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文学 > 事迹材料

林则徐个人爱国事迹

林则徐个人爱国事迹



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林则徐个人爱国事迹,希望大家喜欢!

林则徐个人爱国事迹1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区)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

1839年,林则徐于广东禁烟时,派人明察暗访,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1839年6月3日在虎门销毁。虎门销烟使中英关系陷入极度紧张状态,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入侵中国的借口。

尽管林则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根据文献记载,他至少略通英、葡两种外语,且着力翻译西方报刊和书籍。晚清思想家魏源将林则徐及幕僚翻译的文书合编为《海国图志》,此书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

1850年11月22日,林则徐在普宁老县城病逝。

林则徐个人爱国事迹2

林则徐纪念邮票道光十八年11月15日,林则徐受命钦差大臣,入广州查处禁烟。林则徐先弄清广州受鸦片毒害情况,查找各家烟馆,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于道光十九年正月(1839年3月)抵广州,于二月初四(3月19日),林则徐会同邓延桢等传讯十三行洋商,责令转交谕帖,命外国鸦片贩子限期缴烟,并具结保证今后永不夹带鸦片,他还严正声明:“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人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但外商拒绝交出,经过坚决的斗争,挫败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和鸦片贩子,收缴全部鸦片近2万箱,约237万余斤。于四月二十二日(6月3日)在虎门海滩上当众销毁。

道光十九年(1839年)3月18日,林则徐发布两个谕贴。3月19日下令禁止外国人离开广州。3月21日下令包围商馆。3月22日下令查拿英国鸦片贩子颠地。

横遭诬陷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以虎门销烟、奋力抗英而闻名中外,成为一代名臣、民族英雄,为后人称颂。但也是因为禁烟和抗英,使林则徐成了朝廷的一名“罪臣”,遭受了5年悲壮的流放生活。

林则徐在广州的禁烟功绩,最初得到了道光皇帝的充分肯定。道光十九年(1839年)7月28日,道光帝阅毕林则徐的虎门销烟报告,欣喜万分,誉为:“可称大快人心事!”不久,林则徐过55岁生日,道光帝又亲笔书写“福”、“寿”二字的大楷横匾,差人送往广州,以示嘉奖。但时隔不久,林则徐所面临的形势就迅速恶化起来。道光二十年(1840年)6月,英军派舰队封锁珠江口,进攻广州。林则徐严密布防,使英军的进攻未能得逞。英军受阻后沿海岸北上,于7月5日攻占定海,8月9日抵达天津大沽口,威胁北京。这时,道光帝惊慌失措,急令直隶总督琦善前去“议和”;又命令两江总督伊里布查清英军攻占定海的原因,究竟是由于“绝其贸易”还是“烧其鸦片”,意欲将林则徐作为“替罪羊”。从此,各种诬陷、打击和指责连续降临到林则徐的头上。琦善是妥协派的骨干,当然不会错过这一陷害和打击林则徐的机会。他声称英国所不满的只是林则徐一人,只要清廷惩治林则徐,所有问题都可解决。其间,林则徐两次上奏,大胆陈述禁烟抗英的合理性和正义性。道光帝翻脸,指责林则徐简直是一派胡言。

道光二十年9月29日,道光帝下旨,革了林则徐的职,并命令“交部严加议处,来京听候部议”。10月25日,林则徐又收到吏部文件,通知他暂留广州,等待新任钦差大臣博尔济吉特·琦善的审问和发落。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5月1日,林则徐又接到圣旨:降为四品卿衔,速赴浙江镇海听候谕旨。到镇海后,林则徐积极参与了当地的海防建设事宜,力图“戴罪立功”。不久,接替琦善的靖逆将军奕山在率军与英军作战中打了败仗。为了开脱罪责,他竟造谣说,英方是愿意议和的,他们恨之入骨的只有林则徐一人。言外之意,就是必须再次惩办林则徐,英方才能罢兵议和。道光帝求和心切,便把广州战败的责任再次归罪于林则徐,说他在广州任职时没有积极筹划防务,以致英军发起进攻后,奕山招架不住。6月28日,道光皇帝下旨,革去林则徐“四品卿衔”,“从重发往新疆伊犁,效力赎罪。”[10]

林则徐抗英有功,却遭投降派诬陷,被道光帝革职,他忍辱负重,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7月14日)踏上戍途。在赴戍途中,仍忧国忧民,并不为个人的坎坷而唏嘘,当与妻子在古城西安告别时,在满腔愤怒下写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激励诗句。这是他爱国情感的抒发,也是他性情人格的写照。

道光二十一年十一月初九日到新疆。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开始,朝廷重新起用林则徐,调任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道光二十五年九月奉召回京候补,十一月以三品顶戴署理陕甘总督。二十六年(1846年)四月,授陕西巡抚,七月初九(8月30日)抵陕上任。这时的陕西,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鸦片战争时,清廷为解决军费困难,除调拨陕西征收的盐税外,还强令陕西捐银一百多万两。鸦片战争后给外国侵略者的赔款也摊派到陕西,仅西安府咸宁、长安两县的赔款银,年征收就在二万两以上,相当于上缴正银数的三分之一;加上各地接连发生灾荒,劳苦群众生活异常艰难;渭南、富平、三原、大荔、蒲城等地的“刀客”与当地回民联合起来,反抗官府的斗争此起彼伏。

林则徐个人爱国事迹3

虎门销烟体现了林则徐为国为民的胆略和才干,也表明了广大群众禁烟拒毒的坚强意志和决心。它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序幕,增强了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信心。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报效祖国的故事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公元1820年9月,嘉庆帝在承德中暑,突然病死。皇子旻宁继位,改元道光,世称道光帝,也叫清宣宗。道光帝除了同他父亲一样,疲于应付国内此伏彼起的反清起义外,还面临了另一重危机,即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侵略和威胁。第一次鸦片战争,就是在他在位期间发生的。

道光年间,江南暴雨成灾,一时饥民遍野。户部尚书潘世恩正在苏州家乡守孝,家中囤积了白米数万石。这天,有江苏按察使登门求见,请求潘大人开仓救济灾民。潘世恩眼珠一转,推托说:“开仓济民,义不容辞,只是不巧得很,仓库上月就空了!”来人沉稳地一笑,说道:“那正好,下官就借来贮米吧!”他当即派手下将各仓加盖封条,然后下令散发仓米赈济灾民。事后按市价偿还了米钱,弄得潘大人哭笑不得。这位机智能干的按察使,就是日后以禁毁鸦片名垂青史的林则徐。进入十九世纪以来,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生产过剩,急需打开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而清政府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只许可在广州一地同外国通商。中国的封建经济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进口的工业品没有销路。外国商人于是转向了罪恶的鸦片贸易。鸦片是一种摧残人体的毒品,会使人吸食成瘾,这就使鸦片交易始终保持着六倍以上的高额利润。西方国家向中国全力倾销鸦片,仅在道光帝执政的前十五年间,就造成了六千万两以上的白银外流,全国染上烟瘾的人口达二百多万。面对国计民生的恶化,林则徐再也看不下去了。

公元1838年9月,他在湖广总督任上向道光帝上了一份奏折,大声疾呼:如果再不严禁鸦片,那么几十年后,中国几乎没有可以派出抵抗敌人的'军队,而且没有可以发军饷的白银,国家就被鸦片蛀空了!道光帝本人也抽过鸦片,亲身感受过洋烟的毒害,林则徐的警告使他触目惊心。于是他特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查禁鸦片。

公元1839年3月,林则徐到了广州。外国烟贩和勾结他们的洋行商人,起初并没有把他的到来放在心上。他们知道,清朝官员都爱钱,只要花上银子,没有过不了的关。于是,他们派怡和洋行的老板伍绍荣为代表,去求见林则徐,暗示贿赂的数目。可这一回,烟贩们的如意算盘打空了。林则徐听完了来意,拍案而起,怒斥道:“本大臣不要钱,只要你的脑袋!”他命令伍绍荣回去告诉外国主子:限三天以内,把所带的鸦片全部交官,并且签立今后永远不夹带鸦片的保证书。如果胆敢违令,一经查出,货物一律充公,贩卖鸦片的商人一律处死。英国大烟贩颠地,是外国鸦片商人的头目,手中还拥有走私武装。他先是呈报了一千箱鸦片,妄图蒙混过关。林则徐早就调查过海上商船的情况,知道他弄虚作假,下令传讯颠地,对他提出警告。颠地回船后,继续拖延时间,对缉私人员进行武力挑衅,于是林则徐决定逮捕他。

英商监督义律把颠地藏匿在商馆里,拒不交出,还以战争叫嚣相威胁。林则徐针锋相对,封锁了黄埔一带的江面,又派兵包围了商馆。广州百姓自愿参加巡逻,一防颠地潜逃,二防内奸混入。商馆断水断粮,义律再也无法顽抗,不得不同意交出所有船上的两万多箱鸦片。林则徐派人在虎门海滩的高处,挖了两个长宽各五十丈的大池,池壁有涵洞与大海相通。6月3日,林则徐率领广东大小官员,前来监督销毁收缴的鸦片。一箱箱鸦片被投入浸满海水的大池中,再倒上海盐和生石灰,顿时池水沸腾,浓烟滚滚,鸦片化作了灰烬。成千上万围观的群众,发出了春雷般的欢呼声。一批焚毁,冲刷干净,又投入一批。就这样,虎门销烟整整持续了二十三天。

林则徐在查禁鸦片的同时,加强了海岸的军事防备。他修固和增筑炮台,在珠江口的海面上设置木排铁链,还招募水兵,组织团练,发动民众保卫海疆。虎门销烟后,义律率英国兵船多次发起武力挑衅,都被中国军队击退。林则徐领导的禁烟斗争,向世界显示了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的信心和能力。

林则徐个人爱国事迹4

林家之淡泊,首先发自对于书香的执著。据林崇墉先生追述,林家“历代固守儒业”,林则徐祖父是个廪生,长期飘泊在外教书谋生。由于“家口浩繁”,家境日渐拮据。到林则徐父亲林宾日手里,已是“家无一尺之地,半亩之田”,落到社会贫困阶层的地步。林宾日没有因贫困而丧志,固守儒业,日夜苦读,希望通过科举途径振兴家道。他的文才在乡里颇有名气,但在科场却屡试不顺,29岁才考中秀才,补了廪生,后来便再也考不上举人。一直到4l岁,由于过度用功,患了“眼疾”,才_放弃举业。从此“孜孜于教诲子弟、成就后学之事”,把读书进取的梦想,寄托到下一代身上。尽管生活极其艰辛,有人劝他让林则徐改图他业以佐家计,他总是笑而不答。对于造就后代成器,他有独到的见解。他说:“《易》以养蒙为圣功,养之时义大矣哉。养其廉耻,使达于奇袤;养其天真,庶免于浇薄。夏楚收威,特其偶耳;若习焉,有不生玩者乎?”。

林宾日教子,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林则徐从小就有较高的天赋,4岁时,林宾日便把他带到塾馆,抱在膝上开始启蒙教育。有人质疑是不是太早了,林宾日回答:“非欲速也,此儿性灵,时有发现处,不引之则其机反窒,此教术之因材而施者耳。”他教学极有耐心,“谆谆然、循循然,不激不厉,而使人自乐于向学”,还特别注重身教,“讲授书史,必示以身体力行近理著己之道,罕譬曲喻,务使领悟而后已。”据林则徐回忆,他小时从未受过父亲打骂,连大声呵斥都绝少。

如此温文尔雅,没有深厚的修身养性功夫和非凡的定力,是很难做得到的。林则徐说“府君在庠序二十年,不妄与一事,不妄取一文”,绝不沾染社会的丑恶习气,更不贪图不义之财。当时考秀才必须由廪生保送,有个“身家不清”的人送来很厚重的礼物,请林宾日出具保送。林宾日问他,为何不请他人保送?回答说,因先生一向信誉好,若出具,没有人会怀疑我。洁身自好的林宾日最不屑掺杂这种事,回绝了他。还有个同乡出重金聘他当家庭教师,林宾日也因其品行不端而拒绝,反映出他安贫乐道的恬淡性格和道德意志。

林宾日能够甘之如饴地坚守自己为人处事的原则,与其妻陈帙的配合是分不开的。陈氏也是出身书香之家,嫁到林家时,林家“家无立锥”,还欠有许多债务。“当时贫篓之状,有非恒情所能堪者”。但陈氏从不怨天尤人,而是勤俭持家,相夫教子。林则徐从小孝顺,看到母亲辛苦,曾提出要为父母分担生活重担。母亲总是说:“男儿务为大者远者,岂以是琐琐为孝耶!读书显扬,始不负吾苦心矣。”可见,陈氏也有不同寻常的见识和守贫砺志的毅力。

林宾日夫妇的高洁志尚和对物质生活的超然态度,并不是在困窘之中才如此,而是一以贯之,终生不变。后来林则徐当了大官,屡次要把父母接到身边奉养尽孝,他们总是以过惯了家乡的平凡生活为由而不往,林父还赋诗“江湖远涉烦舟楫,菽水长留胜鼎钟”以表心志。林母怕拂了儿子美意,曾短期就养,也仍是“珍食必却,美衣弗御”。她说:“一身之福有几,奈何遽欲尽之?但以分赒三党之贫乏者,不尤愈乎!”

这种超然物外,志存高远的家风,体现了儒家“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富贵不_”的境界,对林则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身教”作用。

林则徐个人爱国事迹5

民族英雄林则徐,从小聪明好学。

林则徐八岁那年,正月十五那天,邻居家的小伙伴都成群结队地去看花灯,但林则徐没有去。原来这些天他有些贪玩,父亲怕耽误了他的.学业,故意不让他出去的。眼看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林则徐心急如焚,他跑去对父亲说:“爹,邻居叔叔说今晚的灯会非常好看,你带我去好吗?”林则徐的父亲说:“你爱看灯,想出去开开眼界,这是好事,但是你这些天太贪玩,功课都耽误了。”“没有。我学得很好呢。”林则徐急忙说道。“那好,我就考考你,如果你能对上我出的对子,我就带你去。”林则徐看灯心切,一口答应:“爹,您说吧。”

父亲抬头想了想,正好看到林则徐的奶奶和母亲正在梳头准备去观灯,便出了一句上联:“婆媳中青双有髻。”林则徐听罢父亲的上联,仔细观察四周,看见爷爷正抱着幼小的弟弟,便灵机一动,连忙对上:“公孙老幼两无牙。”

父亲点了点头,目光又落在院子旁边的鸟笼上,又给林则徐出了一联:“鸟笼撒谷谷饲鸟。”林则徐走到院子里,看了看花,问父亲:“爹,今天是你浇的花吗?”“是的,你不对句问这个做什么?”父亲问道。“爹,有了。您看这句好不好?”说着,林则徐对出下句:“花钵装泥泥种花。”父亲一听林则徐对句机灵工整,再没话说,便带着他去看花灯了。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fanwen/cailiao/61256.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