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先生曾把读书比作"串门",书籍是作者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人生沉淀,你打开书本的那一刻就像是有位老翁或是老妪坐在火炉旁,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杨绛传读后感及心得,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杨绛传读后感及心得1
杨绛字季康,1911年7月17日出生于北京,自小在和睦宽松、“融洽而优裕”的大家庭中长大。与高门大户的'千金小姐不同,杨绛待人处事自有其从容与柔和。以罗银胜的话说来,就是“沉静诙谐中有着沉着老到“、雍容优雅的气派,锋芒内敛后的不动声色,有种静穆超然的中和之美”。这些在抗战时期在上海度过的孤岛岁月,_时期下放五七干校接受批斗都有所体现,不管处境如何艰辛,杨绛总能苦中作乐、泰然处之。用她的的晕船哲学说就是:不管风吹浪打,我自坐直了身子,岿然不动,身直心正,心无旁顾,风浪其奈我何?
当然,生活的品质不仅取决于环境,更取决于心态。引用一段话可以体现出来:古往今来,自有人避开“蛇阱”而“藏身”或“陆沉”。消失于众人之中,如水珠包孕于海水之内,如细小的野花隐藏在草丛里,不求“勿忘我”,不求“赛牡丹”,安闲舒适,得其所哉。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而杨绛终身致力于读书和写作。已步入中年的杨绛下决心自学西班牙语。杨绛只淡淡地提到“今年出版的”,而无只言片语谈及她的个人处境。她翻译《堂吉诃德》是在上世纪50、60年代,当时外国文学屡遭批判、被冠以“毒草”之名大加禁止,而且当时她人在五七干校,不仅自身命运晦暗不明,译稿也曾多次被人故意丢弃。在这样的环境下杨绛克服种种困难,无师自通,从原文逐字逐句、独立完成了这项翻译工作的。
从《堂吉诃德》的翻译工作可以看出杨绛做事认真的态度。她说:她在翻译时,很少逐字逐句的翻译,一般都要将几个甚至整段文句子拆散,然后根据原文的精神,按照汉语的习惯重新加以组织。在翻译时,她真正做到了“一名之立,旬月踟蹰”,无论在选字,还是在造句、成章方面,都总是斟酌再三,一丝不苟。力求译文的信达雅。
不过,就算历经磨难,杨绛的精神始终是高高在上的。具体到她身上,就是凡事皆有主张、不人云亦云,也不轻易跟从大流,更不愿无原则地“摧眉折腰事权贵”。这正是读书人最为可贵的品质。像杨绛,像钱钟书。他们的眼里只有学问。尤其记得抗战结束,被别人问起先生他们为何不选择离开大陆。这个问题,我每次看到_中知识分子被迫害,就会遗憾他们为啥当初不离开大陆。先生的回答只是,去香港,这本身就是个商业社会。去国外,中国是弱国,我们是二等公民。所以我们选择留在大陆,仅仅是因为爱国。
同样,这这本书中也可以看出杨绛先生对读书的态度。她认为:她说:“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开堂人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聊天说笑,却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通过这段话可以看出:杨绛先生认为读书是毫不费力的事,是隐身的串门,在串门中相互交流、切磋,在交流切磋中理解、认同。
杨绛传读后感及心得2
有人把文坛的夫妻分为三种:一,始终生活在另一方的身影中,例如许广平和张兆和;二,一方极其出众,另一方相比逊色些,有如萧红和丁玲;三,齐头并进、相互并进,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正是如此。钱钟书曾说过,杨季康,绝无仅有地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和朋友。他夸她“最才的女,最贤的妻”,我想这是一个女子最骄傲的事了。
杨绛的文学成就无需多言。第一次知道杨绛,是初中的一篇课文《老王》,背了很多知识点,依旧不清楚为何一个女子称为先生。第二次听到杨绛,是大一“文学理论课”的老师推荐看她的《洗澡》。第三次,听到杨绛,是大二“现代文学史”老师讲到钱钟书和他的《围城》,提到了和他一样优秀的妻子。第四次,看到杨绛先生告诫我们这一代人少患得患失,要多看书!简单地了解了她的晚年生活,佩服于这个瘦小年迈的老太太,孑然一身,从容而淡雅,用一个“我”撑起了“我们仨”,只是希望用文字证明,她和他们曾经来过这个世界。如此才德兼备的女子,更加崇敬,便拿起了《杨绛传》。
杨季康是默存的妻子,甘愿为默存而默存。在英国留学时,钱钟书养成了喝下午茶的习惯。回国后,为了让他喝到茶,她亲自配制。甚至于在他死后,依旧不改下午茶。()我想,下午茶于她而言不是习惯,而是丈夫还在的痕迹。回国后,在她戏剧创作达到顶峰的时候,她选择了辅助钱钟书创作小说,做灶下婢也心甘情愿。正是由于她的付出才成就了《围城》,他们的称呼从“杨绛的先生钱钟书”到“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她的内心一定是无与伦比的幸福。1997年,钱媛去逝。1998年,钱钟书去逝。杨绛先生成了留下来打扫战场的人。她只求比钱钟书多活一年,好照顾他最后,她的愿望实现了。现在她一直在做他安排的最后一件事:好好活!经历过太多的生离和死别,杨绛先生对死亡没有恐惧,她把它称之为“回家”。听着,让人不免为她的柔韧、豁达感到心疼。
读完《杨绛传》更加敬仰这位老人,唯有将一切化为祝福,祝她身体健康!
杨绛传读后感及心得3
时隔四年多,重新翻开《杨绛传》,杨绛先生人格中蔓蔓出来的那丝清凉绿意,就如春寒料峭之时,枯树上冒出的第一抹沁人心脾的嫩芽,为我这个久日身处理工学校的学童带来一丝慰藉。很多人流连于灼人的光芒,仰望着名人的光环,而对于杨绛的人生,我想借用朱自清的一句话“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淡泊二字可以给很多人,但是真切地归到每个平凡人身上,又有几人可以真正践行呢?很多人了解到杨绛,都是因为“钱钟书的夫人”这个称号吧。
杨绛先生与钱钟书先生他们夫妇被称为文学界的珠联璧合,伉俪情深,钱钟书如英气流动之雄剑,常常出匣自鸣,语惊天下;杨绛则如青光含藏之雌剑,大智若愚,不显锋刃。在半个多世纪的漫长人生路上,不管惊涛骇浪,不管命运如何摆布,他们始终休戚相关,荣辱与共。夫妇二人始终如一,淡泊名利,潜心学术,不谙事故,不了解他们的人就觉得他们有些孤傲了,但是他们自己劝慰彼此,太通人情事物的人必然也遭非议,所以何必?这一种泰然的豁达,常常可见于他们在生活中的种种琐事。名利均是身外之物,他们欣赏庄子的清静无为,淡薄名利,顺应自然,修身养性,杨绛翻译出《堂吉诃德》,大使邀请她去做中方代表作交流,多次被西班牙的她婉拒。
杨绛身上这种由内而外散发的质朴与澄澈,让我反思,终日追求的彼岸,是否真的是一片净土,暂时的迷失眼睛,也没有必要苛求自己,很多东西是一种水到渠成的过程,还没有走出这一片沼泽,是因为内心沉淀的东西还不够深厚。就如,杨绛的一短篇小说《璐璐,不用愁》的名称一样,就如杨绛,带着对生活淡淡的感念,一步一步地接近自己的内心。
杨绛出生于钟灵毓秀的江南水乡无锡,那一片灵秀的土地为她日后的人生给予着养料,她向来都是和颜悦色,说话慢条斯理,举止温文尔雅。但是传记中的两件事情,大大震撼了我的内心。一是,抗日时期上海沦陷地的公交车上,她面对日军,不卑不亢,那种烈性甚至带着一丝挑衅,民族气节昭然若揭,竟然震慑到那位日军,他自感自己毫无气场与这位爱国女子对峙,只是装样吼了吼,就下了车。杨绛生命里那种对祖国深深的热爱,在此刻爆发,也因为这一次,我彻底明白了,为什么新中国成立之前,她和钱钟书没有选择离开我们满目疮痍的祖国,他们引用了柳永的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无比贴切地说出了当时爱国文人心中的那个结,是的,我们的生命已经与祖国早就链接在一起了。杨绛一凡往日的另一件事情,就是对于_时,钱钟书被人莫须有地扣上“罪名”,她的反应之激烈,震动了当时她的同事,我想这一种抗议是并不是徒劳,它是呐喊,表现了_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铮铮傲骨。
外柔内刚,这就是杨绛。在她柔弱的外表之内,蕴含着刚正不阿的精神情操和对丈夫的真挚、深厚的爱。如果可以握住你的手,愿你把这一种坚韧的力量传递给我。当然,这只是单纯而不真实的希
冀,浅浅微笑,笃笃追求。
一本书,书外面是我,杨绛的人格在书里面,写下的只是一零星感想,人的一生,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希望这一枝的绿芽可以在这个春秋不离不弃陪伴着我。
杨绛传读后感及心得4
周国平曾说过:“每个人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一定有一个对于他最合宜的位置。一个位置对于自己是否最合宜,标准不是看社会上有多少人争夺它,眼红它,而应该去问自己的生命和灵魂,看它们是否真正感到快乐。”杨绛的一生正是这句话最好的诠释,她用她的一生告诉我们优雅且平淡是人生最好的样子。她虽生于乱世,却自始至终怀有一颗与世无争之心。外界给了她颇多赞誉——坚韧、从容、睿智、宁静……;
为什么那么多人敬重杨绛,不只是她留下的作品,更多的是她的品质、她的修行,她对事物的见解。杨先生她出身名门世家,书香门第,然而却恰逢乱世,历尽坎坷,看遍世态炎凉。最落魄的时候,曾经被下放到偏僻的小山村,粗布麻衣,挨饿受冻,艰难劳作,但是这些从来都不曾消磨杨绛的意志与心态。哪怕经历了再多的不美好,她也依旧笑对人生,活得通透,活得淡然。我个人认为主要源于以下几点:
一是优秀的家族基因,也就是现在说的家风;杨家世居无锡,是当地一个有名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杨荫杭曾是最早反清革命运动的人物之一,之后又成为上海著名的律师。母亲唐须荌则是一个大方贤惠,身上具有中国传统女性的美德,同时也是一个有知识的传统女性。而杨氏家族中的其他成员如杨荫榆、杨荫浏等人,要么从事于教育事业,要么献身于艺术届,也算得上一时之俊彦基于优秀的家族基因,才有其父杨荫杭独立、自律、清高和不向世俗低头的个性,塑造了杨绛不被名利所累的品行。二是良好的教育环境;杨荫杭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他曾明白地说过:“我的子女没有遗产,我只教育他们能自立。小学阶段,杨绛与姐姐曾就读于上海著名的教会学校——启明,开启了中西文化视野。后就读振华女校,校长和老师皆为名师,教科书采用外国最新版的教科书。为此,杨绛打下了坚实的中英文基础。东吴大学毕业后,杨绛考入清华大学研究生院。1935年杨绛随同钱钟书留学英法等国,在自由主义思想的熏陶和滋养下,她的思想和个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张扬,也为今后的自由民主思想奠定了基础,家学渊源的辉光与中西文化的交相融照;
三是博览群书;杨绛和爱人钱钟书最大的特点就是“惜时如金,嗜书如命”,她百年的阅历,横跨两个世纪,经历三个朝代,人生的阅历和大量的阅读丰富了杨绛的人生视野和艺术源头,这亦是她的生命和创作不曾枯竭的底蕴所在。加之敏而好学、勤于思考的优良品质,杨绛的创作丰富、灵动,让人咀嚼不尽,常常生出无以名状的美感、神韵。无疑与她文化构成之丰富性、多样性、复杂性丝丝相关;正因为她“腹有诗书”,所以她才“气自华”,才使她安之若素,岁月静好!时间会消逝,岁月会流失,但我们经历的那些时光和记忆会定格,美好会永存。每个人不过是凡尘中的一粒微小的尘埃,在漂泊中寻找幸福的痕迹,或许会跌跌撞撞,但身在其间骤觉开开心心、简简单单是为极好,最美丽仍然是爱,相伴牵手才是最好,为此而不惧怕这一生的波折,始终牵手到老。”“生活里有所寄托,不失为一件幸福的事。或许是物,或许是人,或许是情感,无论是哪一种,都会因有所念想,岁月得以变得更加丰盈。”“杨绛先生百岁感言:“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盼望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如杨绛先生一般,在简朴的生活中,拥有高贵的灵魂。人生不易,在短暂的一生中,不忘初心,把好本心。
杨绛传读后感及心得5
《杨绛传》是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央北,原名张强,青年写作者。已出版作品《那一世我遇见了你:仓央嘉措得今生今世》《当爱已成往事:徐志摩诗传》《春风沉醉得夜晚:电影情爱大记录》《你得悲伤,我懂》。
我从《杨绛传》最开始描写杨绛和钱钟书两人两情相悦的情节感受到愉悦,随着他们人生的大起大落以及后来悲惨的遭遇,我不禁发出感叹,为他们的不公感到愤怒。
因钱钟书笨手笨脚不会系鞋带到杨绛生病住院钱却能端上亲手熬炖的美味鸡汤而发出的愉悦笑声。
最终我感情的崩溃是在_中杨绛被剃了阴阳头而爆发,眼泪一直在眼眶打转,终于在他们的女儿钱媛病倒离世时喷涌而出,一发不可收拾。
之后钱钟书相继去世,留下孤独的杨绛……
我一直不停地抽泣着,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一位如此卓越的坚强的伟大的文人,生活得却如一粒尘埃般朴素。顿时感觉在她面前的任何嬉笑和不严谨都是犯罪。
决定重看《我们仨》,相信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一个人活在世上,总要有信仰,除了信仰之外最好还能有些情怀。杨绛先生那一代知识分子,是有情怀的。
虽然这个词现今已经被用滥了,但一个时代总会有一批人代表那个时代的风骨,这种风骨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