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文学 > 心得体会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600字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600字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读书笔记600字,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600字1

曹操。说曹操就太复杂了,不知如何说起。在曹操时代,许劭评价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有两层意思,一是如果生在治世就是能臣,如果生在乱世,那就是奸雄。二是如果曹操想治世,就是能臣,如果曹操想乱世,那就是奸雄。当代易中天的评价是:可爱的奸雄。我的评价:这是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评价一个人好与坏,那是小孩子做的事。一定要分出是非黑白,才好行事。而人本来就是复杂的。我不喜欢说这个人怎么样,然后举一两个例子来说明。因为这样会显得片面,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不全面。而以此人是否有益于社会作为标准,就显得更有意义些。这个人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曹操至少统一了中国北方,避免了大分裂,这就是最大的功劳。

刘备。刘备有个特点,做事每每与曹操相反,就成功了。如果有曹操是真小人,那么刘备就是伪君子了。如果说徐州是陶谦主动相让,让有能者居之,正所谓功成不必在我。那么荆州就有很大的问题了。明明是想要,刘表也愿意给,但就是硬得推掉,搞到后来有向孙权借荆州一事,间接地害死关羽。如果当时就要到手了,孙权就没有正当的借口进攻荆州了。而夺取益州刘璋的基业,那也是牺牲了庞统的生命,才换来正当的借口。在当时的乱世,谁的拳头硬,谁就有话语权,才不管你道德不道德。刘备阵营本来人才就不多,还要牺牲掉这么有用的大才,确实是不应该。

孙权。孙权继承的是父兄开创的基业,只不过在孙权手中,把基业进行了巩固。孙权不能开创基业,但能坐稳江山,属于守备型人才。好比如果你是富二代,而你刚好又非常适合理财,那么你就像孙权一样,有非常好的运气。

诸葛亮。诸葛亮高卧隆中,等着刘备来求才,一出场架子就非常大。故意放出风声,说自己如何了得,搞得刘备不得不亲自前来,还一而再,再而三。放在现在,就是求职者高卧家中,老板亲自前来。其实,一次就差不多了,搞三次就有点过分了。虽然刘备没有明说,但心里肯定不爽,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刘备要与孙权开战时,诸葛亮怎么劝都没用。刘备想,难道没有你诸葛亮,我就搞不成事了。事实是,确实如此。以诸葛亮的才能,到曹操或孙权阵营,都有非常好的表现,为什么选择刘备呢?很简单,因为到刘备这里,我的才能可以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让世人知道我的才华。表演是需要舞台的,哪怕你的表演才能多么厉害,如果没有足够大的舞台,那也没用,表现不出来,也就没人知道了。可惜,诸葛亮遇到刘备时,人对时不对,所以最终结果是不能成功。

小说和电视剧中,水镜先生都讲了这句话:“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但是,都没有进行详细解释,故弄玄虚。其实,这句话理解起来也不难。所谓人对,就是诸葛亮跟刘备是对的,跟曹操孙权都不对。而时不对,可以这样理解。如果早点认识刘备,诸葛亮和刘备是可以做成大事的,打下江山或守住江山,都不是大问题。因为早点出山,曹操、孙权都不算强大,军阀割据严重,这时出来混水摸鱼,是能摸到大鱼的。而如果再拖下去,晚点出山,那么诸葛亮出山的意义就不大了。刘备也不会再请诸葛亮了。请出来也没用了,天下已经被瓜分完了。当时大势就是,大汉已经是个空壳子,兴复汉室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门阀与军阀。简单讲,门阀就是红章,是文的代表,象征着文化的力量;军阀就是枪杆子,是武的代表,象征着武力的力量。和平年代,门阀比军阀重要,大家都讲道理,做人做事更多是以理服人。如果要办事了,只要象征权力的红章,就好办。只要我把红章一盖,文件一发,事情就办好了。

战争年代,军阀比门阀重要,大家都讲武力,做人做事更多是以拳头说话,谁的拳头硬,谁就有话语权。谁要是不听话,军队开过去,事情就摆平了。正所谓,枪杆子里出政权。在表面上,大家都还是大汉王朝的臣民,奉天子诏。但是,私底下,就是不执行。正是阳奉阴违,奉诏而不执行。因为谁的实力强大谁说得就算,所以大家都很忙,忙着抢地盘,扩大军队,攻占城池。

家庭教育的普遍失败。这是三国中一个非常经典的教训,由于没有做好子女的教育工作,导致自己辛苦得到的事业变成为他人做嫁衣裳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大家都很忙,要攻城掠地,整天工作都忙得累成狗,哪里还有时间做好子女教育呢?而当时的妇女,恪守三从四德,更是无法正确的教育好自己的子女。下面用实例来说明。

袁绍的家庭教育,废长立幼。导致袁氏三兄弟成见太深,袁绍死后,兄弟自相残杀,最后被曹操各个击破,袁氏政权退出历史舞台。

刘表的家庭教育,废长立幼。本来刘琦继位,联合刘备还可以抵抗曹操,结果传位于刘琮,刘琮又被母亲和舅舅蔡瑁控制,结果蔡氏投降曹操,把刘表的事业拱手让给了曹操,刘表退出历史舞台。

曹操的家庭教育,本来长子曹昂是最好的继承人,可惜因为曹操攻打张绣时,调戏了张绣的婶婶,张绣觉得没面子,投降了又叛变,导致曹昂死了。一起死的还有侄子曹安民和爱将典韦。说明好色不是好事。接下来就是曹丕和曹植了,相比曹植,曹丕更合适,但也不是最好的继承人。没办法,有总比没有强,就让曹丕继承了。曹丕继位后,马上就推翻了曹操的法家路线,选择了九品中正制,直接导致了曹氏政权的覆灭。

刘备的家庭教育,这个就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扶不起的阿斗刘禅是也。虽然也有种说法,刘禅是装傻,其实是在韬光养晦,是种权宜之计。但普遍看法,还是说刘禅能力不行,不是说几个反例就能说明问题。毕竟看一个人,要看大多数时候的表现。后来,邓艾一打过来,就投降了,把刘备辛苦打下来的江山拱手让人,连反抗都懒得反抗下。

孙权的家庭教育,前期表现还可以,后期表现却很差,一是老了,听不见意见了;二是年轻时受的戾气太多了,被大臣们说来说去,听得都烦,童年经历不愉快。所以,等到自己真正掌权了,可就不那么好说话了。结果就是孙权的子孙自相残杀,最后一个皇帝孙皓还是暴君。孙氏政权覆灭。

家庭教育比较好的两个人,一个是孙坚。培育了孙策和孙权。孙坚死后,传位给长子孙策,这属正常。孙策死后,传位给孙权,而不是自己的儿子,这是很难得的,孙策是为了大局考虑,因为守江山孙权更合适。就连敌方阵营的曹操也说:“生子当如孙仲谋也。”说明孙权适合当儿子。可惜,不适合当老子。

还有一个就是司马懿。培育了司马师和司马昭。司马懿夺取政权后不久就死了,然后司马师和司马昭共同执政,司马师死后,就由司马昭执政了。这些都为西晋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600字2

最近我读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它是罗贯中的著作,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使我认识买了书中很多人物、懂得更多的道理。

《三国演义》讲述的是在东汉末年,因为国家管理不善,各路势力割据,天下纷乱,导致天下三分为魏、蜀、吴三个大国。然而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之间的明征暗斗,最终归于晋国天下一统。书中有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周瑜、吕布、赵云等很多英雄人物,但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诸葛亮,因为他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知识渊博,才识过人。

其中在诸葛亮草船借箭这一回,初读时我的心里感到非常疑惑。诸葛亮答应周瑜三天的时间要做出十万支箭,那要动用多少人手才行呢?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诸葛亮前两天根本没有行动,我心里都替他着急?他可是立了军令状的,三天内若是交不出十万支箭可就要执行军令,人头落地的。难道他是失去信心,放弃了吗?还是胸有成竹、另有妙计?继续读,第三天半夜,诸葛亮终于有行动了,但他没要做箭的材料,却只是向鲁肃借了草船二十只,我心想:这跟做箭有什么关系呢?难道他要坐船逃跑吗?我急不可待地继续往下读,原来诸葛亮懂的天文地理,知晓当晚天有大雾,准备了草船靠近曹操军营,诱敌用弓箭攻击,密密麻麻的箭射向草船。一夜之间,二十只草船借到了曹操远远不止十万支箭,完成了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诸葛亮可真知识渊博、心有妙计!

还有读到诸葛亮空城计这一回,我不禁感叹:厉害、厉害!诸葛亮的胆量实在是太大了!敢用一座空城吓退城外百万敌兵。这一计,虽然是一座空城,但是诸葛亮一人稳坐在城头面对敌军,司马懿是对诸葛亮的能力的惧怕,不敢冒然进攻,可见诸葛亮在敌人的心中的形象是多么的强大!也是诸葛亮胆大心细,熟知敌人的弱点,利用了敌人的弱点才能成功。诸葛亮真是心思缜密、艺高人胆大。

通过对《三国演义》阅读,我学到国家出现纷乱是多么的可怕,各种势力的明争暗斗,导致人们颠沛流离、民不聊生。可见国家的统一是多么的重要!我们应该热爱美丽祖国,不容许任何外来敌人侵犯祖国神圣的领土,我要学习诸葛亮,多读书,多积累,让自己变得强大!长大后建设自己的国家,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强大。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600字3

《三国演义》之中最令人念念不忘的有哪些呢?除了那一位位名将之间设计的计谋、谋士之间看穿的人心,还有那一场场惊心动魄、以血洗礼的屠杀与战争背后,我们是否还记得那些深居在男儿之后的女子?“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在当时军刀霍霍之时,花还未落,人却已亡。自古红颜是否真的多祸水?那些女儿身的背后,又是怎样流着辛酸难言的泪?

在董卓任意于长安杀戮之时,貂蝉因遭十常侍之乱避难出宫,为司徒王允收留为歌女。貂蝉见汉室王朝被奸臣董卓操控,在月下祷告上天愿为主人分忧,恰被王允发现便收其为义女,用歌姬貂蝉这枚棋子定下连环计,周旋于父子之间,离间董卓与吕布的关系,使其互相猜疑至反目成仇。在她受王允请求之托时,她是毅然决然地答应的。

“若与国家有益,贱妾亦何惜一身?但惟司徒筹划。”

“愿听遵命,虽死不辞!”

貂蝉扭转了董卓政权的局势,却也无法改变自己任人摆布的命运。在这样的战乱年代,自己本就无所依傍,但却为了家国抛弃自由和贞操,在政权和欺骗中周旋。即使至今,她依然背负着“祸水”的罪名不知下落。可她立下的功劳确比任何一个在沙场上马革裹尸的壮士都要荡气回肠,至于她内心真实的想法,恐怕只在凤仪亭的烟波中渺渺远去了……。

祸兮福所矣,福兮祸所伏。

“我等皆死于妇人之手矣”。呵,李儒这一句叹息,人们大都为董卓深感到将亡之音,丝毫却不知这些“女人”的身体和灵魂早就注定要死在男人们勾心斗角的角逐之中了。

女儿悲,安宁何时归?女儿卑,自由何时回?

董卓曾说:“吾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当郭论驱洛阳之民数百万口往长安时,不提死者之多,纵军士淫人妻女,哀啼之声,震动天地。自古红颜,本就挣脱不了命运的束缚,就是这样悲戚,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她们,活的如此屈辱,又是那样的卑微。论巾帼英雄,鲜有昭君出塞维护国家稳定,也难有杨门女将沙场折戟沉沙名垂千古。所谓的有国才有家,那些心怀国家和功名的烈士可知这一去家便亡的妻女的苦楚与无所依靠的孤独,待到历史尘埃落定之时,女儿家的身影,也大都只出现在史书中“淫人妻女”“夫去妻死”寥寥几笔中了。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600字4

我们的生活无法与书籍割舍,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与阅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从小就喜欢读书,令我影响深刻的一本书籍就有《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一个根据历史进行编写的一本古代长篇小说,它讲述的是东汉末年到西晋初期这段历史故事。

在这一个阶段,朝廷腐败,宦官专权,加上连年灾荒,民不聊生,因而乱世英雄奋起,各个英雄人物粉墨登场,其中就有乱世枭雄曹操、忧国忧民的刘备、雄霸江东的孙权、神器妙算的诸葛亮、旷世之才的周瑜等。

在《三国演义》这部长篇小说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了。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为他的事业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但最终,这位神器妙算的诸葛亮却“星落五丈原”,令人嘘唏不已。

在诸葛亮的一生中,他也为他的主公刘备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他的聪明才智让刘备在三国战争中取得了很多次胜利,让汉,魏,吴三国之间的争斗取得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因此,诸葛亮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智者的代表人物,也是有名的忠臣。

《三国演义》是一部经典名著,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我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需要多多阅读像《三国演义》这样的国学经典著作,仔细品味书中的人物,体会故事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我国的历史与传统文化。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600字5

今天,我看完了三国演义的原著版本,里面全是文言文,让人看了头晕脑转,不过,我看过N+1遍白话文版的《三国演义》,所以看起来还不算很难。

《三国演义》中,我最佩服曹操。

很多人大吃一惊地问我,为什么呢,他哪点值得你佩服呢?

我自己也很纳闷儿,刘备是英雄,董卓是奸臣,为什么曹操是奸雄呢?

曹操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千百年来褒贬不一,盖棺难以论定。褒者称他为“英雄”,因为他于东汉末年,除秽定乱,统一国家,功可盖世。而大部分人称他为“奸雄”,他“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无辜杀恩人吕伯奢全家。

可我的心里觉得,刘备才是真正的“奸雄”。曹操本来也够奸雄的资格了,但有刘备在,他实在不应该“荣膺”奸雄这一称号,看看刘备的一生:吞刘璋,迫刘表,坑吕布,骗曹操,懵袁绍,伐孙权,摔阿斗,嘱孔明,迎张松,欺袁术……无不体现其奸雄的性格。谁都知道刘备的江山是哭来的。刘备逢人不忘说一句:“我乃汉室宗亲。”这难道不是用身份来包装自己吗?《三国演义》中说刘备是英雄,明显是作者自己在拥护刘备,排斥曹操,完全是凭一己之见抑曹仰刘。至少我与我的百度朋友们是这么认为的。总结来说,三个君王里面最有才干的是孙权,不但年轻而且占位时间长,他最有象征意义的性格特点还是头脑冷静、深谋远虑而又雄心勃勃。孙权是拒操的决策人物。周瑜称他为“神武之才”,曹操也有过“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赞叹,更能证明孙权的实力是多么的强大呀!孙权这种深谋远虑而又雄心勃勃的性格,是在曲折起伏、发展变化中表现出来的,因而显得非常细致、完备,人物形象十分鲜明。这里,还是要好好表扬罗贯中一下滴~总之,还是顶一下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啦!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