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文学 > 事迹材料

2022年任溶溶个人事迹

2022年任溶溶个人事迹



任溶溶,1923年5月19日出生于上海,广东鹤山人,祖籍浙江金华。本名任以奇,原名任根鎏,笔名任溶溶, 著名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2022年任溶溶个人事迹,欢迎阅读!

2022年任溶溶个人事迹篇1

孩子的父母,甚至父母的父母,可能也是读着任溶溶的童话长大的,这么一说,就显得比较沧桑。不不,不要这样,100岁的任溶溶大概沾染了笔下童话主人公的神秘能力,童心童趣,从未因为年龄增长而消逝。

任溶溶1923年出生于上海,在广州念私塾和小学,1938年回到上海,在一家英国人办的初中念书。学校除了国文、中国地理等课程,其他都是英语授课,这为他长大后成为翻译家打下扎实的基本功。1942年,任溶溶考入大夏大学念中文系,但喜欢外语的他,仍在课余跟他的中学同学、著名翻译家草婴学习俄语。

不是每一个作家在起点就深谋远虑,任溶溶说,自己从事儿童文学纯属偶然,从小到大压根儿没想过。只是在1941年,他看了左拉的小说《屠槌》后很感动,将其改编成剧本。他的一个朋友想把剧本拿到圣约翰大学演出,没想到家中着火,剧本也被烧掉了。任溶溶与文学的第一次触电,卒。

1947年,一个在儿童书局办《儿童故事》杂志的大学同学,请任溶溶帮忙翻译。任溶溶答应下来,跑到位于上海外滩的别发印书馆找资料。这是他第一次看到那么多装帧精美的外国童书,其中迪士尼的书更让他爱不释手。

从此,任溶溶开始翻译儿童文学,《小鹿斑比》《小飞象》《彼得和狼》……都译自迪士尼的英文原著。他还自费出版了一套彩色童话书,收录这些作品,这是他的译作处女作,由此用了“任溶溶”的笔名。其实,任溶溶原名任根鎏,后来改为任以奇,而任溶溶也确有其人,是他女儿,他挪来己用。

任溶溶选作品,有一个很简单的标准:经典的外国儿童文学。这些能流传不衰的作品,往往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有趣。当时也有人找他翻译别的作品,但任溶溶只爱儿童文学。

上世纪50年代,任溶溶还翻译了不少儿童诗歌,俄国的叶尔肖夫,苏联的马雅可夫斯基、马尔夏克、楚科夫斯基、米哈尔科夫、巴尔托,意大利的贾尼·罗大里……这些作家的诗歌经由任溶溶的译文,来到中国孩子身边。

1958年11月,《少年文艺》的封面是两个孩子的漫画头像,一个叫“没头脑”,一个叫“不高兴”,作者任溶溶。据说当时编辑催稿如催命,只给了任溶溶两个小时时间。而上班总要拐到南京西路的咖啡馆喝一杯的他,就在喝咖啡的时间里,写下了这个5000字的童话。

这部童话在1962年被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成为几代人的童年共同记忆。里面有一句经典的“套娃”台词:“你不高兴跟他玩,他可是不高兴你不高兴跟他玩。”

曾有人问任溶溶,为什么要搞儿童文学?他说,因为儿童文学就好像在跟小孩子聊天、讲故事,而自己喜欢随便聊天,也喜欢用大白话创作。任溶溶曾很自信地说:“我是最适合搞儿童文学的。”因为他深知自己的性格——开朗,活泼,几乎没什么事能让他忧心忡忡。

任溶溶也从来不辜负自己,“____”初期他就被“靠边站”,于是有空自学了意大利语,“____”后期电台里开始教日语,他又跟着学日语。任溶溶很得意,这两门语言后来都用上了,他从此成为一个能用英、俄、日、意大利等多语种为孩子讲故事的翻译家。

2022年任溶溶个人事迹篇2

无论身处什么年代,无论是创作还是翻译,无论童话还是诗歌,任溶溶的作品有一个似乎不够深刻伟大的共同点——“令人发笑”。他认为,幽默能让人坦然地面对人生的酸甜苦辣——他自己是这么想这么做的,他的作品中也充满了这样的幽默。

他写《好大一个大剧院》:“好大一个大剧院/它——空空的。/要开场了,/观众来了一个又一个/一个又一个/一个又一个/一个又一个/好大一个大剧院,/一下子,人——满满的。好大一个大剧院/人——满满的。/要散场了,/观众走了一个又一个/一个又一个/一个又一个/一个又一个/好大一个大剧院,/一下子,又是空空的。”

都说诗歌是语言的最高形式,讲究语言的精致与含蓄,但在任溶溶的儿童诗中,我们看不到华丽的辞藻,更像是日常的大白话。作家怎么看大剧院我不知道,但孩子看大剧院的感受,我敢说简直就和这首诗里写的一模一样。

对孩子来说,文学作品有意义的前提是要有意思,如果没意思,恐怕意义也无法深入人心。有的儿童文学作品太想“寓教于乐”,讲故事是为了夹带出“深刻寓意”。任溶溶这样颇有游戏精神的作家,并不太多。

任溶溶有一首诗,是他一次到香港讲学,在一个清晨听到狗叫后写的,诗的题目很直白,就叫《狗叫》:“我对门是一排别墅,/偶然一声狗叫:/欧欧!/猛一下子到处狗叫,/从别墅这头到那头。//难道对门家家养狗?/我忍不住往外瞅瞅。/不,不,/养狗的只有一家,/其他叫的,/是小朋友……”

从《狗叫》中,再强的阅读理解大师,恐怕也解不出什么人生奥义,但小诗如同轻快的素描,勾勒了生活的情趣。

能写出生活情趣的人,一定是热爱生活的,比如,任溶溶热爱美食,是文学圈段位颇高的美食家。只要手头一有点钱,他就和朋友轮流做东去饭馆。点菜总是他来,菜一上桌,看一眼,吃一口,他就知道做得地不地道,可见功力深厚。

2002年,上海译文出版社从延安中路搬到福州路,据说当时80岁的任溶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福州路地区的大小餐厅的特色菜肴仔细研究了一遍,并做了实施计划表。在过90岁生日时,任溶溶那段时间最大的兴趣是学韩语,起因还是吃——他在商店里看到卖韩国的点心,想知道上面的韩语都写了啥。

一代一代的孩子在任溶溶的作品中定格童年,然后长大,只有任溶溶稳稳地在那儿迎接着下一代读者,“我跟小孩子没有隔阂,因为他们现在是小孩子,我也曾经是小孩子,他们的心理我晓得”。

孩子的幸福是很简单的,就像任溶溶在《什么叫做幸福》的诗中写的:“碰到我牙,牙,牙,牙疼,疼得我都跳跳蹦蹦,我弟却大吃麻花,嘎蹦嘎蹦,嘻嘻哈哈——我不由得捂住腮帮羡慕:‘唉呀,他是多么幸福!’”

任溶溶的幸福在于,100岁了,孩子依然爱他的书,而他依然能体验到孩子的幸福。

2022年任溶溶个人事迹篇3

任溶溶1923年5月19日出生于上海虹口区,原名任根鎏。他1947年正式以“任溶溶”为笔名,陆续在上海儿童书局出版的《儿童故事》杂志上发表译作。这一年他翻译的《小鹿斑比》《小飞象》等迪斯尼童话故事,让中国的少年儿童也有了甜蜜的“睡前故事”。

广东鹤山古劳下六旺宅村人。4岁返广州读私塾和小学。1941年翻译第一篇苏联小说。1945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学系。这一年翻译第一篇儿童文学作品。从此,他以儿童文学为终身事业。上海解放不久,负责编辑《苏联儿童文学丛刊》。1952年少年儿童出版社成立后,主管外国文学编辑工作,出版了许多好书。后历任上海少儿社编辑部副主任,上海译文出版社副总编辑。他长期从事翻译工作和儿童文学创作,翻译了大量俄、英、意、日等多种文字的外国儿童文学名著。译著童话剧剧本《十二个月》,童话《安徒生童话全集》《木偶奇遇记》《洋葱头历险记》《彼得·潘》《长袜子皮皮》《吹小号的天鹅》《夏洛的网》、民间童话《俄罗斯民间故事》等。著有小说《我是个美国黑孩子》《丁丁探案》,童话集《没头脑和不高兴》,儿童诗集《一个可大可小的人》《小孩子懂大事情》《给巨人的书》等。儿童诗《你们说我爸爸是干什么的?》获第二次全国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一等奖,又曾获陈伯吹儿童文学奖杰出贡献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特殊贡献奖、宋庆龄樟树奖、国际儿童读物联盟翻译奖、亚洲儿童文学奖。

早年曾参加文字改革工作。六十年代起,经任溶溶等的倡导,少年儿童出版社开始系统地介绍国外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品,并出版重要作家的选集。“____”以后,任溶溶任上海译文出版社编审,编辑《外国文艺》杂志。现为上海作家协会理事、上海翻译家协会和上海语文工作者协会副会长。曾是第八届上海市人民代表、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2022年任溶溶个人事迹篇4

任溶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没头脑和不高兴》,当时,还在出版社担任编辑的任溶溶,经常要去少年宫给小朋友们讲故事。他本来讲的都是翻译过来的外国的儿童故事,没想到讲着讲着,自己脑子里也开始形成了一些儿童故事。当时正值五六十年代,新中国成立后,国内的原创作品太少,《人民日报》出了篇社论,希望文学界多写儿童文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坐在南京西路著名的“文艺俱乐部”——上海咖啡馆里,半小时就写出了被看作中国儿童文学代表作之一的《没头脑和不高兴》!

任溶溶说:“角色都从生活中来,自己就是那个‘没头脑’,常常糊里糊涂的。不高兴嘛,我的孩子有点倔脾气,叫他做什么,他就会说:‘不高兴!不高兴!’有一次,在少年宫和小朋友在一起的时候,这个故事竟然突然自己就跑出来了。小朋友们特别喜欢,后来出版社也听说了,他们就让我写下来,我在咖啡馆里半个钟头不到就写出来了。”

后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同志找到任溶溶,希望把这个故事改编拍成美术片,任溶溶本身就是电影迷,有人肯把这个故事改编成美术片多好啊!所以当时马上答应了。

1962年,动画片公映了,影响更大了,成为中国童话幽默夸张最成功的典范之一。

2022年任溶溶个人事迹篇5

任溶溶,本名任以奇,原名任根鎏,1923年5月出生于上海。广东鹤山人,祖籍浙江金华。

故事中的“没头脑”和“不高兴”是两个孩子,一个做事总是丢三落四、忘东忘西,一个永远是让他往东偏往西,还总是把“不高兴”当口头禅。任溶溶用奇特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让两个孩子带着自己的缺点一下成了大人,去做“大事”,并为他们安排了一些出奇、惊险的际遇。——到头来,长大后的他们还是“没头脑”和“不高兴”。

任溶溶曾说,“我自己就经常‘没头脑’,‘不高兴’是小孩子经常说的话。”儿童文学评论家孙建江认为,“任溶溶是一位始终葆有童年精神的作家,与儿童读者往往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的、天然的默契感。”

1962年,《没头脑和不高兴》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张松林导演改编拍摄成动画片,迄今已60周年。2012年,《没头脑和不高兴》被列入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30本之一。

任溶溶还创作了大量的儿童诗和散文。他从翻译诗开始学写儿童诗,不断地用诗歌记下自己生活中的素材。在散文创作方面,从最早的谈翻译创作的文章,到怀念旧友旧事、亲人亲情的文章,还有谈四海游历见闻,聊眼前世事片段,篇篇都鲜活如相簿。

任溶溶的散文被业界认为是“怀旧散文”“掌故随笔”,作为历史的亲历者,他的百余篇散文,如同一部口述史,记录了百年光阴,沉淀了岁月体悟。八十年笔耕,一辈子为儿童译写。作为中国儿童文学泰斗,任溶溶的翻译和创作成就深刻影响着中国儿童文学的进程。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儿童文学事业。

《新京报·书评周刊》曾在2015年,《没头脑和不高兴》动画片诞生53年、任溶溶老爷爷92岁生日之际,刊发过一篇他的人生故事。今天,我们旧文重发,以示对任老的纪念。

2022年任溶溶个人事迹篇6

“我是给孔夫子磕过头的,从小读私塾,识字很早。”任溶溶操着浓重的广东口音。1923年,他出生在上海,原名任根鎏,父亲在上海开店,5岁起,他被送到广州老家。

任溶溶说自己度过了一段非常“散漫”的童年生活。他读了大量的杂书,尤其喜欢“人物打来打去”的旧式武侠小说、滑稽搞笑的《济公传》,以及张天翼的《奇怪的地方》。意大利童话《木偶奇遇记》是任溶溶最喜欢的书,只是小时候的他怎么也不会想到几十年后,他得以亲手把这部经典童话翻译成中文,更想不到在后来的半个世纪里,经他之手进入中国的外国童话故事数不胜数。

小学毕业那年,抗战爆发,任溶溶回到了上海,在英国人开的中学里读书。直到解放前,上海有着无数个悲惨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路遇死尸简直是家常便饭。“冬天的时候,善堂就早早出来收尸了。在虹口等地,垃圾箱旁边扔掉的弃婴,真的是随处可见。”目睹世间疾苦,慢慢长大的任溶溶不再读童话了,他一心向往着革命。1940年,读初三时,任溶溶从家里溜走,到苏北参加新四军。路上为了防止被家人找到,他决定改名。出发的那天是10月17日,他就按照这个日期的读音,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任以奇”。

解放前,瞿秋白等人发起了推广拉丁化新文字的活动,也就是“汉语拼音运动”。不到20岁的任溶溶参与编辑《语文》丛刊,在汉语拼音、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上做了不少工作。

他真正开始翻译儿童文学,则“纯粹是偶然”:“我大学有个同学毕业后到儿童书局工作,知道我也翻译文学作品,就找我帮忙翻译,我到外文书店一看,哎哟这个外国书太漂亮了!我从此就成了外国儿童文学迷了!”

解放前,任溶溶为地下党开办的出版社翻译苏联文学,解放后,他成了翻译、创作两栖作家,进入少年儿童出版社主管外国文学编辑工作。 “任溶溶”这个笔名,其实是他女儿的名字。一次翻译童话,他顺手署上了女儿的名字,从此就用了下来。但是他忘了“女儿是要长大的”,后来麻烦不断:有人登门拜访,家人总得问:您找哪个任溶溶?老的还是小的?还有小读者写信来,经常叫他“任溶溶姐姐”、“任溶溶阿姨”……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