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说到事迹,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事迹具有概括标明先进事迹的主要内容或材料的用途。什么样的事迹才是规范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2022“最美护士”先进事迹材料,欢迎阅读!
2022“最美护士”先进事迹材料1
她是“面条宝宝”心中最美的“护士妈妈”,她是“来自星星的孩子”眼中最暖的“月光”。她在国内率先推广世界先进的脑瘫患儿康复引导式疗法,创建了全国儿童康复护理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填补了安徽省国家级护理培训基地的空白。39年来,她像“星火”一样燃烧自己,温暖、照亮了数万名脑瘫患儿、孤独症患儿这样的特殊儿童,是他们心中最美的天使。她就是安徽省儿童康复护理的带头人、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神经康复中心护士长吕复莉,被评为2022年“安徽省最美护士”。
“护士长,实在太谢谢您啦,谢谢大家!要是没有你们,我家诺诺哪里能笑能走呀!”说着,小诺诺的妈妈弯腰郑重地将一面锦旗送到吕复莉手中。
2020初,原本健康可爱的小诺诺突发高热、抽搐昏迷,“病毒性脑炎”“代谢性脑病”……一个个陌生而残酷的名词,一份份的病危通知书,让全家人的心跌入谷底。经过20多天的抢救诺诺依旧意识不清,当地医院建议出院回家养着。但诺诺的父母不死心,多方打听下找到了安医大一附院小儿神经康复中心。
面对这么重的患儿,吕复莉成立重症康复护理小组,护士们加班加点,为诺诺定制康复计划。为了帮助患儿早日拔除胃管,试吞咽饮水计划从0.5毫升开始,1毫升、2毫升、3毫升,吕复莉一遍遍地耐心尝试。经过长达两个多月精心的康复护理,小诺诺终于慢慢恢复意识,那一声“爸爸妈妈”,虽然还不太清晰,却让诺诺的父母立即热泪盈眶。
这样的故事在吕复莉所在的科室里反复上演。39年来,她兢兢业业在护理工作岗位上奉献自己的年华。从“吕姐姐”到“吕阿姨”,从“吕妈妈”再升级到“吕奶奶”,孩子们的称呼在变,但她对孩子的爱从来不变。每当看到一个幼小受伤的生命在精心呵护下尽力修复飞向未来的翅膀,她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日常工作特别忙碌的吕护士长,却非常爱和病房的孩子们“玩”。走在小儿神经康复中心明亮的走廊里,你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护士长正抱着孩子,引导孩子去看鱼缸里游来游去的鱼儿,同时和家长传递“共同注意”的训练方法;走廊上一位年轻的护士正抱着一个小宝贝在认墙上的小动物,她们在玩猜动物游戏;床头交接班时,护士们会拿起床边的小摇铃在妈妈的身后玩“躲猫猫”。
她和她的护理团队看似在“玩”,实则是在训练“追声、追视、体位转移”等,引导孩子主动去训练这些能力。2005年,吕复莉带领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引导式教育及GAME疗法,在游戏互动中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从而完成康复训练。这种方法随后在全国范围内培训推广,被各机构广泛应用。
2020年,因为照顾孩子们连续很多天没有休息的她,突然累倒在临床一线岗位上。在生病期间,她经历了手术和多次危重病情变化,稍微好转一些就一边化疗,一边坚持工作。本该好好调养身体的她,却正赶上首批全国儿童康复护理专科护士培训项目启动。第一次承办儿童康复基地,有太多需要准备的事情。基地申报、基地评审、理论培训、师资培训、实践考核......每一项工作都至关重要。
身体虽躺在病床上,但吕复莉的心却早已回到了科室,回到了她的工作岗位。骨髓抑制后的乏力,肝功能损伤手脚麻木,甚至手脚失去知觉,可是在工作面前,这些症状神奇的“消失”啦,她甚至还调侃自己“带着手套,能提高麻木的手指功能,能有效提高书写的准确率”。她坚持统筹调度项目的各个环节,先生劝她、女儿恐吓她,她点头称是却还是一心扑在工作上。因为,她知道,她的生命已经融在这些孩子身上,融在她喜欢的康复护理事业上。
最终在中国康复医学会护理专业委员会、医院、护理部、科室的支持下,在爱人和女儿的鼓励下,吕复莉带领团队圆满完成了“首届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护理专科护士培训班”及“儿童康复护理临床带教师资培训班”的教学任务,创建了全国儿童康复护理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填补了安徽省国家级护理培训基地的空白,为我国儿童康复护理发展点燃了燎原之火。
2022“最美护士”先进事迹材料2
夏丽 武汉金银潭医院的“荣誉职工”
“身为重症护理人,只要国家和患者们需要,我便时刻准备着!”这是安徽省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夏丽对工作的承诺。在武汉爆发新冠肺炎疫情时,她毅然践行诺言,援助并坚守在武汉金银潭医院重症监护室。
“武汉金银潭医院急需有重症护理经验的护士!”2020年春节前,新冠肺炎疫情突至武汉。夏丽挺身而出,主动请缨。2020年1月27日(大年初三),她所在的安徽省第一批援鄂医疗队乘高铁赴武汉。次日,便跟随重症护理组投入金银潭重症监护室抗疫工作。
在重症监护室里,心电监护、微量注射泵、呼吸机、CRRT、ECMO等抢救仪器都需要专业护理人员维护,她凭借着多年重症监护工作经验,在短时间内顺利地投入工作,为抢救生命争取到宝贵时间。
在夏丽所负责的金银潭南六病区,医生、护士们需要穿着一层又一层防护用具进入临时改造的重症监护病房。当武汉下起鹅毛大雪时,在病房的她却汗如雨下。天气渐热时,在没有风扇、冷气的重症监护室,她只觉自己呼吸心跳加快、整个人汗流浃背,“犹如六月天里刚被人逼着跑完三千米,又被人逼着穿上了羽绒服一样。”
“看着患者们渴望的眼神,我觉得能帮助他们,我无怨无悔!”夏丽说,“在武汉的65个日日夜夜里,我们有汗水、泪水,也有欢笑。”
经过两个多月的奋战,夏丽带着金银潭医院“荣誉职工”的称号载誉而归。她是最早一批去的,也是最后一批回的。
在抗疫期间,夏丽还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如今已是一位预备党员。这两年来,她积极学习新技术,开展了安徽省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首例4.5kg患儿的CRRT治疗;前往上海市复旦儿科医院进修学习,进入重症医学科ECMO小组。
夏丽曾护理过的11岁白血病患儿茜茜(化名),需要通过创呼吸机机械通气。当没能满足需求时,茜茜总大发脾气,甚至想拔掉自己身上的救命管路。每当此时,夏丽总不厌其烦地开导茜茜。通过相处,茜茜变得乖巧懂事。
某一天,茜茜终于可以拔下经口气管插管,她非常开心,用小手拉着夏丽,用嘶哑的声音说:“阿姨,你是我见过最好的护士,也是最美的护士。”茜茜对着夏丽竖起了大拇指。
经此一事,夏丽心生感慨:“希望通过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挽救更多患儿,让家长们能放心地把孩子交给我。”
此次上海新冠疫情爆发,她再次主动报名请求援沪,她说,“我现在已经是一名预备党员,更应该冲锋在前,更何况我还有援鄂的经验,我一定能做好防护,打好这一仗的。只要国家需要,我时刻准备着!”
2022“最美护士”先进事迹材料3
周燕 疫情防控的“第一哨兵”
门诊部是医院疫情防控的哨点。作为疫情防控的“第一哨兵”,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南区门诊党支部书记、门诊部护士长周燕用22年的工作经验坚守防疫一线。
周燕自2010年开始担任护士长,先后在心血管内科、急诊病房、门诊部工作,曾获“优秀护士长”“优秀共产党员”“年度服务之星”等荣誉称号。
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她对党的号召,闻令而动,反应迅速。建立发热预检分诊处,筹建核酸采集点,在门诊各个诊区开展体温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在人们对新冠病毒认识不全面的时候,她率先垂范,第一时间冲锋在危险岗位。
今年3月14日,合肥某地居民收到紧急信息,需要立即进行核酸检测。附近检测点迅速涌入大量人群。
周燕紧急调配人员、增开采集窗口、协调维持现场秩序,从下午忙到次日凌晨3点。期间她没吃一口饭,没喝一滴水。最终8000多人的核酸采集工作顺利完成。
“如果我多做一点点,患者就能少排队一分钟,就能少走一点弯路,这样做值得!”周燕如是说。
门诊部是医院疫情防控的哨点。如何在做好防疫管控的同时尽可能地方便患者就医?周燕反复摸索。
每一条患者就诊的路线她都亲自过一遍。防控卡点的设置、人员配备、标识指引、工作工作流程、工作制度动态调整......她全流程严格把关,力争在确保患者和工作人员院内“零感染”的同时,最大程度优化就诊流程。
“我们和患者是一条战线上的战友,要懂得换位思考,要以心换心。”在周燕担任门诊部护士长的五年里,她所在的医院有了许多新变化:率先引入共享轮椅和平车,方便行动不便的患者使用;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患者B超检查二次排队问题,缩短患者的等候时间;口腔科、PICC换药室等诊区建立虚拟药房,减少患者反复奔波……
“永远追随党。”这是共产党员周燕的座右铭。除了在门诊护理管理上绞尽脑汁、服务群众,她还在学术上勇于创新。
近三年,周燕先后主持院级三新项目3项。在“PRP在慢性难愈性伤口中的应用”项目中,她牵头联合多个科室形成MDT团队,解决困扰很多患者的迁延不愈的伤口。她以第一参与人参与校级课题(重点项目)1项,探索医院流动岗位护士的管理,解决部分岗位人力不足的问题。此外,她还联合多个临床科室开设护理门诊,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解决门诊患者的延续护理问题。母婴护理门诊解决了大量新手妈妈的母婴护理问题,脑卒中护理门诊让数以万计的患者获益;慢性肾脏病护理门诊让慢性肾脏病患者得到了规范化的管理……
“哪怕只有萤烛之光,也愿拼尽全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周燕说:“在我二十余年的护理生涯中,无论是作为一名普通护士,还是基层护理管理者,我都会脚踏实地,无私奉献!”
2022“最美护士”先进事迹材料4
王华东 男护士也可以是“最美”
作为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优秀护士”、蚌埠医学院“优秀教育工作者”、武汉市金银潭医院“荣誉职工”、蚌埠青年五四奖章、“安徽省向上向善好青年”提名奖、第三届安徽省“江淮护理之星”等诸多荣誉的获得者,多年来,王华东始终坚持“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原则,通过开展“基础护理日”、“10分钟沟通”、“家属座谈会”、“个性化出院指导”等形式服务,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初心。在王华东和团队共同努力下,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患者出院随访满意度为100%。
王华东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护理工作12年来,先后赴中日友好医院和邵逸夫医院进修学习,把所学应用于临床护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做到科学施护。工作上,他勇于创新,曾创新性应用呼吸机湿化罐联合文丘里面罩为患者进行温湿化吸氧,让患者在文丘里面罩吸氧的同时也能很好的进行温湿化,促进患者康复。此项技术在该院举办的护理创新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2016年12月,呼吸重症监护室一名患者发生气管插管外气囊漏气。由于病情复杂,气管插管重置困难,患者生命岌岌可危,王华东临危不乱,通过实验性方式来尝试进行外气囊漏气补救方法,最后创新性实施外气囊置换法,并通过监测置换后气囊压力证实其可行性,成功挽救了患者生命。在他的影响和鼓励下,科室护理人员重视护理专业技能及科研创新水平,科室学习氛围浓厚,科研成果逐年提高,极大地提升了护理工作的品质。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王华东积极响应国家卫健委发出的号召,向组织提交请战书。大年初二,他不顾儿子手臂骨折的家庭困难,作为安徽省首批援鄂重症护理队队员火速驰援武汉。
抵鄂后,王华东被分配到集中收治重症患者的金鹰潭医院开展医护工作。面对物资匮乏、条件简陋等困难,他带领同事们迎难而上,共同克服6-8小时连续性高强度工作、防护服的厚重闷热、N95面罩挤压疼痛,甚至持续性憋尿等困难,展现了一名医务人员的使命担当。与此同时,他充分发挥危重症和呼吸治疗专业特长,协助病区开展危重症患者救治工作,制定重症患者救治流程、护理计划,严把各环节护理质量,配合病区开展机械通气、高流量氧疗、CRRT、ECMO、PICCO、呼吸康复等危重症监测和治疗技术。援鄂期间,经他护理转危为安的危重患者达300多位。
在武汉奋战65个日夜里,王华东圆满完成组织交予的任务,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救死扶伤的责任担当。因表现突出,王华东被党组织批准“火线入党”。他所在的安徽支援湖北第一批医疗队被评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
2022“最美护士”先进事迹材料5
许孝姗 挥泪断发争当最美逆行者
“蜀山区道德模范”“合肥好人”“安徽好人”“中国好人”……这些荣誉是对安徽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护师许孝姗工作的充分肯定。
许孝姗,女,现任安徽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护师。当武汉疫情扑面而来,时刻关注疫情进展的许孝姗主动请缨,争当最美逆行者。得知长发不利于救护工作地开展,视发如命的她毅然拿起剪刀挥泪断发。抵达武汉后,在生死时速的生命通道上,她担起了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社会重任。
援鄂34天,许孝姗接触病人均为重型及普通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需要长时间穿戴密不透气防护服和防护镜。同时,为减少防护服消耗,她和同事们还穿上了成人纸尿裤,泡在汗水里成了工作常态。当患者情绪低迷,她和同事积极创造条件,通过适时开展耳穴压丸、穴位贴敷、中药热奄包等中医特色护理技术,为患者排解苦闷,得到患者一致认可。
2020年3月9日,在武汉洪山区雄楚大道铂顿国际公寓门口,一名中年男子从4.5米高天桥坠落,伤势严重。正在工作的许孝姗在毫无个人防护情况下,赶紧上前查看伤者,并在同事帮助下将伤者翻至平卧位,当发现伤者口罩上有大量血块,存在堵塞气道造成窒息的风险后,他们立即戴好双层手套,帮伤者清除掉血凝块开放气道,并脱下外套盖在伤者身上保持体温,为治疗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事后,有朋友提醒许孝姗,万一对方是新冠确诊病例,急救时不慎被感染怎么办?“当时哪里顾及到这些,作为一名医务人员,救死扶伤是我们的天职,哪怕还有一点点的希望,我都要尽全力去挽回。”许孝姗说道。
由于表现突出,经过安徽省支援湖北医疗队第七批临时党支部与党员大会同意,批准许孝姗成为中共预备党员。
战“疫”归来,先后收获“中国好人”“安徽好人”“合肥好人”“蜀山区道德模范”等荣誉的许孝姗并没有沾沾自喜,依旧心系群众,如何更好地服务群众。
在科室中,她主动担任护理联络员,精进拔火罐、刮痧、督灸、脐灸、耳穴埋豆及穴位贴敷等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在各方面起到了模范带头的作用。她还结合自身援鄂经历和专业知识,为全院青年开展相关讲座,讲述自己和同事在武汉的抗疫经历,将医护人员和当地市民克服种种困难,守望相助、同舟共济的精神娓娓道来,极大地弘扬了志愿服务精神。
抗疫一直在路上,服务从未停脚步。许孝姗经过培训取得了合肥市蜀山区预防接种培训合格证书,在该院新冠病毒疫苗临时接种点正式开诊后,她随时待命,为群众提供疫苗接种及医疗保障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