
读到小说最后,结局戛然而止。刚开始以为读了盗版书,后来看到杨绛写的书评才知道。故事戛然而止,然生活还在继续。不过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平淡。不过是被围在城中的人,总是想冲破牢笼走出去。反反复复折腾许久,恍然间才发觉半生已过。
庆幸自己年轻的时候,没有读这本书。现在读懂了,然也深知自己走不出这座城。
只愿,我们在城中深处,都能做自己。
围城读后心得通用2
方鸿渐是钱钟书的名篇《围城》里的主角。在小说里,钱老借方鸿渐的眼睛,向读者展示了抗战初期,中国知识分子的众生像。许多人品低下,令人唾弃的角色,混得名利双收,而方鸿渐这个良心未眠,不做作,不虚伪的人却一败涂地。
方鸿渐为了糊弄父亲和岳父,从爱尔兰骗子手里买了一张假博士文凭。回国后看到他岳父登报夸耀,羞愧得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之后他决心像罪犯隐瞒犯罪情节一样把自己造假的事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
因为没有博士学位,在三闾大学,他被校长高松年聘为副教授,而且还让他教选修课。韩学愈拿着和方鸿渐同样的美国克莱登大学的造假博士文凭,被高松年聘为历史系教授。又因为韩的简历上还写着在美国有名杂志上发表过文章,高校长更是刮目相看,又把系主任的头衔给了他,而且他的工资待遇在真正取得美国大学博士文凭的赵辛楣之上。高松年始终没看到韩学愈发表的文章,韩说杂志可能在战乱中遗失了。见到此种现象,方鸿渐只恨自己没有勇气像韩学愈那样把造假进行到底。方鸿渐鄙视韩学愈,韩学愈却用自己无耻得来的利益暗自嘲讽方鸿渐。
李梅亭因为高校长答应他当文学系主任的条件没有兑现,跟高松年好一阵闹。最后以高松年答应学校以他出的价钱买他从上海带来的药做为补偿方才罢休。李梅亭接着又给自己争取到了训导长的职位,并以此监督老师,拉拢学生。高松年前面给方鸿渐的聘书上写的也是聘他做教授,而来到以后却是副教授,并且这副教授还是赵辛楣替他争取来的。方鸿渐心里不痛快,也拉不下脸来找高松年去理论,只好吃哑巴亏。所谓爱哭的孩子有奶吃。方鸿渐这样憋着不哭的孩子只好眼巴巴看着别人享受了。
方鸿渐最后被三闾大学解聘了。鸿渐遭到解聘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韩学愈怕方鸿渐抖搂出他的底细,指使学生在方鸿渐的课上挑毛病,提意见。韩学愈一箭双雕。赶走了方鸿渐,他的博士头衔就安稳了,另外方鸿渐代的外语课就可以让他的洋太太顶替了。
外语系的刘东方主任也因为方鸿渐没有答应和他妹妹的婚事,扫了他当哥哥的面子,由支持方鸿渐倒向支持韩学愈。刘东方也暗中搜集学生的意见,准备赶走方鸿渐。
李梅亭因为方鸿渐揭他的短,讨厌他、陆子潇因为方鸿渐抢了孙柔嘉恨他;高松年因为方鸿渐说话没分寸,且不知天高地厚,不喜欢他。高校长更怕方鸿渐从赵辛楣那里知道了那天晚上他在汪太太面前的糗态,所以他也想赶走方鸿渐。于是,那本共产主义的册子便成了陆、李、高撵走方鸿渐的直接证据。
赵辛楣走后,方鸿渐在三闾大学四面楚歌,只能灰溜溜走人。唯一有面子的事是,带走了心甘情愿嫁给他的孙柔嘉。
方鸿渐不谙世事,在三闾大学树敌一片,搞得工作也丢了。他在爱情上同样幼稚。赵辛楣在来三闾大学的船上就提醒他,孙小姐有点故作单纯,实际上很不简单,他不信。孙柔嘉利用一封根本不存在的匿名信把他套牢了。不过前提条件是方鸿渐并不讨厌孙小姐。
方鸿渐开始觉得他和孙柔嘉这样平平淡淡的感情其实也挺好,至少不会像对唐晓芙的感情那样在心上造成很大的困扰。俩人订婚后,他发现自己多了一个女主人。
孙柔嘉出于面子,不许方鸿渐投靠赵辛楣。赵辛楣原来和他们一样,并且离开三闾大学的时候也很狼狈。自从进了重庆国防委员会后,混得风生水起,渐渐地方鸿渐得仰攀他了。不过赵辛楣很讲义气,时时处处为方鸿渐着想。替他在香港筹办婚礼,买船票,还送了厚礼。还邀请他去重庆另谋事业。
孙柔嘉不堪自己的丈夫和阔绰的赵辛楣相比之下的落差,不愿意见辛楣。他们因为辛楣吵架,因为碰见了高高在上的苏文纨吵架。苏文纨一副瞧不起鸿渐夫妻的高傲神情,深深地刺痛了孙柔嘉,引来他对方鸿渐的一通抱怨,最后他们一个说苏文纨俗,一个说苏文纨贱,一边作践着苏文纨,他们停止了吵架。
鸿渐见到苏文纨,受苏文纨冷落还在其次,这今昔之比使人伤心。一年前跟苏文纨完全是平等的,现在,苏文纨高高在上,跟自己的地位完全是云泥之别。他想,当初如果答应娶了苏文纨,自己的境况可能会有很大不同吧。苏文纨从自身条件到家境,都是优秀男子争娶的对象。方鸿渐想,自己的清高孤傲进入社会后一文不值。
方家和孙家都不阔绰,互相嫌弃。方鸿渐和孙柔嘉两头受气。方家嫌弃孙柔嘉,孙家看不起方鸿渐。孙柔嘉比方鸿渐处事老练。她从小就讨有钱有地位的姑母喜欢。姑母在自己的工厂里给柔嘉安排了理想的工作,薪水比鸿渐在报馆挣的要高。顺便说一下,方鸿渐依旧傲气,不愿去讨好柔嘉的姑姑。他的工作依旧是赵辛楣帮忙介绍的。
姑母鄙夷方鸿渐,连家里的女佣人也站在孙小姐的立场上跟方鸿渐顶嘴。孙柔嘉虽然极力维护鸿渐的面子,但是架不住方鸿渐口不择言的用话刺激,气得连声骂他懦夫。方鸿渐失业了,本想回家吃饭,不料和妻子大吵一架出来。他兜里一个子没有,饿着肚子走在漆黑的街上。
赵辛楣说过一句话一语中的。他说,方鸿渐虽然不令人讨厌,但是全无用处。方鸿渐虽然聪明,善良,正直,但他玩世不恭,缺少奋斗拼搏的精神。既然有机会出国留学,为什么不努力拿到文凭!一个人要干出一番事业,首先得有真才实学,其次必须适应社会。不能适应社会,就等于不给自己展示才能的机会。社会的不公平,用人制度的不合理是造成方鸿渐失败的一大原因,另一原因就是他自身修养不够。他的不谙世事,说话尖刻,锋芒毕露,又不脚踏实地,放在今天也是做不好事的。
围城读后心得通用3
关于方鸿渐这个人,现在我脑中除了关于他的几段感情经历以及那个落后愚钝的家庭,似乎也没有太多其他的记忆再存在了。宽恕无才,不得不引用古希腊先贤亚里士多德的名言来作为这篇文章的标题,"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这句话早已经是老生常谈,从小学时候就开始被身旁人念叨念叨,一定要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之前一直觉得是虚言,听一听也就罢了,没事的时候拿出来激励激励自己也就罢了——不过,等我读完钱钟书先生的著作《围城》之后,我开始问自己,自己真的读懂了这句话吗?
相信大多数人其实都知道钱钟书先生的这本书,也都知道里面的一句名言——"城内的人想逃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不过,我想,可能也就仅限于此吧……整本书下来,剔去细枝末节的剧情,关于方鸿渐这个人设,让我想到了一句话——"男子无能,勿生它念"。
"男子无能,勿生它念",这句话是我自己杜撰的,可能也会有出处或者借鉴的地方,只不过我不知道,但是那并不重要——大学进学以来,多多少少也读了一些书,看了一些电视剧、电影之类,结合对现实中男女关系的体会,就本心而言,作为一个男生或者一个男人,最起码的能力要具有,诸如责任感之类毋需多提,尤其是在当代社会,本来当今社会对人的要求就高,更何况是一个需要双肩扛负重担的.男子呢?一直以来都是秉持着一种没有能力就不要轻言"爱与自由"的观念,单就这一点来说,从方鸿渐的角度出发,一方面,他没有真实的文凭、学位,在国外也并没有达到什么切实际的高度,更没有什么成就,并不是一个合格的"海归",所以他就不应当在归国之后继续顶着这样一个名号行事,拔高一点这是对知识与学术的不尊重,说朴素一点是一个人的诚信道德品质问题;另一方面,表征在他的几段爱情故事中,归国途中萍水相逢的鲍小姐不需多说,至于苏文纨与唐晓芙,总是在爱与不爱之间挣扎,应该说清楚的话想说而未说,一直拖到最后终究搞得一个"皆大欢喜"的局面,可悲可叹!处于矛盾核心的是孙柔嘉,从陌生到相熟到最后在一起再到结婚,其间究竟经历了多少情绪上的变化不需要作过多阐释,只不过是本来没有,说得有,便有了而已——用一个通俗的例子来说,一杯没有杂质的水被人说成了是有杂质,那便是真正的有杂质了,也可以说是"三人成虎",不过还没那么严重。
关于他们两个的婚后生活,可能是由于家庭教养、生活方式、性格磨合等等方面的差异,两个人之间的矛盾摩擦从未断过,直至最后故事定格在那个慢走了的时钟上,争吵完了,两个人之间的故事也结束了——如果时间和时钟上的一样,该多好,该多好!文中发出如此感叹,读书之人也不禁发出同样感慨,"如果当初我怎么怎么样,现在也不会是这个样子,那该多好啊!"——你又曾几何时在生活中发出过这样的感慨呢?但是,世间不存在如果,站在方鸿渐的角度来看,本就是模模糊糊的爱情,为什么要听信他人的谣传而将其变成捆绑自己自由身的凭证;本就没有照顾他人的性格与能力,为什么不等自己修炼完成之后再选择对将终身托付于己的人负责,完全一副小孩子的性子怎么能够去选择照顾他人;本就无能,怎么那么多心中想法?站在孙柔嘉的角度——女孩子生于世间总是要找一个宠爱自己、将自己视为"小公主"、"小仙女"的男子再托付一生以求幸福……"男子当有能,方可付一生"。
说到最后,跳出人物和整个故事,书中说婚姻是"围城",其实,在我看来,并不仅仅婚姻而已,世间多少事是如此,总会有一双看里面的眼睛和看外面的眼睛一起存在……至于如何消除那种不安的情绪,现在能做的……恐怕只有努力提升自己,使得自己更加优秀吧,希望我自己可以做到,也衷心希望现在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可以做到。
顺便也摘录一下《围城》中的最后几句话,与君共赏:
明天要去找那位经理,说妥了再筹旅费,旧历年可以在重庆过。(鸿渐)心里又生希望,像湿柴虽然点不着火,而开始冒烟,似乎一切会有办法。不知不觉中黑地昏天合拢、裹紧,像灭尽灯火的夜,他睡着了。最初睡得脆薄,饥饿像镊子要镊破他的昏迷,他的睡也坚实得镊不破了,没有梦,没有感觉,人生最原始的睡,同时也是死的样品。?
那只祖传的老钟从容自在地打起来,仿佛积蓄了半天的时间,等夜深人静,搬出来一一细数:"当、当、当、当、当、当"响了六下。六点钟是五个钟头以前,那时候鸿渐在回家的路上走,蓄心要待柔嘉好,劝她别再为昨天的事弄得夫妇不欢;那时候,柔嘉在家里等鸿渐回来吃晚饭,希望他会跟姑母和好,到她厂里做事。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围城读后心得通用4
钱钟书说: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婚姻也罢、事业也罢,整个生活都似在一个围城之中,人永远逃不出这围城所给予的束缚和磨砺。
《围城》写的.是方鸿渐与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三个女人的感情纠葛,而方鸿渐每每因怯懦犹豫,不敢多言,言亦不由衷,一步步陷入工于心计的婚姻陷井之中,最后自食苦果。感情是一座围城,而在三闾大学则是另一座围城,在那里面充斥着尔虞我诈、明争暗斗,时刻令人感到压抑,令本性纯善却懦弱的方鸿渐无法忍受,但当他决心离开三闾大学,面对的却是一个充斥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职责,事业的衰败,多层混杂的社会大围城之中,让他更加觉得无所适从,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只无情的大手掌控着。而方鸿渐也只会牢牢地屈服于这只手,只能逆来顺受地承受朋友的施舍,义无反顾得踏入感情陷阱和事业低谷。但除了方鸿渐,追了苏文纨二十年的赵辛楣总也踏不进她的那一座围城,之后却仍逃不出娶妻生子的命运;方家上下逃不出封建传统思想这座围城;两任老丈人也逃不出面子的围城。所有人的心里都有一座围城,别人进不来,自己也出不去。
毋庸置疑,我们生活中也是处处都有“围城”。事业,感情,家庭,学习,生活都与这座围城休戚相关,看每个人如何选择。是为了野心而拼搏?亦或是为了感情而抉择?但是,只有一点,我觉得我们是不能改变的,就是身处这样一个巨大的围城,不管世道如何险恶,重要的是我们始终要持续一颗善良本真的心。虽然很多事实证明,这是一种假设,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但是我坚信:只要我们意志坚定,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虽然我们此刻还没有踏入社会,还没有真正尝到社会的滋味,但学校也是一个围城,在学校里我们也不能迷失自我,与人相处要真诚相待。先对他人表示自己的善意,久而久之,大家也会对你表示善意;做人这样,做事情也同样是这个道理。我们做事情绝对不能心存侥幸,必须要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去做好,去尽全力完成被分配的任务,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
读过此书的人都明白,方鸿渐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但是他为人不求上进,极度虚伪。明明买了文凭,却从来不向别人炫耀;明明不愿和苏文纨白头偕老,却又暧昧不清,给她期望,又令她失望。但也许这就是他玩世态度的表现吧,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会被城围起来,
多数的人都像方鸿渐—样,有那么一点的良心,有那么—点的虚荣。他们处处做小人,又不得处处提防小人。他们也明白世道的艰险,但是并没有好好地去接纳它。他们尝试去改变,就好像方鸿渐想明白韩学愈文凭的真伪,以此找回自我的公道一样。他不明白,人家早就设定了陷阱等他踩进去。
人生,围城,我们就在这一个个城堡间,进而出,出而进,周而复始,没有止境。
围城读后心得通用5
不得不说,这确是一部精彩的、有深度的、不可不读的经典小说。
在看之前,我除了明白这部经典之作的名字和作者外,甚至连主要资料都摸不清楚。因为一种好奇与向往,在书柜前捧起了它。每每去玩几页合上书后,心中便会升起一种挂念,对下一段的资料便会有无限的幻想。就这样怀着始终不变的热忱读完了整本小说。十分诧异的发现小说中的"围城"竟是指——婚姻。"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在当今这个流行"婚姻是感情的坟墓"这句话的时代,真没想到早在上世纪中叶,就有一位站在时代制高点上的伟大的作家,以高雅而幽默的方式提出了这个观点,而非当今这般庸俗。凭借作者对生活细微的观察、丰富的阅历以及深刻的感悟,足以成就一部让人肃然起敬的传世之作。
整个故事的情节是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主人公方鸿渐的一切遭遇——毕业、追求、失恋、任教、结婚…无疑不都是在"围城"内外进进出出,这一切的目的也但是是要阐发结婚就入深陷围城一样。但我想,方鸿渐到底娶的不是自我的意中人,因此婚姻的不美满似乎还能够理解。而钱钟书先生如果让他与心上人唐小芙成为眷属,结婚后再吵架闹翻,那么"如果娶了意中人也但是尔尔,结婚后发现自我娶的总不是意中人"的"围城",会不会更加牢不可破呢?但是,也许作者是偏爱唐小芙的,不愿让她嫁给方鸿渐。尽管这样。其实《围城》还是一样的精彩。
事实上,这座无形的围城始终是存在的,只是钱钟书先生把30年代的这座城具体形象化了,让身处21世纪的我们看清了书中城中之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言之凿凿其实也是为了使我们看清我们身边同样的一座围城。当代社会,竞争激烈,高手如云,存在的明争暗斗、勾心斗角比书中更加激烈也更凶险。就那还算单纯的学生来讲,学校、家庭、社会,每一个环境都是一座围城,每一种行为都处于一个围城。同学间的友谊和竞争、家庭里的亲情和压力、社会上的光明与黑暗,从我们出生起就建造着形形色色不可逾越的诸多围城。我们只有在其中不断拚杀,始终持续着一颗用心的心去创造这座围城里的异彩,让围城中的生活变的丰富。我们不会也不可能逾越这座城墙,因为只要我们有生活,那我们就永远处于一座围城之中。
《围城》在人物塑造及语言的幽默上首屈一指的。在描述一个小孩外貌时,为了表现眉毛与眼睛离得远,文中的语言是"眼睛和眉毛彼此象是害了相思病"生动而活泼,让人发笑,却能到达更好的表达效果。还有说鲍小姐穿着很暴露,文中说她是"局部的真理,因为真理总是赤裸裸的"。实在让人忍俊不禁,却不显得庸俗。在刻画一个十分小资、小器的商人形象时,这位商人的语言中便总夹杂着鼻音浓重的英语,而他那自以为得意的"考婿"方法,是在让人觉得又好气又好笑,作者时而尖酸刻薄,时而肚量大得惊人,让人琢磨不透,却又像那样真切的发生着。
我想,《围城》中的幽默诙谐,有赖于钱先生博大精深的知识以及深沉厚重的依托。而此刻市面上的一些所谓的"幽默",显然就缺少这样的人文精神,那样的"幽默",实在可鄙。《围城》,钱钟书,才是真正厚重的高雅的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