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文学 > 事迹材料

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事迹材料7篇

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事迹材料7篇



看完“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事迹,令人感触多多,一批批年轻人在校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毕业后积累经验、提升技能,成为各行业和领域的行家里手,在平凡的岗位上写就不平凡的华章。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事迹材料最新7篇,以供大家参考!

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事迹材料1

中央宣传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日联合发布20名2021年“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先进事迹。其中,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县麻邛乡卫生院院长沈富琼是四川唯一入选者。

沈富琼2009年从泸州医学院护理专业毕业后,怀揣“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梦想,响应国家“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通过“三支一扶”计划,来到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白玉县麻邛乡卫生院支医。面对麻邛乡山高路远、不通电又缺水、患者多医生少等困难,沈富琼13年如一日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她为全乡慢性病病人建立健康情况表,仅近5年就有百余名病患在她坚持不懈地治疗下痊愈。在她的带领下,麻邛乡卫生院连年获得乡村医疗卫生先进单位。

沈富琼的真诚付出赢得当地群众的认可,大家亲切地称呼她为“沈门巴”(“门巴”藏语意为医生)。她先后荣获“白玉县优秀医务工作者”和“甘孜州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并获得第四批四川省民族地区基层卫生优秀人才奖励基金。

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事迹材料2

5月10日晚,由中宣部、人社部举办的2021“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先进事迹发布会在央视播出。全国共评选了20名“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在建始县望坪初级中学支教的袁辉,作为湖北唯一代表入选。

袁辉是江苏徐州人,2012年从南京大学毕业后,奔赴恩施州巴东县、建始县支教至今。5月5日,湖北日报刊发了《“土辉哥哥”十年扎根恩施支教》一文,深度报道了袁辉支教的感人事迹。

十年来,袁辉拒绝了多个山外机构邀请,一心扎根山区,辗转多所学校,用坚守照亮了孩子的成长之路。他每次穿行8公里山路,坚持给患有成骨不全症(俗称“玻璃娃娃”)的学生田艳青免费家教,六年风雨无阻。他把每个孩子当做一块璞玉,把快乐自信“种”进孩子们的心田,将温暖和感情倾注到每个孩子身上,孩子们亲切称呼他为“土辉哥哥”。

十年来,他始终不忘初心、无私奉献,把小我融入大我,充分展现了一位当代青年的担当与奉献,曾荣登“中国好人榜”,被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湖北省先进工作者、荆楚楷模等称号。

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事迹材料3

2012年,江苏徐州小伙袁辉从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和一般毕业生不一样,他早就想好了:毕业后就去支教。

袁辉说,这一方面是受家庭影响,儿时父母在村里热心公共事务对他影响颇深。另一方面,高中时期他已萌生出自己的教育理念,想将之付诸实践。

将生活必备品和几本书装进一个长行李袋,22岁的袁辉辗转四川、贵州两地寻求支教机会。考虑到山区偏远生活可能不便,袁辉甚至在随身行李里装了一个睡袋。

不过,四川、贵州当地的学校都没有合适的岗位。这时,他回想起以前看新闻节目时,在恩施巴东县清太坪镇姜家湾教学点,有一位失去双腿后,拄着双拐也要坚持给孩子上课的支教老师谭定才。他又从贵州到重庆,再从重庆连夜坐火车到达巴东县来碰碰运气。

袁辉至今记得9月8日,见到谭定才前他还在镇上买了一袋大米作为礼物。见到谭定才后,谭定才虽觉惊讶,但表示愿意帮其联系教育部门帮其申请。当晚,袁辉的睡袋就派上了用场。“当晚我在教室里用8张桌子拼在一起,再把睡袋放桌子上。”袁辉回忆,“8号那天下暴雨,晚上还有点冷。”

在往后关于袁辉的多篇报道中都提及,在当年的巴东县,吃水都成困难。洗衣服、洗澡更是只能等到下大雨时,用铁桶在屋檐下接水。“我以为袁辉在这里只能搞一个学期,最多两个学期。但最后袁辉在巴东县清太坪镇工作了8年,相当于我的‘第二幅拐杖’。”10年后,谭定才在接受采访时说。

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事迹材料4

中国好人、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马云乡村教师奖......多年以来,袁辉受到各种表彰,这些奖金他大多用在孩子身上。

但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为了给山里的孩子争取更多资源。袁辉联系南京大学红十字会,给孩子们寄来棉衣。他还联系深圳市红树林外国语小学的教职工,为山区的孩子提供纯牛奶。袁辉的故事被更多人看到后,南京大学、湖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的学生都曾组织到姜家湾教学点和白沙坪小学支教。

4月8日,袁辉的朋友圈中还晒出了一叠北京来信,这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大学生们给望坪初中的同学们寄的信。在信中,人民大学的学生邀请孩子“讲讲脑洞,我很好奇并乐意倾听”,也分享自己的生活感受:“我感觉上大学之后更忙了,无论是学业还是生活”。

袁辉至今住在学校的宿舍中,当极目新闻记者问及,是否曾经有一刻觉得实现理想之路艰难,转而选择另一种人生时。袁辉说:“我没有觉得太难,我觉得它是我的需要。就像呼吸一样,呼吸对人而言不是坚持而是需要。”

5月10日,袁辉再次成为湖北省唯一代表入选“全国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极目新闻记者询问其对现在的高校毕业生有什么想分享的经验时。袁辉说,一方面大学生们应该尽早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理想所在。另一方面,一个人也需要找准自己在社会的定位,“广阔的乡村、偏远地区或许更需要人才。更有挑战的生活和工作是可以提升生命质量的”。

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事迹材料5

2017年,沈富琼兼任麻邛乡安章村第一书记。“不光是健康问题,还可以更深入地贴近老百姓,帮助他们解决民生问题。”从一名医务工作者跨界当第一书记,沈富琼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和村两委干部一起,沈富琼挨家挨户走访,摸清村情。她让网格化管理在村里落地,安章村设立了村民小组,由村民自己选出小组长,村民自治积极性高涨;乡亲们普遍靠挖虫草、养牛糊口,靠天吃饭,她帮困难群众提技能、稳就业,帮农产品找销路,想方设法让大家不愁吃穿、生活得更好。

村民所多身患疾病,常年吃药,家里房子已有好几道裂缝,一直没钱修缮。沈富琼了解情况后,为他申请资金,重盖了新房。村民措洛建卡靠打小工供两个小孩儿上学,在沈富琼的协调下,措洛建卡一家人申请了低保。

“治病和治村其实有共通的地方,都是为了让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沈富琼说,自己以前巡诊的时候,给病人看完病就走了,现在不一样了,她会细心观察病患家里的环境,看他们缺什么,生活上有哪些困难。

安章村一共有800余名村民,从2017年当第一书记,沈富琼走遍了村子的每个角落。除了帮助村民解决生活上困难,她还带领村民一起改变了村子里的环境。以前村里垃圾随处可见,牲畜粪便到处都是,现在大家观念变了,学会了爱护环境。

2020年,沈富琼完成了人生的又一件大事,和相恋7年的男友结婚。婚礼定在2020年1月,但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二人不得不推迟婚礼。

推迟婚礼后,沈富琼从丹巴县返回白玉县奔赴抗疫一线,逐村逐户逐人进行登记造册、测量体温。新冠疫苗接种预防期间,她走村串户,开展宣讲,耐心讲解新冠疫苗接种流程和技术规范,累计组织辖区群众、务工人员和常住人口接种疫苗2000余剂次。

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事迹材料6

中央宣传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20名2021年“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先进事迹。来自陕西省的张可成功入选。

“从2016年到2021年,在南郑区法镇沙坝村任第一书记的五年是我最难忘的一段时光。”5月10日,汉中市南郑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验中心主任张可告诉记者。

沙坝村在大巴山里,曾经是贫困村。张可刚任第一书记时,村民主要靠种散茶、外出务工获得收入,村集体经济则是一片空白。为了尽快熟悉村情、掌握民意,张可白天入户调查,晚上整理资料。几个月下来,村里各家各户的情况他都烂熟于心。

没像样的产业如何致富?调查研究后,张可跟村“两委”班子交流,提出引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产业发展的想法。接着,他就发动一切资源联系企业寻求合作。沙坝村的自然优势、区里的扶持政策、驻村队伍的技术人才优势,他都如数家珍。虽然碰过钉子,但每次对接,他都保持了极大的耐心。张可是云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硕士,曾作为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在南郑区农业农村局从事茶叶技术推广工作。他的努力打动了汉中农茗园茶业有限公司。

联系好了企业,村里却炸开了锅。不少村民不愿流转土地,怕自己的投入“有去无回”。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张可找到村里的老党员和有威望的长者,讲政策、算细账,做村民的思想工作。村上召开土地集中流转会议,大家足足讨论了4个小时。张可一一解答大家提出的问题,终于做通了群众的工作。1个月内,涉及30多户的100多亩土地全部流转到位。

此后,沙坝村陆续引入4家企业,总投资近1000万元。村上建成了黑毛茶产业园、茶叶扦插产业园、猕猴桃产业示范园及稻渔综合种养基地。全村茶园面积达到1700亩,实现户均2亩茶、人均10棵果树,解决了近800户茶农夏秋茶资源无法利用的问题。2018年,沙坝村实现整村脱贫。2021年底,沙坝村人均收入达11280元。

5年里,张可扎根沙坝村,了解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村里的老人王义珍,患有高血压和风湿性关节炎,女儿女婿常年在外务工,平时没人照管。张可叮嘱老人,有急事可以随时找他。一天夜里11时许,王义珍老人关节炎犯了,疼痛难忍。张可急忙开车把老人送去医院,等老人看完病又送回家。

2021年10月,张可结束了驻村工作,到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综合检验检测中心挂职任副主任。“借助汉中和南通对口帮扶的契机,我要把南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经验带回来,同时把汉中的茶叶等特色农副产品在南通和周边地区更好地销出去。”他说。

张可的茶叶经引起了中央有关部门的关注。5月10日,张可一系列荣誉中又加上了一个——全国“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陕西省仅张可一人入选。

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事迹材料7

分发文件、写汇报材料、整理会议纪要……5月10日早上8点,雍朝斌到办公室便忙碌起来。尽管调到新岗位不足一个月,但工作已是得心应手。

雍朝斌是织金县中医医院办公室主任,之前担任医院内分泌科护士长。在不少人的印象中,她是一个“很拼”的人。工作起来不嫌脏怕累、不挑肥拣瘦,哪里有需要,她就去哪里。

“护理工作不仅仅需要护理技能和医学知识,更需要的是耐心、虚心、爱心。所以我时刻提醒自己,竭尽所能提高患者满意度,提升护理工作效率和质量,这是我的从医初心。”雍朝斌说。

她毕业于贵阳医学院护理学专业,2013年进入织金县中医医院工作。本来有机会留在贵阳,但她却选择回乡,扎根基层,奉献青春。“家乡需要我,这里的患者更需要我。”

2017年,脱贫攻坚鏖战正酣。当听到单位要派党员到中寨镇石丫口村驻村消息后,雍朝斌自告奋勇申请驻村。

20多岁的女娃娃,对工作不熟悉,她迎难而上,找资源、跑项目,一门心思扑在石丫口村的增收脱贫上。

雍朝斌花了一个多星期入户摸排走访,积极和村支两委加强沟通,学习借鉴“塘约经验”,在村里推行“龙头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整合资金150万元,采取由农户提供土地、村级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经营管理的方式,为该村集体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积极引导全部贫困户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宣传相关政策,实现健康扶贫相关政策全覆盖。

在她的带领下,石丫口村的产业、民生问题得到了发展和改善。凭借在驻村工作中的优异表现,2020年,雍朝斌获得了“全省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她还是援鄂抗疫的最美逆行者。2020年2月4日,作为贵州省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队员,雍朝斌接到通知即简单收拾行李便直接奔赴机场。援鄂期间,她昼夜奋战,共参与收治患者522人,治愈出院279人,转院126人,同时还兼任毕节市援鄂武汉工作队队长、临时党支部书记。

“我只是做了一名党员和医务人员应该做的事,不值一提。只有不断学习、再接再厉,才能发挥自己所长帮助更多的人。”回忆往昔,雍朝斌说,心里有欢笑、有感动,但更多的是会继续加倍地奉献与付出。

基层天地广阔,青年大有可为。近日,中宣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评选出20名“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雍朝斌就是其中之一。

她说:“这个荣誉对我既是鼓励,也是鞭策,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继续坚定地朝着心中的方向前进,完成一名医护人员的使命,书写不负时代、不负党和人民的青春答卷。”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