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批高校毕业生秉持心中的信念,扛起肩头的责任,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用所学回报社会,以真情服务群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优秀事迹7篇,以供大家参考!
“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优秀事迹1
5月10日晚,由中宣部、人社部举办的2021“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先进事迹发布会在央视播出。全国共评选了20名“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汉中市南郑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验中心主任、高级农艺师张可作为陕西唯一代表入选。
张可今年35岁,是云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2015年3月,他放弃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作为汉中市引进的高层次紧缺人才进入南郑区农业农村局,从事茶叶技术推广工作。两个月后,他主动请缨参与扶贫工作,先后担任福成镇佛头山村第一书记、法镇沙坝村第一书记。目前在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综合检验检测中心挂职,担任副主任。
7年来,张可冲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一线。在沙坝村,他提出“引进新型主体带动产业扶贫”的观点,成功引进5家企业,投资近1000万元,建成猕猴桃、大闸蟹、青虾种养殖基地和茶叶扶贫示范园,全村茶园种植面积达1700亩,实现户均2亩茶、人均10棵果树。2018年,沙坝村实现整村脱贫退出。如今,张可带领村民在乡村振兴的路上继续阔步向前。
7年来,张可先后获得汉中市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汉中市第六届道德模范提名奖、陕西省脱贫攻坚奖贡献奖、全国农业农村系统先进个人等荣誉。他还曾作为汉中市唯一的产业扶贫经验代表进入全省产业扶贫先进事迹报告团,在省市县各级巡回宣讲30余次。
“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优秀事迹2
2009年,刚毕业的康巴姑娘沈富琼坐了整整两天车抵达她的工作地点──麻邛乡卫生院。
麻邛乡海拔超过4000米。彼时,乡上没有水、电,做饭要用钢炉,取水要到河沟,晚上要点蜡烛,没有信号和网络。卫生院由又矮又旧的木瓦房组成,只有两个医生。“一个人睡觉还是有点怕,点了蜡烛,但又怕把房子燃起来,只能慢慢入睡。”人生地不熟,思家心切,艰苦的环境让这个年轻姑娘犯了难。
苦闷时刻,乡上出现了个贴心“姐姐”。沈富琼回忆,姐姐是半脱产的当地工作人员,热情好客,常常照顾20岁出头的她。有文凭、有能力,却甘愿留在当地,做一份工资低、服务老百姓的工作。“但她很有激情啊!总说工作很有成就感,常常晚上回来就跟我摆,那种开心真正感染了我。”
让沈富琼逐渐挂心的,还有淳朴乡亲们对医疗的渴盼。麻邛乡患多医少,尤其是牧民,山高路远,难以得到及时的医疗救治。在一次次出诊中,患者脸上的渴望、信任以及浮现的笑容,让沈富琼真正坚定了扎根麻邛、服务群众的信念。
路远,就学骑摩托、学开车;语言不通,就向双语干部请教练习当地藏语;医技不熟,就向老医生学习提高医疗技术和能力;山高,就背上厚重的大包一步步迈上去,不管风吹雨淋。
到后来,一个从大学时代就背起的书包也“背烂了”,沈富琼已经能用一口“牧区话”和群众沟通交流,而且能够独立骑摩托、开车完成健康义诊、出诊等工作。
“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优秀事迹3
眼眸发亮、笑意明朗,常常是人们对沈富琼的第一印象,刚到麻邛乡时,大家都以为她是“汉族姑娘”,皮肤白皙,说着四川话。后来,在一次次出诊中,这个爱美的女孩也“不管不顾”了,只在风吹日晒中,变成人们口中的“黑门巴”。
麻邛乡地域广,群众居住分散,受游牧生活和交通条件等因素影响,群众看病就医条件较为落后。成为卫生院院长后,沈富琼带头组织医护人员每月分区域、分重点,骑行、徒步深入偏远村组,将门诊和常用药品带到群众家中、带到游牧地区。
“有的时候遇到暴雨,那个风吹到脸上真不是滋味,是冷的,也是痛的。一天忙完,衣服裤子都湿透了。”沈富琼说道,“但是,下村一趟,总想着,再多看一个患者,就多看一个,就这样,不注意天就黑透了。”
2019年,在全县开展“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大排查之际,沈富琼带头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牧区全覆盖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开展健康扶贫重点对象排查行动,累计骑行约500公里,徒步约50公里,服务面积达300余平方公里,排查出重点对象905人。
此外,在将全乡125户706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健康服务对象后,沈富琼还带领卫生院人员每季度开展2次随访工作。一次次排查和随访,也让她经历了从“白衣天使”到“黑门巴”的脱变。
“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优秀事迹4
和倩如用心用情驻村帮扶,共釆集贫困户信息1719余户,动员外出务工、入户讲解扶贫政策1000余次,办理群众来访、撰写证明、申请材料820余件。积极走访特困户、残疾户、辍学户、孤寡老人户等群体达400余次。
以莽莽群山为背景,穿上傈僳族服装的和倩如成为浪坝寨村的第一位女主播。她与网友聊当地的民俗文化、人文风光,直播怒江各族群众背着山货过溜索情景……粉丝观看量累计超过几十万人。浪坝寨成了“网红”村,玉米、高山稻米、火腿、草果、核桃等藏在深山的绿色无公害农特产品,通过网络直播走上了城市市民的餐桌。
2019年4月,和倩如离开浪坝寨,但她的直播之路并没有因此中断。她在工作之余,成为怒江州文明实践中心的志愿者,经常给全州的农村妇女、创业青年等讲授网络营销的课程。2020年4月,她被派驻到锦绣社区开展驻点帮扶工作,她的直播内容也随之增加,通过指导社区开通微信视频号开展“社区大讲堂”直播课,家风文明、劳务政策都被囊括进来,社区搬迁群众渐渐习惯了从直播中获取知识。利用网络,和倩如连接起一个个小家。
通过互联网思维,和倩如先后带动浪坝寨村樱桃农户户均增收1000元,刺激带动乡村旅游消费达50万余元;带领村民发展社交电商帮助销售农产品,自发组织电商培训2000余人次。她广泛招募“村民网红”作为网络主播,通过直播怒江民族民俗文化活动“上刀山下火海文化节”“怒江澡堂会”“像傑族阔时节”“浪坝寨村樱桃釆摘体验”等,在线观看粉丝人数超过200余万,对促进怒江文化走出大山做出积极贡献。
不仅如此,她牵头参与社区的组建工作、积极为安置点儿童爱心募集资金投入社区“暖心公益课堂”的建设、爱心募集物资2500余件、建立社区“志愿者智库”开展法律援助及心理咨询服务、通过小鹅通平台搭建线上感恩课堂、牵头引进怒江州泸水市健康扶贫“1310”项目为全市提供中西医结合治疗保障服务。
“我深深地热爱我的家乡!怒江之美,美得醉心;怒江之险,险得惊心;怒江之贫,贫得痛心;怒江之难,难得揪心;怒江之变,变得欢心。”“我将持续把脱贫攻坚铸就的勇敢奋斗精神、钉钉子精神、同舟共济的互助帮扶精神,践行到基层工作中,继续把青春书写在乡村振兴的大地上!”和倩如说到。
六年来年来,和倩如一头扎进驻村帮扶工作,通过解决一桩桩“鸡毛蒜皮"的小事,架起通往乡亲们心坎上的“连心桥”;她用心用情、以智慧和情怀带头发展起一处处扶贫产业,鼓起乡亲们缠在腰上的“钱包”,她也成为了绽放在怒江这片高原中的铿锵玫瑰。
“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优秀事迹5
在不少人的刻板印象中,80后和90后年轻人工作起来经常嫌脏怕累、挑肥拣瘦。但是谁能想到,研究生毕业的姑娘家,会选择去鸡窝牛棚里工作。
2010年,赵剑从山西农业大学硕士毕业,就做出了这样选择。她来到太原市尖草坪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从事基层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做这份工作,需要经常到养殖户家里给畜禽采血。每到春、秋季,赵剑在养殖场一待就是半个月,刺鼻的气味让她好几天身上都是牲口的粪便味。朋友聚会她不敢去,回到家,还会遭到孩子嫌弃。
2018年非洲猪瘟疫情,让赵剑印象深刻。尽管动物防疫部门有应急预案,但现实情况异常严峻。那次疫情处置就像一场战斗,赵剑以专家组成员身份,第一时间到达疫点,对病死猪进行剖解、组织采样,对疫点、疫区进行环境采样……疫情处置共持续45天,到解封那一天,她才松了一口气。
面对恶劣的工作环境和感染人畜共患病等风险,赵剑十年如一日,从不退缩。在这10年中,不断有人问她是否后悔,她总说:“不后悔,我学了7年的专业,如果轻易放弃了那才后悔。”
和赵剑一样选择在专业一线坚守的,还有苏州长风航空电子有限公司工艺员陈玮。作为90后的他,一毕业就到企业生产一线工作,如今已经成为一名从事数控编程与工艺编制的高级技师、工程师。
航空整流罩类零件是飞机发动机进气口温度传感器上的重要结构件,但此类零件为异形薄壁件,装夹定位困难,造成生产效率低下且零件合格率较低。陈玮根据夹具设计知识不断试验调整,改善加工方式,将加工工序由6道缩减至1道,零件一次加工合格率由43%提高到100%。零件精度及加工稳定性显著提高,温度传感器的精度得到了保证,航空发动机的性能也得到了加强。
身为复合型人才,陈玮带领团队攻坚克难,获得专利8项,完成技术攻关30多项,并带动多人成为技术能手。从工艺设计、数控编程到数控机床加工操作,陈玮将理论和实际操作有机结合,成为机械加工工艺及数控铣加工操作方面的佼佼者,在为企业创造巨大效益的同时,也为国防军工产品的生产技术突破作出了重大贡献。
“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优秀事迹6
从小在城市长大,名牌大学毕业后去海外留学,当年的秦倩或许怎么也不会想到,如今她会成为村里大娘们口中的“闺女”,会认上一个13岁的干女儿,会被一个脑瘫患儿喊“妈妈”。
2016年,秦倩从共青团河南省委来到周口市西华县迟营乡孙庄村党支部任第一书记。几年间,她引导农民发展百农园合作社,建立电商服务站,带动100户352人脱贫致富。在她的带领下,孙庄村从无集体收入、无村庄规划、无基础设施的“三无”省级贫困村,变成了河南省脱贫攻坚示范村。
她真正把村子当成了自己家,把村民当成了家人。秦倩多方联系,把脑瘫儿童小俊豪送到河南省儿童医院接受免费治疗,使他的病情得以缓解。每次去看俊豪,秦倩都给他洗脸洗手喂饭。有一天,平时不会说话、智商只有一岁的小俊豪,突然喊了一声“妈妈”,秦倩又惊又喜,眼泪哗地流了下来。对于一个未婚女孩,这一声“妈妈”是何等的信任和珍贵。正是这种付出和真心,换来了父老乡亲对她的真情,大娘们都亲切地叫她“闺女”。
80后的秦倩是乡亲们眼里的“闺女书记”,90后的杨晓帅则成了留守孩子们眼里的“姐姐老师”。
2013年大学毕业后,杨晓帅以优异成绩考上了河北省张家口市怀安县的特岗教师,并自愿到当时全县条件较差的太平庄中心学校任教。
“刚来的时候,学校条件特别艰苦,水需要到很远的地方抬,等着泥沙沉底了才能用,买菜得步行半个多小时到最近的供销社。”艰苦的条件并没有冲淡杨晓帅的工作热情。为了不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她一人担负起两个年级五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当地的青壮年大部分在外地打工,小孩大多留给家里的老人照顾。对这些留守儿童来说,杨晓帅不仅是老师,也是家长。
授课、聊天、辅导作业、帮他们给在外打工的爸妈打电话……每天近距离的陪伴,让孩子们和她格外亲近,大家都喜欢这个姐姐一样的老师。有一次,杨晓帅不慎摔伤,在宿舍养伤的日子里,孩子们每天都来陪她。到了周末,好几个学生的奶奶把饭菜送到她的宿舍。
8年多来,杨晓帅扎根乡村教育,和孩子们朝夕相处,共同成长。这个90后女孩,已将自己青春岁月的美好,播种在孩子们的心田。
“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优秀事迹7
“获此殊荣,非常激动,也深受鼓舞,作为一名医务人员,冲锋在前、为百姓健康保驾护航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5月10日,雍朝斌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近日,中宣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评选出20名“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雍朝斌就是其中之一。
34岁的雍朝斌是毕节市织金县中医医院办公室主任,之前担任医院内分泌科护士长。
2011年7月,雍朝斌从贵阳医学院护理学专业毕业;2013年9月,进入织金县中医医院工作,并先后在该院急诊科、内科、针灸科、手术室轮岗锻炼学习;2017年4月加入织金县脱贫攻坚队伍,任中寨镇石丫口村驻村第一书记;2020年2月,雍朝斌作为贵州省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队员,赶赴武汉工作44天。
提及援鄂的所见所闻,雍朝斌至今记忆犹新。“2020年2月4日,贵州省委、省政府号召组建第二批援鄂医疗队时,我第一时间就向院领导申请并写下请战书,希望能尽一份绵薄之力。”征得医院领导同意后,雍朝斌拿上行李,匆忙赶赴武汉。直到上了飞机才给家人发了一个信息说自己去武汉了。
当天晚上到达武汉后,经过两天的培训,雍朝斌开始进入江汉方舱医院参与救治患者。
雍朝斌说,当时,方舱医院正值启动之初,条件比较差,医疗救治工作难度较大,病患较多,医院各项管理都面临巨大的压力,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挑战。
根据工作安排,雍朝斌兼任毕节市支援武汉江汉方舱医院医疗工作队队长、毕节市支援湖北武汉工作队临时党支部书记。
“为了减少感染风险,最危险的工作,我先上。”雍朝斌的语言朴实无华,却掷地有声。
尽管雍朝斌在来之前已经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但“战斗”第一夜的忙碌还是超乎她的想象。还没来得及适应和熟悉,各种问题就迎面而来。
“组长,病人吐了,要更换床单。”“病人需要口罩,需要吸氧……”雍朝斌和战友没有丝毫喘息的时间,不停在病床间奔走,直到将问题一一解决。等到交接班时,大家才发现,腰已经痛得站不起来。
“我们每个班将近9个小时,其中有6个小时在舱里工作,虽然天冷,但往往工作不到1小时,全身就会被汗水浸湿。”雍朝斌说,长时间佩戴口罩就像戴上“紧箍咒”,常常出现憋气和头晕现象,为了缓解不适,她只能用笔戳戳穴位,让自己舒服一点。
“一定要打起精神来,要以最好的状态服务患者……”每当这个时候,雍朝斌就给自己打气。
在方舱医院工作期间,雍朝斌每天要为30位患者发放口服药、测量体温、指脉氧监测、抽血、咽拭子采集、照顾饮食、心理疏导,每小时开展一次护理查房,由于工作强度较大,短短的44天时间里,她就瘦了10斤。但在她看来,所有的艰难困苦,都在患者的一声声感谢中烟消云散。
2020年2月16日,她所护理的第一个患者康复出院,临走时患者给她深深地鞠了一躬,这一鞠躬让她内心动容,也让她更加坚韧。
“援鄂,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经历,也是我职业生涯中一段闪闪发光的日子,这让我对护士的工作又多了一分热爱。”雍朝斌说,因为这一段记忆,她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自己身上神圣的使命。
援鄂期间,雍朝斌共参与收治疫情患者522人,治愈出院279人,转院126人。
2020年5月,雍朝斌被贵州省委、省政府给予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援鄂医疗队员记功奖励;7月,被贵州省委评为“全省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9月,被全国妇联、国家卫健委表彰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三八红旗手”。
对于这些成绩和荣誉,雍朝斌说,“荣誉属于过去,未来还很漫长,目前我们国家还在疫情防控阶段,如果国家需要我,我依然会毫不犹豫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