尕布龙,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2016年1月31日,中央宣传部在中央电视台向全社会公开发布“时代楷模”尕布龙的先进事迹。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2022牧民省长尕布龙的先进事迹材料,欢迎阅读!
2022牧民省长尕布龙的先进事迹材料1
尕布龙是丈夫、是父亲、是爷爷,但他更是党员、是公仆,他永远把深藏的温情装在心中,把关心百姓疾苦视为己任。
妻子华毛常年在牧区放牧,受伤生病后瘫痪在床二十几年,尕布龙因为工作的原因不能常回家陪伴照顾妻子,让妻子在炕上躺了半辈子。2002年妻子华毛去世后,这个一向坚强的蒙古族汉子一夜白了头,后来每当坐在妻子生前的炕头上,他都是默默无语,一坐就是两三个小时……
尕布龙对家人要求非常严格。已经是副省级领导的他,没有将亲人迁到省城,兄弟姐妹、孙子孙女一辈子都生活在牧区。
这是尕布龙买给妻子华毛的一个礼物:一根拐杖,也是尕布龙一生中送给妻子唯一的礼物。
儿子尼玛才仁结婚时,尕布龙送给他的“新婚礼物”竟是约法三章:不请客,不收礼,不放鞭炮。
没有夸夸其谈,从不居高临下,却用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在百姓心中树起了巍峨丰碑。
2011年,尕布龙永远地走了,可在青海高原的各族干部群众的心里,一刻也未曾放下这位百姓的好公仆、好长者。
2022牧民省长尕布龙的先进事迹材料2
1989年,省委、省政府做出了“绿化西宁南北山、改善西宁生态环境”的重要决策,正式启动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西宁南北山绿化工程。
1992年,66岁的尕布龙从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位置上退下来后,就主动请缨挑起了南北山绿化指挥部专职常务副总指挥的重任。指挥部建立初期,许多人对南北山绿化持怀疑态度,因为两座海拔接近2800米的荒山,岩石裸露,根本就不适合种植树木。尕布龙却用自己的行动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一件蓝布衫、一双黄胶鞋、满身泥土、肩扛铁锨的尕布龙带领着大家,在北山上选择了土质条件最差、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大寺沟。
在绿化初期,尕布龙既是总指挥、又是“民工”。每天天没亮,尕布龙就会早早地来到山上,挖树坑、抬树苗……等民工们到齐时,他已经抡着铁锹干了快两个小时。北山上的土硬得像铁,铁锨不管事,挖坑要用钢钎打,一上午下来,已是疲惫不堪。中午就和民工一起吃几口自带的干粮、喝几口黑刺叶泡的茶接着再干,一直干到天黑。
4年苦战艰辛异常。谁也想不到,尕布龙带领着农民工,竟然在林业专家认定最不宜植树的大寺沟种下了1000亩(67公顷)树木,成活率达到了80%。
大家都觉得作为一个省级干部,现在应该告老还乡、颐养天年了,何必再受这份罪呢!可尕布龙却说:“躺在家里睡大觉可不行,党把我从一个放羊娃培养成领导干部,党组织信任我,让我把两山绿化好,我就要一心为党的绿化事业服务,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青山。”在他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机关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群众团体参与到南北山绿化的事业中。现在的南北两山已初步形成了“泥不下山,水不出沟”的生态环境。
在担任南北山绿化副总指挥的16年里,他带领大伙儿植树造林3.75万亩(2466.7公顷),栽树近3000万株。由于在生态建设方面的突出贡献,尕布龙2001年获得首届中国“母亲河”奖,2005年被评为首届“感动青海”十大人物。
2022牧民省长尕布龙的先进事迹材料3
西宁大部分市民和郊区农民,已经用上了煤气和电灶。但在省政府大院内的省级干部住宅楼里,只有尕布龙一户人家还烧着煤球炉子。6月22日,当记者来到他家采访时,上下两层复式楼里摆放着11张床铺,客厅里并排着4张陈旧的课桌,桌两旁摆着40把椅子,要不是看见来省城求医的8位藏族牧民正围桌吃饭,我们还误认为是个会议室。这就是尕布龙30年来操持的“牧民店”。
1971年,尕布龙当选为中共青海省委,任省畜牧厅厅长。当年,省政府办公厅给他腾出一套省长住宅楼,但他决定不搬,仍住在畜牧厅家属院80平方米的4间平房里。这个家属院是50年代修建的,房子破旧潮湿,室内没有自来水,没有厕所,也没有暖气,他一住就是20____年。省委书记两次动员他搬进省长楼,尕布龙都是那句话:“我在牧区当县委、州委领导近20____年,找我的牧民很多,我会藏语和蒙语,可以给来省城求医、办事的藏、蒙族牧民当翻译。如果搬进省政府大院,大门口有岗哨,牧民找我就不方便了。”30年前,他把自己住的4间平房用土坯隔成了5间半,半间当自己的卧室,其余5间共搭了11张床。他用自己的工资购置被褥和羊毛毡,免费为来西宁治病、办事的牧民提供服务,成为闻名全省的“牧民店”。1988年,省政府办公楼和住宅区分开管理,住宅区不设岗哨,尕布龙才搬进了省长楼,同时把他的“牧民店”也搬了进去。
凡是来“住店”的牧民,少则两三天,多则一半年,感觉就像住在自己的家中一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天棚乡的藏族牧民旦增夫妇患肺病,想到西宁治疗,因家中困难,害怕付不起住宿费,不敢来西宁。他们打听到尕布龙家有个“牧民店”,就于去年2月住了进来。在8个月的治疗期间,尕布龙亲自给他们联系医院,找医生,钱不够时主动垫付。夫妻俩肺病痊愈返回草原时,流着眼泪对尕布龙说:“我们一辈子忘不了您的恩情。”尕布龙说:“我作为一个老共产党员,为你们干点事应该的。”
跟尕布龙干了10多年农村牧区工作的原建设厅厅长简顺生告诉记者:尕布龙家的“牧民店”里,几乎天天有人,多则30人,少则三五人。为了让来治病的牧民们及时熬中药,他家常年生煤炉子,每月尕布龙用自己的工资给“牧民店”买300斤面粉,每年要买6吨煤,每天要做5锅面条。尕布龙和他们一起吃大锅饭,从来不单独开灶。当我们问起30年来“牧民店”里共住过多少人次时,尕布龙说:“我自己也搞不清住过多少人,大部分人的名字我都叫不上,人民养育了我一辈子,现在有条件了就应该为他们尽点责任。”
2022牧民省长尕布龙的先进事迹材料4
青海西宁,青藏高原上的一座古城,古城被南北两架山合抱着。山高、坡陡、风大,植被少,气候常年呈干旱、半干旱状态。年降雨量只有360毫米,蒸发量却达到1763毫米。为了改变南北两山的生态环境.1989年.省上成立了西宁市。南北山绿化指挥部"。南北两山生态绿化工程由此拉开了序幕.尕布龙正是在这个时候走上了治理南北两山生态环境、改善西宁人生活质量的历史舞台。
1989年指挥部成立时.尕布龙担任顾问。1992年,66岁的尕布龙从省人大常务副主任的职位上退了下来,组织上让他担任两山绿化的专职常务副总指挥。从此,他把全部的心血都献给了这两架荒山。
曾经有好心人劝他,你工作了几十年,为公家操劳了大半辈子.现在退休了,该好好过几年舒坦日子了。尕布龙回答:党把我从一个放羊娃培养成领导干部,组织信任我,让我把两山绿化好。我要一心为党的绿化事业再出最后一点力,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青山。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从此,他全面负责两山的规划,具体实施水利设施的建设,带领民工修路、整地、育苗、栽树、浇水。南北两山的角角落落都留下了他的脚印。
两山绿化初期,经过反复策划.他决定成立一个绿化专业队。专业队由他全面负责,并和农工们一起劳动,一起吃中午饭。所不同的是每天都比别人上班早.劳动却比别人多。农工们说,你过去当的是省级大官,现在负责个绿化专业队.连个生产队长都不如。尕布龙回答:那都一样,当过省长的人不见得能当好生产队长,这方面我还要向你学习哩。
那年春天,一个很平常的日子.尕布龙早上7点就已在山上,等民工们上山时,老人已在那里干了快两个小时.挖树坑、扛树苗……他满身泥土.再加上那顶破草帽和那双旧帆布鞋。俨然是一个老农民。民工们见此情景。一个个跟着他紧张地劳动起来。中午,他和民工一起用工地上支起的大锅,熬老茯茶喝,吃自带的干粮。一直干到傍晚时分.天快黑的时候,他才站在山坡上用沙哑的声音喊:大家收工吧。喊声刚落,众人只见他那高大的身躯瘫倒在地上。他累倒了.有人为此流了泪,更多的人跑上去把他从山坡上抬了下来……
有一次,他去二十里铺拉云杉苗子.早上6时就出了门,本想中午赶回指挥部吃午饭,可因修路堵车。早过了吃午饭的时候,苗木还没装好。饥饿难耐的他.跑到一个老乡家里想要点洋芋充充饥。可能是他满身泥土的样子令人生疑.竟被老乡没好气地给赶了出来。事后.那个老乡得知来他家讨饭的是原副省长尕布龙时,后悔得捶胸顿足。
高原的春天,寒气仍然逼人.那是二月的一天,山里狂风大作。他本来就有点感冒,干了一天的活,累了,支持不住.就靠在苗圃的地埂上睡着了。收工时.人们才发现他不见了,便到处寻找。等找到时,他快被那大风裹卷而来的黄土给埋掉,身上、脸上、耳朵、鼻孔全是土。第二天,他感冒加重,脸色发青,肺气肿老病又复发了。司机小赵和为他做饭的活巴看他病得不轻,就劝他去住院治疗。他却在医务室打了吊针后,又来到山里带领他的专业队干活。
如今,尕布龙十多年的辛劳已结成硕果:西宁南北两山昔日的荒山秃岭已绿树成荫,造林面积近4万亩.植树达3000多万株,成活率为80%.建成山地苗圃500多亩,旅游景点12处。20____年.尕布龙被授予全国母亲河(波司登)奖,并获得奖金2万元,他将这笔钱悉数捐出。奖给了绿化南北两山的先进个人和单位。
20____年,尕布龙从南北山绿化指挥部副总指挥的岗位上正式退了下来.但他却不忍心放下那些亲手栽植的林木,每天仍然自带干粮,不要任何报酬.去看护山上的苗圃,仍然去和民工们一起劳动……。
2022牧民省长尕布龙的先进事迹材料5
尕布龙说,权力来自百姓.只能服务于百姓,而不能以此谋取私利。多年来给他当过司机的杨杰说:尕省长对自己的亲属,对秘书、司机等身边工作人员的要求太严格了。秘书司机们从没有人借他的名义谋过私利;亲属当中没有一个人因他而沾过光,他也从来不让他们沾光。
他有一个侄儿。通过自己努力考上了中专,工作后又通过自学考上了大专。由于工作出色,单位领导们研究,决定要提拔他当副处级干部。当他们为此请示时任副省长的尕布龙时.得到的回答却是:就因为他是尕布龙的亲侄子吗?不要提拔,还是让他搞业务.提拔的岗位留给别人。于是侄儿单位的领导就此作罢。
那时,他已担任省级领导了.许多人劝他将家属转为城镇户口.他没表态:后来.当他升任为副省长后.有人提醒他将家里人迁到省城.给仍在老家放羊的女儿安排个工作.他还是没表态。直到现在.老伴已经去世了.女儿仍在老家放牧。
尕蒙生.是尕布龙在上世纪60年代初担任河南县县委书记时领养的一个孤儿,并在他的呵护下上小学、读中学。____时让尕蒙生上山下乡.后来在互助县一个偏远藏族乡参加工作。在尕布龙担任常务副省长期间.身边工作人员专门提出,不用他操心,帮助将尕蒙生调到省城工作。但他始终没答应。
1985年前.每年春节期间.如无特殊情况.他总要回到金银滩草原的老家去过-个特殊的年.将直系亲属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和已参加工作的晚辈召集在一起,自带干粮.为村上的乡亲们放牧一天,让忙碌了一年的乡亲们过个好年.还自备年货到贫困人家去拜年。每年每次当赶着羊群走向昔日曾放过牧的山坡时.他总会觉得心灵又得到了一次净化。
但是,1985年之后.他却再也不能到牧区老家去放羊了。因为那年.青南高原遭受了特大雪灾.他作为全省救灾指挥部总指挥.在唐古拉山指挥部前线海拔5300米的高地上整整忙碌了一个星期.等他从山上撤下来时.脸色已变成紫色.呼吸极度困难.感冒引起的肺气肿险些要了他的命,他由此而落下了肺气肿的后遗症。此后只要到高海拔地区.他的肺气肿就会发作,就会使他面临生命危险。这些年他感到身体一年不如一年.但他却很少去住院治疗.万不得已的时候.他就去医院开点药,到机关医务室打吊针.打针时宁可自己坐在凳子上,却总会把病床让给别人。
不知百姓疾苦的人不配做人民公仆。他曾反复对身边的工作人员强调。多少年来,不论处在什么位置.不论走到什么地方,在他心中。放在第一位的始终是普通百姓,关心群众疾苦是他生活中最主要的内容。凡是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为了那些来自农牧区的贫困群众.他的住宅几乎变成了患者的"住院部"和"招箱所"。他的家里没有沙发.没有象样的家具,只是在各屋里摆了十几张简易板床.每天都要接待少则七八位,多则几十个来自边远地区的农牧民群众。他们大多是因为贫困而住不起医院或无钱看病的患者.而其中好多人都与他素不相识。但是几十年来,他始终就像自己的亲人一样侍候他们,为他们管吃管住,甚至负担医药费。据曾给他当过他多年司机的杨杰、崔生满等介绍,30多年来,仅他们从尕省长家护送到医院就诊的贫困农牧民患者就有7000多人,其中相当一些人在病重期间,尕省长曾亲自在他们病床前守护过。
有一次,海南州一个藏族牧民的孩子患了急性脑膜炎,情急之下,这个牧民先把孩子干脆送到了尕布龙家里。因为在他心目中,尕布龙救不了孩子.孩子也就没救了。那天晚上,当孩子在9点被送到尕布龙家时,10分钟后就被送到医院。在进行抢救的10个小时里,孩子一直昏迷不醒,尕布龙像守护亲孙子一直在抢救室外焦急地等待着,直到孩子转危为安时,他才悄然离去。事后,那个牧民感动得流着眼泪说:省长,是你救了我的孩子的命啊!而尕布龙却淡淡地说:是医生救了你孩子的命。
他的工资虽比别人高出许多.但为了帮助更多的贫困农牧民.他对自己生活上的苛刻让人会感到他可怜、他寒碜:平时不敢多吃点肉,不敢多穿一件新衣服,但为了救助那些处于危机中的贫困农牧民群众,他却出手大方。为了他们.他那怕割下自己身上的肉都会舍得。他的工资由此而总不够花.生活极端简朴.直到现在,他仍然抽的是四、五块钱的劣质纸烟,蓝布中山外套已洗得发白.衬衣上打着补丁。
那年,他任省人大副主任。一次到民和县满坪乡扶贫点去检查工作。看见路边一个破旧的庄廓就走了进去.眼前的一切让他心痛:屋里一贫如洗,土炕上只有几片破旧毡。当他手握陈老汉那只枯干柴般的瘦手时,心里顿觉一阵酸楚。当晚,回到省城的他失眠了。第二天.任别人怎么劝说.他将家里新一点的6床被子全部捆好.放在轿车上,让司机给陈老汉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