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溶溶,1923年5月19日出生于上海,广东鹤山人,祖籍浙江金华。本名任以奇,原名任根鎏,笔名任溶溶, 著名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任溶溶先生的个人事迹,欢迎阅读!
关于任溶溶先生的个人事迹篇1
“没头脑”和“不高兴”是几代中国人难以忘怀的童年记忆,他们一个做什么事都丢三落四,一个开口就是“不高兴”,给无数孩童带来了欢乐。这对“活宝”的父亲(创作者)就是我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翻译家、编辑家任溶溶。
任溶溶创作有《没头脑和不高兴》《一个天才杂技演员》《土土的故事》《我是一个可大可小的人》等,翻译有《安徒生童话全集》《木偶奇遇记》《长袜子皮皮》《普希金童话诗》等。几十年来,任溶溶创作、翻译的童书作品数百种,在国内销量远超千万册。
2022年5月19日是任溶溶的百岁生日。当时,中国作协主席、中国文联主席铁凝,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向任溶溶致贺信,代表中国作协向任溶溶百年华诞表示祝贺,并委托上海市作协党组书记王伟进行慰问。
贺信指出,任溶溶学贯中西,童心永驻,八十载笔耕不辍,在儿童文学翻译、创作和出版领域成就斐然,为儿童文学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任老精通英、意、日、俄等多种语言,译作洋洋大观,把《安徒生童话全集》《木偶奇遇记》《夏洛的网》等世界儿童文学经典带到了中国读者手中,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孩子的精神成长,也为众多创作者开启了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中国翻译协会曾授予任溶溶“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正是对任溶溶作为中外文化交流使者的最好赞美。
关于任溶溶先生的个人事迹篇2
任溶溶,本名任以奇,原名任根鎏,1923年5月19日出生于上海,广东鹤山人,祖籍浙江金华。
“中国拥有任溶溶,是中国儿童之幸,也是中国儿童文学之幸。”上海作协主席团成员、上海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儿童文学作家殷健灵曾表示,“他的百岁人生,与世界经典儿童文学引进中国的历史同步,他为我们这个国度的孩子打开了一扇门,让新鲜、灵动、跳脱的想象力和思想扑面而来;他的百岁人生,也是一个智者在历史风尘中达观、乐天、通透的修炼之路。他永远是一个不老的孩童,他也让我们体悟:不断做回孩童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殷健灵上大学时第一次见任溶溶,便是听任溶溶在和朋友们聊妈妈,那是她第一次听一个白头发爷爷像孩子一样说“妈妈”两个字。“有妈妈在,老翁也是妈妈的亲宝贝。妈妈九十八岁时去世,之前最不放心的就是儿子的吃饭问题。为了让妈妈放心,儿子在七十岁时学会了烧菜。任老在后来的文章里写到这些,没有抒情与煽情,仍旧是老老实实的大白话。”
殷健灵还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上了年纪后任溶溶依然有很多业余爱好,比如喜欢听京戏,听古典音乐,看电影、电视,吃美食,等等。他是广东人,本身就是一位美食家,他的美食文章,不摆噱头,如实道来,却说得活色生香,不单是吃,更有美食的前生今世。“同是一家‘小绍兴’,他六十年代初吃的却是它的炸排骨,那是小绍兴的前生,至于白斩鸡和鸡粥,则是它的今世。他写美食,还有与美食相关的众生相:四十年代初亚洲西菜社里周到体贴的山东大汉服务员,‘____’后不久全聚德烤鸭店里抬头翻眼的大姑娘服务员,和他在饭馆里拼桌子的电影明星,曾给宣统皇帝做点心、困难时期却只能用玉米面做面包的老师傅……品的是食物,悟的却是人生世相。”
去年,全二十卷《任溶溶译文集》出版,这是国内首次推出的任溶溶译文经典结集,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出版空白。
任溶溶曾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特殊贡献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杰出贡献奖、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国际儿童读物联盟翻译奖等,并被中国翻译协会授予“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关于任溶溶先生的个人事迹篇3
身体病情加重于2016年5月的一个早上,任溶溶昏昏沉沉起不了床,被迅速送到上海华山医院。随后的这几年,任溶溶便与吸氧面罩不可分离。
在三个月的住院期间,任溶溶还在不停地写。读者们仍然时不时可以从报刊读到他的小短文。《父亲种的树》就是今年4月刊登在报刊上的作品:“屋前天井本来是空空的,孩子们还在上面游玩,老友张朝杰拍过一张照片,他们在天井蹬三轮脚踏车,嘻嘻哈哈。父亲后来在这里种了一棵小树,如今小树长成了大树,鸟和蝴蝶在树丛间飞来飞去。我门前就有了一棵大树,是我父亲种的树。”
记者了解到,任溶溶的“笔名”,是跟女儿借来的。1947年,他的大女儿出生,他为她取名“任溶溶”。喜得爱女,任溶溶满心欢喜,他也特别喜欢“任溶溶”这个名字。1948年,他翻译出版《列麦斯叔叔的故事》时,就署上“任溶溶”这个名字。自那以后,“任溶溶”这个名字就与童话有了不解之缘。
任溶溶的文学创作开始于翻译。20世纪40年代,他开始翻译苏联儿童文学。由他翻译的《古丽雅的道路》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雅和舒拉的故事》等苏联文学作品影响了几代中国人。去年4月,20卷、总字数近千万的《任溶溶译文集》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收录任溶溶翻译的全球近40位知名作家的80余部作品,是任溶溶译著迄今最大规模的一次汇集和出版。
关于任溶溶先生的个人事迹篇4
任溶溶有一首诗,是他一次到香港讲学,在一个清晨听到狗叫后写的,诗的题目很直白,就叫《狗叫》:“我对门是一排别墅,/偶然一声狗叫:/欧欧!/猛一下子到处狗叫,/从别墅这头到那头。//难道对门家家养狗?/我忍不住往外瞅瞅。/不,不,/养狗的只有一家,/其他叫的,/是小朋友……”
从《狗叫》中,再强的阅读理解大师,恐怕也解不出什么人生奥义,但小诗如同轻快的素描,勾勒了生活的情趣。
能写出生活情趣的人,一定是热爱生活的,比如,任溶溶热爱美食,是文学圈段位颇高的美食家。只要手头一有点钱,他就和朋友轮流做东去饭馆。点菜总是他来,菜一上桌,看一眼,吃一口,他就知道做得地不地道,可见功力深厚。
2002年,上海译文出版社从延安中路搬到福州路,据说当时80岁的任溶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福州路地区的大小餐厅的特色菜肴仔细研究了一遍,并做了实施计划表。在过90岁生日时,任溶溶那段时间最大的兴趣是学韩语,起因还是吃——他在商店里看到卖韩国的点心,想知道上面的韩语都写了啥。
一代一代的孩子在任溶溶的作品中定格童年,然后长大,只有任溶溶稳稳地在那儿迎接着下一代读者,“我跟小孩子没有隔阂,因为他们现在是小孩子,我也曾经是小孩子,他们的心理我晓得”。
孩子的幸福是很简单的,就像任溶溶在《什么叫做幸福》的诗中写的:“碰到我牙,牙,牙,牙疼,疼得我都跳跳蹦蹦,我弟却大吃麻花,嘎蹦嘎蹦,嘻嘻哈哈——我不由得捂住腮帮羡慕:‘唉呀,他是多么幸福!’”
任溶溶的幸福在于,100岁了,孩子依然爱他的书,而他依然能体验到孩子的幸福。
关于任溶溶先生的个人事迹篇5
任溶溶是广东人,出生在上海,5岁时他随父母回广东,在广州生活了10年。任溶溶特别怀旧,尤其怀念教会他品尝美食的四公,怀念爸爸妈妈回上海时留给他的留声机……这些记录了小时候在广东、上海吃到的各种美食,以及他身边可爱的亲人朋友的散文,在《任溶溶画本系列·散文篇》中,有多篇作品入选。
任老一辈子爱吃,广东的腊味饭、潮州菜、荔湾艇仔粥,上海的本帮菜、面馆、菜饭,还有北京的涮羊肉和全聚德,都是任老笔下的美食。在这套书里,他用美滋滋的笔调写的是美食,读者品的却是深深的感情,和潇洒恣意的人生。
任老爱听戏曲,他每天通过平板电脑收看粤剧和京剧。在这套散文集中,《在天蟾舞台看戏》《看京戏忆旧》《我是怎么迷上京戏的》《看到梅兰芳》《杨宝忠的胡琴》《金少山的嗓子》《初识谭元寿》等篇目都是任老回忆自己痴迷戏曲的故事,在这些文章里,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位可爱的老人,在戏曲中,他摆脱了“八戒”面罩,捕捉着词曲中的诗情画意。
他用快乐魔法,点亮了这个平常的世界
任溶溶一生从来没有离开过孩子,他一生快乐,拥有童心,而这一切,都来源于他拥有一个无比幸福的童年。在这两套任溶溶画本系列中,我们能看到这样一位无忧无虑的孩子,他着迷于读书,愿意尝试各种新奇的事物,他享受着家人的呵护疼爱,从私塾里跑回家也不会受到责备……正是这些闪着光的幸运和爱意,让任溶溶一生备受滋养。
任溶溶说:“我为什么搞儿童文学,因为儿童文学就好像在跟小孩子聊天,讲故事,我喜欢随便聊天,我用的文字也是大白话。”任溶溶创作诗歌和散文,就是用孩子们的语言,用孩子们能接受的方式来讲故事。他的文字看似都是大白话,但大白话有深意,有诗意,是最高级的一种表达。
任溶溶有一首儿童诗,题目叫《下雨天》,这首诗讲述了在下雨天坐飞机,起初外面天昏地暗,像世界末日一般,但是几分钟后,飞机穿过云层,却看到外面晴空万里。在诗的最后,任溶溶写道“大雨倾盆时候,你也不妨想想:就在你头顶上面的上面,依然有个太阳。”任溶溶善于从日常事物中发现生动的哲理和诗意,读他的散文和诗歌,我们可以发现,这个平平常常的世界,原来这么奇妙,这么有趣。
关于任溶溶先生的个人事迹篇6
《夏洛的网》《长袜子皮皮》《小熊维尼》……哦对,还有那俩活宝——“没头脑”和“不高兴”。也不知道爬了半个多世纪的楼梯,他俩有没有赶上忘装电梯的225层的那场戏。
孩子的父母,甚至父母的父母,可能也是读着任溶溶的童话长大的,这么一说,就显得比较沧桑。不不,不要这样,100岁的任溶溶大概沾染了笔下童话主人公的神秘能力,童心童趣,从未因为年龄增长而消逝。
任溶溶1923年出生于上海,在广州念私塾和小学,1938年回到上海,在一家英国人办的初中念书。学校除了国文、中国地理等课程,其他都是英语授课,这为他长大后成为翻译家打下扎实的基本功。1942年,任溶溶考入大夏大学念中文系,但喜欢外语的他,仍在课余跟他的中学同学、著名翻译家草婴学习俄语。
不是每一个作家在起点就深谋远虑,任溶溶说,自己从事儿童文学翻译纯属偶然,从小到大压根儿没想过。只是在1941年,他看了左拉的小说《屠槌》后很感动,将其改编成剧本。他的一个朋友想把剧本拿到圣约翰大学演出,没想到家中着火,剧本也被烧掉了。任溶溶与文学的第一次触电,卒。
1947年,一个在儿童书局办《儿童故事》杂志的大学同学,请任溶溶帮忙翻译。任溶溶答应下来,跑到位于上海外滩的别发印书馆找资料。这是他第一次看到那么多装帧精美的外国童书,其中迪士尼的书更让他爱不释手。
从此,任溶溶开始翻译儿童文学,《小鹿斑比》《小飞象》《彼得和狼》……都译自迪士尼的英文原著。他还自费出版了一套彩色童话书,收录这些作品,这是他的译作处女作,由此用了“任溶溶”的笔名。其实,任溶溶原名任根鎏,后来改为任以奇,而任溶溶也确有其人,是他女儿,他挪来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