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文学 > 事迹材料

2022百岁作家任溶溶个人事迹材料

2022百岁作家任溶溶个人事迹材料



任溶溶,1923年5月19日出生于上海,广东鹤山人,祖籍浙江金华。本名任以奇,原名任根鎏,笔名任溶溶, 著名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2022百岁作家任溶溶个人事迹材料,欢迎阅读!

2022百岁作家任溶溶个人事迹材料篇1

有人问任溶溶: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从事儿童文学翻译的?他回答:“只要晓得我女儿的年纪就好了。”

任溶溶原名任根鎏,1947年,他的大女儿出生,他为她取名“任溶溶”。喜得爱女,任老满心欢喜,他也特别喜欢“任溶溶”这个名字。1948年,他翻译出版《列麦斯叔叔的故事》时,就署上“任溶溶”这个名字。自那以后,“任溶溶”这个名字就与童话有了不解之缘。任家有了两个“任溶溶”,有朋友到他家找任溶溶,对方会问他:你是找老任溶溶,还是小任溶溶?很多小读者给任溶溶写信,信封上常常写的是:任溶溶阿姨收,令任溶溶哭笑不得。

2022百岁作家任溶溶个人事迹材料篇2

2016年5月的一天早上,任老昏昏沉沉起不了床,被迅速送到华山医院。随后,任老就被医生要求时刻戴着吸氧面罩。任老属猪,他写过一首诗《我属猪》。没想到,这下真像猪八戒了。即便带着氧气面罩,任溶溶也没闲着,他在病房里找到一张病号饭的菜单,在上面写东西:同病室的病友、昔日的朋友、有趣的往事、美味的佳肴……

任溶溶的诗歌和散文,绝大多数是取自生活。住院期间,任溶溶发现同病房的一位病友胃口很好,于是写了一首诗《老爷爷,九十九——记医院里一位老病友》。诗里描述:老爷爷/九十九/身骨硬/好胃口/早晨一个蛋/吃一大碗粥/中午两个大馒头/再加两块红烧肉/晚上一碗烂糊面/呼噜呼噜吃进口。

2022百岁作家任溶溶个人事迹材料篇3

任溶溶出生在上海,5岁时随父母回广东,在广州生活了10年。任溶溶怀念教会他品尝美食的四公,怀念爸爸妈妈回上海时留给他的留声机……这些记录了小时候在广东、上海吃到的各种美食,以及他身边可爱的亲人朋友的散文,在《任溶溶画本系列·散文篇》中有多篇入选。

任老爱吃,广东的腊味饭、潮州菜、荔湾艇仔粥,上海的本帮菜、面馆、菜饭,还有北京的涮羊肉和全聚德,都是任老笔下的美食。

任老爱听戏曲,他每天通过平板电脑收看粤剧和京剧。《在天蟾舞台看戏》《看京戏忆旧》《我是怎么迷上京戏的》《看到梅兰芳》《杨宝忠的胡琴》《金少山的嗓子》《初识谭元寿》等篇目都是任老回忆自己痴迷戏曲的故事。在戏曲中,他摆脱了“八戒”面罩,捕捉着词曲中的诗情画意。

2022百岁作家任溶溶个人事迹材料篇4

“我为什么搞儿童文学?因为儿童文学就好像在跟小孩子聊天、讲故事,我喜欢随便聊天,我用的文字也是大白话。”任溶溶的创作信条是,“生活中有意思有趣的可写东西多的是”。

童话《没头脑和不高兴》就是聊出来的。

20世纪50年代,任溶溶在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工作,经常去少年宫给小朋友们讲故事。“我自己就是那个‘没头脑’,常常糊里糊涂的。跟小朋友在一起聊天的时候,这个故事竟然自己就跑出来了。”

“没头脑”记什么都打折扣,糊里糊涂地造了三百层的少年宫,却把电梯给忘了;“不高兴”任自己性子来,上台演《武松打虎》里的老虎,他不高兴了,武松怎么也“打不死”老虎。

这两个角色,在小朋友中流传极广,让几代读者笑破了肚皮。1962年,还被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拍成了美术片,成为亿万中国人美好的童年回忆。

上海翻译家协会会长魏育青至今印象深刻:“我记得我是小学一年级,就看刚刚拍好的同名美术片《没头脑和不高兴》,到今天看还是很有意思的。”

任溶溶尤爱写儿童诗,到了耄耋之年,依然笔耕不辍。他希望每一首诗都能给孩子们一些快乐,一点意想不到的东西。他用大白话来写诗,把日常的甚至有些琐碎的生活写成了诗,也因此把诗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生活。

“我所有的诗,全都是从生活中来的,我可以一首一首告诉你们,生活中是怎么回事。写文章只是聊天而已。只要活着就聊啊聊,写啊写,不会有无话可说,无文可写的时候。”他说。

2013年9月,儿童诗集《我成了个隐身人》荣获第九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他也以90多岁高龄成为有史以来获得此奖项年龄最大的作家。

颁奖词这样写道:“这是一部将奇异的童心发挥到极致的诗集,它以老者大清澈、大纯粹的生命状态为视角和切入点,将儿童的积极游戏精神和世纪老人的智性通透深度融会贯通。童话式的幽默,童谣式的天真,口语式的朴拙,是对中国本土儿童文学诗意文本在语言、方法和美学探索上的一个具有突破性的拓展。”

有人说,人生是绕了一个大圈,到了老年,又变得和孩子一样了,而任溶溶却不大赞成“返老还童”的说法,“我跟小朋友从来没有离开过”。

他始终认为:“我的工作是给小朋友写书,这个工作太有意思了,万一我返老还童,再活一次,我还是想做这个工作。”

2022百岁作家任溶溶个人事迹材料篇5

身体病情加重于2016年5月的一个早上,任溶溶昏昏沉沉起不了床,被迅速送到上海华山医院。随后的这几年,任溶溶便与吸氧面罩不可分离。

在三个月的住院期间,任溶溶还在不停地写。读者们仍然时不时可以从报刊读到他的小短文。《父亲种的树》就是今年4月刊登在报刊上的作品:“屋前天井本来是空空的,孩子们还在上面游玩,老友张朝杰拍过一张照片,他们在天井蹬三轮脚踏车,嘻嘻哈哈。父亲后来在这里种了一棵小树,如今小树长成了大树,鸟和蝴蝶在树丛间飞来飞去。我门前就有了一棵大树,是我父亲种的树。”

记者了解到,任溶溶的“笔名”,是跟女儿借来的。1947年,他的大女儿出生,他为她取名“任溶溶”。喜得爱女,任溶溶满心欢喜,他也特别喜欢“任溶溶”这个名字。1948年,他翻译出版《列麦斯叔叔的故事》时,就署上“任溶溶”这个名字。自那以后,“任溶溶”这个名字就与童话有了不解之缘。

任溶溶的文学创作开始于翻译。20世纪40年代,他开始翻译苏联儿童文学。由他翻译的《古丽雅的道路》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雅和舒拉的故事》等苏联文学作品影响了几代中国人。去年4月,20卷、总字数近千万的《任溶溶译文集》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收录任溶溶翻译的全球近40位知名作家的80余部作品,是任溶溶译著迄今最大规模的一次汇集和出版。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fanwen/cailiao/184144.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