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理解在行测科目当中占据重要位置,40道题目可谓是量大份足,这其中逻辑填空就占据了半壁江山,谈到逻辑填空可以说是很多考生的“噩梦”,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国考行测逻辑填空题误区,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国考行测逻辑填空题误区
误区一:做题完全靠语感要说是语感,对于很多考生来说更是“口感”,单纯的采取代入法,看哪个选项读的顺口就想确定答案。在公务员考试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这种简单粗暴的做题方法显然是不够用的。
误区二:积累词语靠死记很多考生知道积累高频成语以及实词很重要,但是方法不对,只是单纯的去记词的意思而忽略的同义词,同话题词的比较,这样的话,你会发现尽管可以把明显的错误排除掉,但是剩下的选项就很容易陷入纠结,最后还往往选择一个错误的。
误区三:分析不找突破口很多考生在做题当中容易钻牛角尖,盯着一个空陷入“沉思”,形成了与误区二相反的另一个极端,过分的去比较。要知道,逻辑填空的答案严格意义来讲应该叫做最优答案,它是结合多个空的综合比较,因此我们要明确,千万不要只盯着一个空,要学会选择,例如第一个空是实词不好辨析,那么就可以从第二空的成语入手。
误区四:只盯着局部信息,忽略整体分析有的考生在做逻辑填空的时候,存在只看设空处前后的句子,而忽略了文段的整体分析,这样显然也是不行的,因为文段的提示点并不一定在空的前后,命题人也特别愿意利用考生这个习惯给我们挖坑。因此在做逻辑填空的时候要注意全文的行文分析,这样才能更准确的把握住文段的语意,进而确定设空处的词语。
说了这么多的误区,逻辑填空到底要怎么做呢?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个解题的思路。
第一步:分析段意,确定设空处语意拿到题目,可以先不要去看选项,避免选项中的词语先入为主。就是单纯的分析作者想表达什么意思,设空处需要填什么语意的词语。
第二步:结合语意,排除明显干扰确定好语意以后,如果选项当中的词语明显是不对的,这个时候就要把选项排除掉,缩小我们的选择范围,这个时候要注意很有可能这个选项后面的词语是你熟悉的,但是要明确,一个词语明显错误时就不要纠结后面的了。
第三步:根据文段呼应词语,确定最优答案前两步是侧重与分析理解,那么这第三步可就考察我们对于词语的掌握程度了,很多选项的设置都是近义词,但是在语意侧重,感情色彩等等的角度上是有差异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结合文段的意思去仔细比对。例如背道而驰与南辕北辙,是经常一起出现近义词,它们之间其实就存在明显的差异,背道而驰比喻彼此的方向和目的完全相反,南辕北辙是指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一个强调“彼此”,一个强调“自己”的行动与目标,这些都是我们选答案的依据。
考生们对于逻辑填空的误区我们就梳理到这,希望大家能都绕开这些“大坑”,提高逻辑填空的准确率。
国考行测备考
在最近几年的公务员考试行测卷中,有一类经常被大家“错”过的题目——工程问题中的多者合作问题。大家总是潜意识里畏难,觉得未知量很多不敢下手。其实,此类问题是一组极为有规律的题型,难度并不大,只要掌握了其中的规律,解题就变得轻松很多。
多者合作,顾名思义就是多个元素(人或者机器)一起合作去完成某件事情,其中完成这件事的总效率等于其中每个元素的效率加和,主要有三种设特值的方法,分别是设工作总量、设工作效率和设每个元素单位时间内的工作量为1。
一、设工作总量为特值方法技巧:若题干描述了多个元素完成某项工程的若干时间,一般设工作总量为特值,特值为若干工作时间的最小公倍数,进而表示出各元素的工作效率。
例题:有一项工作,甲单独做需要6小时完成,乙单独做需要4小时完成。那么如果两人合作完成这项工作需要多长时间?
A 1小时 B 1.4小时 C 2小时 D 2.4小时
【答案】选D。中公解析:为便于计算,取6和4的最小公倍数12作为工程总量,则甲的工作效率为12÷6=2,乙的工作效率为12÷4=3,总的工作时间为工作总量除以效率和,为12÷(2+3)=2.4小时。
二、设工作效率为特值方法技巧:若题干描述了各元素的工作效率比值或者可以由题目推导出工作效率比值,一般设工作效率为最简比,进而表示出工作总量。
例:甲乙丙三人共同完成一项工程,他们的工作效率之比为5:4:6,先由甲、乙合作做6天,再由乙单独做9天,完成全部工作的60%。若剩下的工作由丙单独完成,丙需要多少天?
A 9天 B 11天 C 10天 D 15天
【答案】C。中公解析:可以设甲乙丙三个人的效率分别是5、4和6。工作总量就可以表示为[(5+4)×6+9×4]÷60%=150,剩下40%为150×40%=60,所以丙最后的工作时间为60÷6=10天。
三、设每个元素单位时间内的工作量为特值1方法技巧:若题干描述了多个效率相同的元素(人或机器),往往将每人或每物单位时间内的工作量设为特值1,即直接用人或物的数量代表工作效率。
例:建筑公司安排100个工人去修某条路,工作2天后抽调走30人,又工作5天后再抽调走20人,总共用时12天修完。如果希望这条路在10天修完,且中途不得增减人手,则要安排多少名工人?
A 80人 B 90人 C 100人 D 120人
【答案】选A。
中公解析:由题意可以设每个工人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为1,则工作总量可以表示为2×100+(100-30)×5+(100-30-20)×(12-2-5)=800,则要想10天完成工作,需要工人800÷10=80个。
面试答题内容的注意事项
一、逻辑。内容层面如果要想获得考官的青睐,那就必须让考官清楚你在表达什么,逻辑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每种测评要素都有其内在的逻辑,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可以有自己的逻辑,关键是逻辑合理、层次分明,这样的答题才能够层层递进说服考官。在面试的各种辅导资料当中也会给大家一些逻辑,那些逻辑固然有用,但是关键在于考生自身的理解,形成自己对于题目的内在逻辑,需要认识到辅导资料当中的逻辑只是一种参考而已,不能盲目照搬。有无数考生曾跟我吐槽“在考场上自己已经把某个层面,比如影响层面分析结束了,但是在说到对策的时候又想到了影响层面的内容,就加上去了”。这样的情况各位备考的考生要警惕,这样的话非常容易让我们的逻辑出现混乱。那怎么办呢?如果你想到的内容一般,可以舍弃。如果内容是优质的,请变通说法将影响反过来说成对策想要达到的效果。比如“我们需要通过......(方式),才能避免......”。这样的话就能避免逻辑上出现混乱。毕竟逻辑是第一位的。
二、针对性。当前各种考试都是在强调反套路、去模板,本质上都是在强调希望各位考生能够针对题目进行作答,不要生搬硬套。反套路的特点之一就是答题要有针对性,对针对性可以解释为:1、针对问法。题目当中问什么,重点答什么。比如问法是“怎么办”,那么重点就要放在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上,分析问题是画龙点睛,但是不要分析过多,否则就是画蛇添足。2、针对核心话题、关键词。题目当中的核心话题是答题当中的焦点所在,肯定不能出现偏差,关键词往往决定了题目的倾向、作答内容的来源,需要各位考生能够准确把握不同题型的核心话题、关键词。3、针对题目的社会背景。这个针对性更多是在作答综合分析题目当中需要用到的,“谈看法”这种问法的题目,各位考生将题目放在所处的社会背景当中会分析的更加深刻。
三、焦点法则。许多同学上了面试考场上经常会纠结一个问题,是不是说的越多越好?其实不然,面试答题时间是有限的。我们要在有效的时间内把具有针对性的内容说清楚,面试的时间限制是最长时间,并不是必须用的时间。如果我们把题目当中的问题说清楚了,就可以结束了。答题的内容肯定是具有针对性的,如果只是相关,就没有必要阐述。如果在考场上什么都想说,那么答题肯定是抓不住重点的。切忌不要把面试当成笔试来学习。
四、有细节。很多考生答题套路化是因为只有大方向,缺少细节表述。比如应变题目当中经常有同学会谈到“我会迅速赶到现场,控制局面,安抚好双方情绪”,这样的内容是缺少细节的,没有画面感。如果在面试现场能够将控制局面、安抚双方情绪的具体方法说出来,那么答题就会有细节,有血有肉有画面感。这样自己的处事能力也就充分的体现出来了。
五、结合案例作答。这个注意事项更多的是在综合分析当中。综合分析的作答很多考生只是一味的空讲道理,考官会感到乏味无趣,如果能够在分析当中结合社会当中的案例来分析、来佐证,分析的力度就会更强,也能够体现出自身对社会热点的一些关注,考官听起来的感觉会比单纯的道理好的多。所以,希望各位考生在备考的阶段能够充分做好案例的积累,可以尝试着从“五位一体”不同层面来进行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