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爸爸,穷爸爸》一书是一本十分畅销也十分“另类”的书,畅销书作家罗伯特·清崎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富人如何教育孩子有关金钱的问题。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富爸爸穷爸爸》读书心得,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富爸爸穷爸爸》读书心得1
作者的亲生父亲在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西北大学等美国著名学府均取得学位,受过全面的高等教育。然而,虽然他拥有体面的工作,收入颇丰,却终身面临财务困境。而他朋友的父亲中学就缀学了,却因为有正确面对金钱的观念和超人的理财技能和商业才干,成为了一个乐观的亿万富翁。
现实生活中的比尔·盖茨、富特、戴尔等成功人士均没有接受或未完成高等教育,而他们是现实社会的成功者。这类现实的确向包括美国这样不避讳金钱的国家的教育提出了挑战。到底人们在学校里学到了什么?为什么医生、律师等专业人士同样会面临财务窘境?为什么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富人们理财的秘密是什么?他们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富爸爸,穷爸爸》的作者第一次通俗地说明了富人的秘密,他通过自己亲身经历印证了走向财务自由的首要观念,在这一点上穷人和中产阶级与富人有天壤之别:穷人和中产阶级让自己为了钱工作;富人则让钱为自己工作。在这个观点的基础上,作者进一步阐明了资产与负债的定义和关系。作者认为只有能不断地为自己挣钱的财产才叫资产,而凡是让自己不断花钱的都叫负债,这种定义尽管看上去很简单,但实质上却充满了人生智慧。在如何处理负债和资产的关系方面,作者用财商的观念解释了每一个人在面对金钱游戏规则时都应该知道的理财技巧和知识。
罗伯特·清崎所揭示出的富人秘密的确让人大吃一惊,既然“现金流”早已是现代社会“古老”的游戏规则,那么为什么像美国人这样的“现代人”仍然不能从容面对它呢?甚至许多人还对此羞涩、“难过”呢?其实,作者所说的财商是每一个人都具备的,只是许多人被一些传统的金钱观念桎梏着,逃不出“思维的牢笼”。另外,的人虽然可以拥有很高的教育水平,却缺乏一些最基本的理财知识。看了《富爸爸,穷爸爸》的人不禁要问自己:一个人可以花几十年的功夫用于知识的学习,为什么不能用几个月甚至几个星期学学理财呢?
还有很多人把财务的困惑或缺钱归纳为知识的不足,总是想办法去多学知识,取个什么学位或什么证书之类的,这又是另一种形式的误区,作者在他自如的叙述中轻松地打破了这种“财商的面纱”。
正因为用亲身经历为证据,作者打破了许多关于理财的错误观念,伴随着《富爸爸,穷爸爸》一书在全球的畅销,许多读者面对金钱时的软弱内心被摧毁可以说在全球形成了近十年来人们理财观念的最大冲击波,清崎的“富爸爸”系列产品在全世界已成燎原之势。
世界上到处都是有才华的穷人。在很多情况下,他们之所以贫穷或财务困难,或者只能挣到低于他们本来能够挣到的收入,不是因为他们已知的东西而是因为他们未知的东西。他们只将注意力集中在提高和完善做汉堡包的技能上,却不注意提高销售和发送汉堡包的技能。也许麦当劳不能做最好的汉堡包,但他们能够在做出一般水平的汉堡包的前提下,做最好的销售和发送工作。
我们看到如此之多渴望得到晋升和加薪的员工,那么晋升和加薪能够满足他们实现心中梦想的愿望吗?一般不会。如果在企业满足不了晋升和加薪的要求,或许有人会作出跳槽的举动,但跳槽后情况会依然如此。最终的结果往往是抱有此类心态的人员不会因为报酬的多少彼此之间产生什么本质的区别,相反,那些用思考代替贪婪,区分职业和事业(为自己工作还是为别人工作),明辨资产和负债(能够源源不断带来收入的叫资产,导致帐单发生的叫负债),果断把握机会的人,才能够实现为自己和社会创造财富的目标。
《富爸爸穷爸爸》读书心得2
一直想要写这篇读书笔记的。因为工作的关系,一直被搁浅。读完《富爸爸穷爸爸》已经一个多礼拜过去了,回想看书那天,刚好是台风天气,被困住一天没出门,刚好花了一整天的时间把这本儿书一口气看完。近一年多的时间除了看跟瑜伽有关的书籍很少涉入其它领域。前一段时间在朋友的推荐下才下定决心看这本儿书,还真是不容易啊!
罗伯特·T·清崎(RobertT·Kiyosaki)是其中的一位作者。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富人如何教育孩子有关金钱的问题,这些看似常识的关于金钱的观念和知识却是穷人和中产阶级家庭所没有的。他用叙述故事的方式深入浅出的道出富人是如何致富的。
给我感觉最深的是如何让钱来为我们工作,而不是为了钱而工作。这需要与常人不同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的方式,处理问题的方法。
如何理解资产和负债的关系。刚开始很难理解资产和负债,书里最容易理解的解释就是:“资产就是向你口袋送钱的东西。负债就是把钱从你口袋掏出的东西。”所以当我们有了这样一个观念的时候,在购置一些东西时候就懂得去衡量了,减少不必要的花销而增加了自己的负债。就像我们买了房子,如果这个房子一直在消耗物业费,或者为了这个房子每月还要月供,如果不能让它产生经济收益,我想房子也变成了负债吧!(这些我不是很懂,要我们的雷吉老师多多指导)。我这么理解,资产是正数,而负债是负数。我们在购买的时候如果一直买的是正数就会累积越来越多,并让资产产生经济效益,这个正数就会越来越大;而购买负数则会让我们负得更多,付出的也会更多。而书里说“富人买入资产;穷人只有支出”。我想这就是思维方式的不同,如果要改变的话,首先要改变的是思维方式。
里面还有一句话我觉得给我印象很深:“让金钱成为你的雇员”,不停的为我们工作,获取更多更大的资产!
《富爸爸穷爸爸》读书心得3
大学时曾有位将“省一块钱就等于赚一块钱”当口头禅的老师推荐我们去读《富爸爸穷爸爸》,当时不屑一顾:那时这书正在热销,不想跟风。
出来工作近一年,拿着微薄的工资,虽非月光一族,但境况也好不到哪里去。考虑到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以及自己极有可能成为骨灰级剩女的现实,于是不得不硬着头皮进行理财规划,作为长远之计。然后习惯性地百度搜索资料,然后搜到了《富爸爸穷爸爸》,再然后走马观花地浏览一遍,最后得出了以下心得:
1、最忙的人往往是最懒的人。
坦白地说,读了这一系列的书,我最大的收获不是理财的知识,而是几下警棍,其中最狠的一棍就是“最忙的人往往是最懒的人”。
一直很忙,生活上的就不说了,工作以来,全办公室我是最忙的一个。因为忙,我以一个入职半个月的新人的身份接手公认物控组最繁琐的包装物料而忽略了为什么接手的人是我而非别人;因为忙,在入职4个月后接下了飞利浦组几个最难跟的型号而忽视了自己拿一个人工资做三个人工作的事实;因为忙,在全部门其他人都悠哉闲哉的时候天天加班,陷入了智猪博弈的困境不可自拔……
终于静下心来,发现其实问题早已存在,而我也不是完全没意识到,只是不愿意面对事实,也懒得改变,于是以前以忙为借口一而再再而三地逃避事实。
最忙的人往往是最懒的人!这一棍,很猛,很痛,也很有效……
2、穷人为钱工作,钱为富人工作。
其实这一点一直都很清楚,只是不肯正视。穷人为钱而工作,钱为富人工作,所以穷者更穷,富者更富,真正白手起家的人因稀少而成为传奇。
3、用“我怎样才能付得起呢?”代替“我可付不起”。
这两句话,一个是陈述句,另一个是疑问句,一个让你放弃,而另一个则促使你去想办法。说“我付不起”这种话会阻止你去开动脑筋想办法;而问“怎样才能付得起”则开动了你的大脑。实际上人的大脑是世界上最棒的“计算机”。“脑袋越用越活,脑袋越活,挣钱就越多”。轻易就说“我负担不起”这类话是一种精神上的懒惰。
我很大程度上是悲观主义者,所以更多时候我会说“我可付不起”这样的话。不愿意承认却不得不承认:正如上面所说,我是个懒人,不仅仅是金钱上,对待其他事情我也总是轻易地用“我做不到”、“我不会成功”和“结局一定不好”一类的话来搪塞。相应的也就不战而败反正那是不可能成功的,不是吗?再然后真的……
从现在开始,禁止自己轻易说这类话。
《富爸爸穷爸爸》读书心得4
当今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是所有人最为关注的问题。由美国投资家、作家、日裔美国
罗伯特·T·清崎和美国企业家,注册会计师莎伦·L·莱希特合著的《富爸爸穷爸爸》一书,则从人的个体出发,分析富人之所以成为富人,穷人之所以成为穷人的自身因素,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财商”概念,并向传统的学校教育提出了挑战。
我们的父辈正如书中所述,好好读书,将来找个好工作,可以赚好多钱,直到今天我们还是这样以为,有稳定工作,优越的收入,就能过好日子,我也一直在想,十年前,几百元每月,到现在几千每月,仍旧没钱,于是总听人说打工的永远发不了财。有时,我会说,如果不是为了那点工资,我是不做的,很可笑,那时真的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
大多数人只希望在毕业后能够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稳妥的挣钱。他们很少有挣钱的勇气,然而却一直处于没钱的恐惧之中。财富就是支持一个人生活多长时间的能力,或者说如果我今天停止工作,我还能活多久?
一旦走入社会,你就会发现,单凭大学文凭和良好的成绩是远远不够的。而更重要的“魄力”、“勇气”、“毅力”、“大胆”、“气势”、“精明”、“勇敢”。“坚强”、“才华横溢”等往往大学里没有这些课程。学校的课程是教一个人如何成为一名好员工,而未来是否有更好更大的发展,往往取决于后者。
金钱不是真实的资产。金钱应该是帮助你去做更多更能创造财富的事,例如更多更大量的
学习、“万丈高楼平地起”打好基储学习潜能开发,告诉自己每个人都可能拥有巨大的财富、学习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发散性思维、简单的学习财务知识等。
其实作者的两个爸爸都是那种生性刚强、富有魅力、对他人有着非凡影响力的人。穷爸爸富爸爸讲了作者为了财富自由而跟着好友迈克的爸爸学习的辛苦历程。为了更好的读懂这一本书,我觉得首先应该了解作者的成长经历与当时的社会背景。
《富爸爸穷爸爸》读书心得5
《富爸爸穷爸爸》是美国作者:罗伯特·清崎和莎伦·莱希特创造的,以一个孩童的成长经历为故事出发点,讲述在不同的两个爸爸教育下的成长经历,最后选择富爸爸的思维方式生存致富并成功退休的故事。
在书中,我深深的被作者罗伯特·清崎小时候的`经历所吸引。当他小时向富爸爸讨教如何获得财富时,富爸爸给了他两个选择,第一个是给富爸爸打工,每小时5美元,第二个是还是同样的打工,不过一分钱也不给。如果要我猜,应该是答案越离奇的越可能是作者当时的选择。而现在让我们再一次审视这选择背后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道理?
“富人不为钱工作”。
我顿时就感到疑惑,如果打一份工用汗水和努力去换取的难道不是最后的老板的发的工资吗?
其实这一下子就把穷人和富人对于金钱的观念差别显露了出来。第一个选择折射的是生活中大多数人的选择,“5美元”代表的是老板扔出来的美味诱饵,是猎物渴望又难求的高收益。当你答应了第一个选择时,就是掉入猎人设下陷阱的那一刻。当然!我能理解人不能为钱工作而工作,要不然没有了钱就什么也做不了了。但是如果工作了连钱都拿不到,那我为什么要工作?
“用自己的脑袋想想,改变你能改变的”。如果你做的工作给不了你想要的生活,你还能做什么?还能做什么让钱来到自己的口袋里?
让别人给我钱,然后让钱为我工作。这是富爸爸当时想教育给罗伯特·清崎的道理,也是当时作者打着一份不赚钱的工作时,才体会到的道理。因为当时作者也很苦恼自己做的选择,为什么要白工作?富爸爸告诉他,改变自己能改变的。如果他就是志愿打工,放弃自己想不通的道理,因为这是观念上的差异,停止责备富爸爸的抠门,不要认为这是别人的问题。现在有问题的是自己,这时他决定改变自己,学习一些东西让自己变得更聪明,因为改变自己比改变他人跟容易。
其实当时罗伯特·清崎想到赚钱的办法是,在他打工的时候发现商店里总会把不要的旧书籍拿去扔掉,他把这些旧的书籍收集起来,开了一个小书店,找了班上一个愿意为自己看店的同学以一小时10元的工资雇佣他。靠自己的小书店自己每个周末都会有一定的收入,相当于自己打工一小时可以净赚100元。而自己要做的工作只是把商店不要的书籍收集其他,放在小书店里。
当罗伯特·清崎没有从工作中得到报酬,就不得不发挥想象力去寻找挣钱的机会,通过经营自己的连环画浏览室,掌控了自己的财务,而不是依赖雇主。甚至当他不在那时,自己的生意照样赚钱,真的让钱为自己工作了。我们在计较自己在工作中的付出能否得到自己想要的加薪升职时,其实已经掉入了为钱工作的陷阱中去了。
书本的故事让我思考,为什么我们会这么情愿的落入陷阱?首先回答一个问题。工作和事业是什么?工作是提供我们学习机会的工具,丰富自己的资本,而事业是财富的来源。我一开始有些无法理解,工作真的不是为了钱。
那么事业是什么,事业是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书中的作者的事业是房地产,以及投资,利用钱赚钱的方式,为自己创造财富。但他并不是在告诉大家赚钱容易,教育不重要。反而是在告诉我们要不断的学习让自己更优秀,得到跟多创造财富的机会。同时要知道在努力获得高薪工作的同时,要选择能让自己学到更多东西的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