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文学 > 心得体会

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有感心得

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有感心得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不仅让人们增加心理知识的了解,更是在纠正着人们对心理咨询这一事物的认识。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有感心得,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有感心得1

读点心理学不仅是为了了解自己的行为和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也为了了解其他人行为背后的动机,就能从不同的视角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解读。

书中写到我们每个人的行为模式是在小时候形成的,“婴幼儿会从经验中学习,这样的学习不仅涉及用脑思考,也涉及全部的自我。我们学到的一种生存的策略,并发展出一套行为来应对父母和其他人。这套应对行为会跟随我们一生,直到我们改变它。“我们一直深受行为模式的影响,直到有一天你看到它,并决定改变它。“童年的经历如此强大,如此鲜活,于是便塑造了每个孩子对世界独特看法,外面的世界变成了在我这里的世界。”此后的一生我们在不断的强化自己构建的世界观,“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

书中谈到了心理学的专业概念“自我状态”,“自我状态是三位一体,分别是父母、成人,儿童。”三种自我状态在生活中都可以找对对应的人,成人的自我状态是理想的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是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行事,它能让我们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处在这个状态时,我们所有的只是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相反,我们能思考当下的状况,基于事实来决定怎么做。”处在父母的状态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想要把控所有事件。处在儿童的状态依赖心强,存在逃避责任。

为什么相似的事情重复发生,是你决定了别人可以怎么对待你,以前不是很理解这句话;人有时候都很难自己,如何能控制其他人?在书中找到了答案。“为什么你总是遇到类似的事情?这些事情最后都让你显得很蠢,让对方占了上风,让你感觉又变回那小时候那个可怜弱小的自己,到底是纯属倒霉,还是因为你用某种方式和对方共谋了这件倒霉事。”听起来匪夷所思,实际情况可能就是这么回事。“以往的经历教会我们在相似的情境下,不经大脑就自动做出反应。”

感受是基于外部事件的影响还是基于我们的选择,阿德勒心理学强调是我们对事件的看法决定了我们的.感受,而不是客观事件本身。同样这本书中写道“我认为没有人能让我们产生什么感受,除非他们用蛮力胁迫你,说到底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我们选择了愤怒,我们选择了悲伤。”人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如果你为自己负责,就会认识到你对自己是有自主权的,因此你就知道自己有力量来改变处境,更重要的是,有力量改变你自己。”

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有感心得2

最近几天看完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这是一本心理学咨询入门的畅销书籍,讲述了一只抑郁的蛤蟆先生通过去做心理咨询,重新发现自我,了解自我,最终找到自我、重获快乐的故事。

书里的蛤蟆先生在外界看来是一个令人羡慕的成功人士,家世显赫,生活富裕。以前的他是大家眼中的开心果,但现在的蛤蟆先生却神色黯淡,变了一副模样。朋友们十分担心他,决定送他去苍鹭先生那里做心理咨询。在开始咨询的时候,蛤蟆先生坐在那里等着接受指导,希望听到苍鹭先生告诉他应该怎么做。但是苍鹭却拒绝了他,苍鹭先生对他说:“心理咨询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都处于自愿。所以,这就意味着,只有当你来咨询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取悦朋友们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的合作……为咨询负责的只能是你,而不能是其他任何人。”对于蛤蟆先生来说,“合作”是个新鲜词,第一次他不再被人当做命令或是说教的对象,这些年来,不论做任何决定,他总是习惯性地问问别人,不管是严肃的獾还是明智的河鼠,仿佛这一问,责任就从他自己的肩头卸下了,不管事情的好坏,都和他无关。

在后续的咨询过程中,苍鹭先生问了蛤蟆先生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都是蛤蟆先生以前从未思考过的,因为以前的蛤蟆先生总是让周围的人告诉他答案,他也会努力地让大家对他感到满意,为他骄傲,甚至压制自己的情感和情绪,久而久之他都忘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经过每次和苍鹭的聊天,蛤蟆先生开始重新寻找自己,思考那些往往会勾起痛苦的回忆,但在这个过程中蛤蟆先生也在不断地找寻自己,接纳自己。

蛤蟆先生和苍鹭在最后一次面谈中讨论了“高情商”的含义。“它和智商完全不是一回事,情商真正的意思是理解你内心的情感世界,并且还能掌控它。高情商的人都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他们能管理情绪,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许最重要的是,他们能控制冲动,也懂得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成年以后“高情商”是我们需要培养的,情绪稳定能帮助我们减少焦虑,提高生活幸福感。

作为一个做过心理咨询的人,我在这本书中更能找到共鸣,同时也让我回忆起之前做心理咨询的经历。心理咨询是一个能够帮助自己进一步了解自我的方式,我非常庆幸当时去尝试了这种方式,并从中获得了成长,走出了当时的焦虑,并且现在也能够主动地探索自己、调整自己,让自己处于平和快乐的状态。

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有感心得3

五个小时,可以帮你揭开心理咨询的神秘面纱,可以帮你深入了解心理咨询是怎样带来改变和成长的,你是不是也很心动?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讲述了一只热情又爱冒险的蛤蟆先生,因为生活中的种种失利导致心情抑郁,然后去做心理咨询,每一次的心理咨询都给他带来了不一样的收获,一点点从抑郁状态中走出来,最终恢复了热情和活力。全书只有10.8万字,人们的阅读速度一般是每小时2万字到4万字,按最慢阅读速度2万字/时,5个多小时也完全可以读完本书。这么短的时间就可以打开一个新世界的大门,你要不要尝试一下?

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消除很多人对心理咨询的误解,比如有些人觉得只有得了心理疾病才做心理咨询,或者像书中所说那是针对经历过严重或者可怕事件后进行的一项神秘活动。不是的!心理咨询其实是一件普通的、科学的事情。每个人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很多心理问题或者说是心理困扰,比如工作压力大导致情绪抑郁、亲子关系紧张让人烦闷、亲密关系无法调节让人痛苦、绝望等。心理咨询师帮助人们解决的是心理问题,不是心理疾病,心理疾病是属于精神科医生的职责范围。

另外一个误解就像书中的蛤蟆先生一样,以为心理咨询就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见了心理咨询师就说:“是他们让我来做心理咨询的,你告诉我怎么做才能好受一些”。其实,心理咨询应该是一个自发自愿的过程,来访者有想要改变自己的想法,咨询师帮助来访者改变自己,也就是所谓的“助人自助”。来访者不能像学生时代一样被动的听老师讲课,学点新知识就算完成任务了,更多的是需要自己去探索痛苦的来源并摸索出解决痛苦的方法。咨询师在整个过程中会倾注全身心的关注和陪伴,使来访者更高效的完成自我改变和成长。

书中描述了蛤蟆先生每一次咨询的详细过程,从蛤蟆先生和心理咨询师苍鹭的对话中,我学会了一种思考方式,一种联系过去再看向未来的思考方式。这种方式帮助我更好的理解自己,有效的改变自己的行为。

有一次,爱人开车送我去办事然后他再去上班,因为时间紧张导致他有可能迟到。一路上他在不停的表达自己对于迟到的焦虑,而我却一直默默无语。自己事后一直在疑惑,当时的自己为什么那么冷漠无情,跟平时相差很大呢?我尝试着用咨询师的话问自己。

“你当时的感受是什么?”

——“我有点内疚、有点不知所措,我想要安慰他却不知道该说什么。”

“这种感受让你想到了什么?”

——“想到了小时候我妈对我说‘我这么苦、这么累都是为了你,你还不好好学习,你对得起我吗’。那种内疚感、无力感很相似,甚至还有点愤怒。”

“现在的你,理解了当时的自己吗?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是的,我理解了。默默无语的我其实回到了‘适应型儿童状态’,体验着跟童年时候一样的感受,然后用相同的沉默回应了那种感受。如果是现在这种‘成人状态’,我可能会向他表达因为自己的拖延导致时间紧张的歉意,会安慰他帮助他缓解焦虑,也可能会跟他一同探讨避免迟到的其他解决方案。”

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有感心得4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英国畅销20多年的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作者是一位资深心理咨询师,Robert deBoard,他巧妙的将自我心理探索的一些实用方法和技巧在一个小故事里缓慢发酵并推演出来,深入浅出。故事里患了严重心理疾病的蛤蟆先生,在与咨询师苍鹭的十次面谈之后,慢慢跳出了童年伤痛带来的困扰,并对未来有了清晰的方向和规划,他身边的朋友们也相继产生了对新生活的憧憬和期待,是个不折不扣的happyending。

当然,我们不要去探讨现实生活中十次咨询能不能解决一个困扰人生非常严重的心理疾病这样的问题,伤痛的治愈可长可短,有些人用一生来修复伤痛,还有些人一生可能都不知道自己的伤痛是什么。一句老话——幸福大抵相同,不幸则各有各的不幸。这本书其实旨在帮助人们找到各自的伤痛,以及背后相似的原因——那个源头,换句话说就是引领我们发现问题并寻求背后的答案,而寻找答案的过程我们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自我疗愈。

蛤蟆从最开始那个想要依赖苍鹭“给出”答案的“孩子”,成长为一个愿意主动配合和探索的“成人”,他在整个过程中没有“得到”过现成的答案。咨询师苍鹭大多时候扮演“倾听”的角色,引导蛤蟆“说出”自己的故事,而“说”的过程其实就是蛤蟆与自我生命链接的过程——他一边说,一边发现,一边产生疑问,这时苍鹭又适时扮演起另一个角色:“讲解”,帮助蛤蟆找到正确的方向。

在剥茧抽丝的过程中,蛤蟆多年来的诸多困惑得到了开解,心态也逐渐变得积极爽朗起来,而作为看客的我们都感同身受吧:是否也曾为自己的不快乐责怪他人?又为他人的眼光严苛自己?情绪没来由的失控?还有深陷“心理游戏”的泥沼直至赢了游戏输了自己……人生似乎总有解不开的小疙瘩,拧巴成了情绪,其中有一种叫“愤怒”的情绪,苍鹭用两个例子来说明它的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强烈的,如同煤气罐的爆炸,威力很大,杀伤性也很强,我们可以理解为雷霆震怒;还有一种是不带攻击性的缓慢释放,这种方式可以持续很久,几小时甚至好几天,便是怄气,这种情绪我很熟悉,为了抵抗父母老师的严苛,向外顺从讨好,向内用利剑伤害自己。而这些从童年发展而来,用来自我保护免于受到伤害的防御机制,会幻化为成年人一些不当的行为策略,虽无关“道德”对错,但看到一个成年人撒泼怄气,实在是件有点让人尴尬的事,而更尴尬的,是鲜有人意识到这一点。

《成长的寓言》那一章,蛤蟆若有所思的说道:“我之前从没意识到父母其实拥有巨大的权力,可以对子女拥有绝对的控制权。他们可以爱孩子也可以抛弃孩子,可以宠爱他们也可以虐待他们,你拥有怎样的父母,就像买彩票一样,得看走不走运。”苍鹭说:“你说的很对,蛤蟆。大多数的父母会尽最大的努力来养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伤害孩子。可是,父母也是人,会不可避地把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后代,正如他们一定会把自己的基因传给下代一样。所以孩子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应对和防御因此而产生的后果。”

所以,我不断学习,觉察,接纳和自我疗愈。没有伤痛的童年鲜有发生,看到伤痛却惯于指责也无济于事,只有尝试谅解并和过往妥协,积极的做出改变,才能拨云见日,看到新世界。

今晚和一个友人聊天说起,我心里有一股劲儿,这股劲儿一直在推动我四处冲撞,像个充了气但没收口的气球,漫无目的的飞,我想,这可能是一股想要“找到答案”的劲儿,始终不满现状,始终不信摆在眼前的答案,始终想要追寻真相。而现实中的答案并不会像故事里那么完美自洽,可能是遥远的一个点,可能是近前的模糊一团,需要漫长的时间使之变得澄明清澈。

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有感心得5

读完这本书,不仅是蛤蟆先生去看了心理医生,随着书中几次谈话的进行,我好像也去看了心理医生。我忽然明白,认识自己是很重要,也是很难的一件事情。我就像一开始脑子里一团糟的蛤蟆先生,在经过与咨询师苍鹭的一次次谈话与一次次引导下,开始正视自我,理解自我。

书里的每位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他们是蛤蟆的好朋友,但却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想要对他好,忽视了蛤蟆自己内心的感受。在看到后面的几次谈话后,我认为导致蛤蟆变得糟糕的原因除了朋友们对他的所作所为,更重要的是原生家庭对他的影响。

蛤蟆的家庭看似没有问题,甚至可以说是大户人家。在这样的家庭里生长哪里会有烦恼呢?可是这样的家庭却实实在在地影响了年龄尚小的蛤蟆的内心,以及长大后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苍鹭说过:“大多数的父母会尽最大努力来养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伤害自己的孩子。可是父母也是人,会不可避免地把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后代,正如他们一定会把自己的基因传给下一代一样。所以孩子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应对和防御因此而产生的后果。”因为我们无法逃离,所以我们必须得学着调整自己,就像父亲不让蛤蟆哭,他只能调整自己不哭。但这样蛤蟆就不能表达内心的压抑,一直处于低自尊的状态。并且,少了这份情感,他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成了一个残缺的人。童年的经历使他常常处于儿童自我状态,以此减轻自己所受伤害带来的影响。但好在有苍鹭的引导让他找回了自我。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fanwen/xinde/456512.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