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芸芸众生的渺小存在,却以一己之力散发耀眼光芒,照亮无数人的黑夜,留下一池甘露,滋养众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2022年精选中国好人榜人物事迹范文,欢迎阅读!
2022年精选中国好人榜人物事迹范文1
林静,女,1985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东站街道十委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面对突发疫情,她逆行而上,日夜操劳,成为居民的主心骨。2022年3月,长春市疫情暴发,作为军嫂的林静没有犹豫撇下老人和孩子,义无反顾的冲在了最前线,她24小时吃住在单位,每天干完工作都是凌晨,睡两三个小时就得起床开始新一天的战斗。付出终会有所回报,4月1日,长春市公布首批“无疫小区”,十委大院出现在名单中。
当好百姓的“守护者”
十委社区开展新一轮全员核酸检测,需要在半天时间内完成对3938户8306位居民的采样工作。如果不是困意来袭和愈发寒冷的身体感受,奋战在入户和进敬老院采样路途上的林静和她的团队,竟忘了此刻已是入夜时分。林静带着社区工作人员,打扫好卫生、做好消杀,第二天6点开始向居民二次发放免费抗原检测试剂盒。从3月8日至3月18日,整整10天时间里,林静和她带领的38位社区工作人员,常常会忙得忘记“今天是星期几”,但心里却始终记挂着谁家有难事、谁需要上门服务。
家住十委社区通安小区71岁的陈大娘,日常每周要做两次透析。自公交停运、小区封闭管理后,出行不便让老人无所适从。“大娘,别急!我开车送你去。”林静说到做到,给老人吃下一颗定心丸。安居小区的一位怀孕36周的孕妇需要定期做孕检,爱人此刻却不在身边。林静得知情况后,帮助她对接好医院,并负责车接车送,扫清孕妇心中阴霾。 3月15日那天,林静接到附近医院打来的紧急电话。医生接诊一位极有可能突发性猝死的孕妇,可孕妇担心疫情风险,不同意立即入院。“您放心,我马上让网格员查查她是哪个小区的,等我回信儿。”撂下电话,林静等人迅速行动,通过摸排,网格员找到了这名孕妇,经过一番劝慰开导后,终于协助该孕妇安全入院待产。
当好居民的“主心骨”
十委社区全员舍‘小家’、顾‘大家’,10天没有回过家,一心扑在抗疫和帮助居民解决大事小情上。林静也被居民们称作抗疫“铁娘子”。作为典型的老旧小区,十委社区自3月8日起通过“固定+流动”的方式,建立8个核酸检测点,持续开展多轮核酸检测工作。通过采取物业小区督促物业管理、自治小区加强自治管理、无物业小区实现社区兜底管理“三种方式”,设立24小时“应急防控服务岗”,分门别类、突出重点,采取个性化、定制化、多样化服务,打出一套建机制、广发动、重宣传、细排查、严管控、优服务、强保障的疫情防控“组合拳”,实现了居民核酸检测“走上去,请下来”。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十委社区充分发挥“三长”志愿者的优势,使十委社区有了根深蒂固的凝聚力和非常好的群众基础。十委社区的网格长们,工作做得格外扎实,底数清使得由老十委人、老党员干部等热心居民担当的楼栋长、单元长工作就更好开展。林静还充分认识到,想要尽快战胜疫情,就得整合资源、排兵布阵,团结、招募社会力量。十委社区积极对接省市区各级机关干部24人;调动联盟单位志愿者、商会志愿者和协会志愿者等46人支援社区防控工作;辖区个体工商户、居民志愿者20余人主动请缨参与疫情防控工作。“新鲜血液”的充分填充,为十委社区凝聚起同心战疫的“硬核”力量。截至目前,共有近千人次参与社区防疫各项工作,累计服务近万小时。
“我的这支队伍真的是铜墙铁壁!正所谓没有生而无畏的英雄,只有负重前行的勇者。”林静带领自己的团队,以社区人的勇毅担当,与城市抗疫风雨同舟,为疫去春来贡献“十委力量”。
2022年精选中国好人榜人物事迹范文2
张伟伟,女,1981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吉林省吉林市丰满区江南街道长江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2022年3月初至今,面对疫情复杂严峻的形势,她带领社区党委的工作人员连续30天在吃住在社区,全身心地投入到防控疫情的工作中,带领社区干部攻克疫情暴发以来的各种难题。2020年,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老龄办评为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2021年,被退役军人事务部思想政治和权益维护司评为2020年度全国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百名优秀主任(站长)”。
舍小家 为大家
疫情期期间张伟伟爱人确诊,她只能嘱咐一句“按时吃药、别着急”;为了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她只能让13岁的女儿独自到隔离点隔离,女儿坐上转运车,小小的身躯关不上转运车的门时,她着急地想上前去帮一把;女儿确诊了,发烧头痛,作为一个母亲她也只能匆匆嘱咐丈夫一句“你在舱里一定照顾好孩子”,转身她又要投入到忙碌的工作中。作为一名社区书记,她只能把对家人的深深愧疚化作继续奋战的动力,她必须舍小家为大家,因为辖区还有2530个家庭、4512名居民在等待她的守护。
勇担当 送温暖
长江社区下辖8个居民小区,其中7个小区为老旧小区,如何解决好辖区老年人口多、老旧小区多、困难群体多“三多”问题成为了防疫的关键。疫情以来,她在强化网格管理的基础上,启动疫情临时应急运行机制,确保每名干部既能兼顾网格全面工作,又能分别牵头负责核酸检测、重点人员转运、消杀、生活保障、物资发放、数据报表等各项工作,确保各项工作落实有效、运转高效。同时对整合社区干部、包保部门、志愿者等力量,实行AB岗管理、双网格机制等,防止因干部减员出现运行不畅问题。张伟伟不仅有谋,还有勇。防疫工作,她领着大家做;遇到危险,她总是第一个冲上去,她主动把转运的活担在自己身上。转运工作经常要连夜进行,而且需要处理的问题比较复杂,她几乎是不分昼夜地在工作,遇到不想转运的居民还得听着居民的责骂,但她总是笑脸迎人,耐心解释。居民真遇到转运困难的时候,她总会第一时间联系街道协调沟通,让本来患病的居民心里得到温暖。一天高负荷的防疫工作,在转运等待的时候,张伟伟靠着凳子就睡着了,第二天起来接着干白天的活;在接到辖区一名高龄老人需要转运的通知后,张伟伟第一时间赶往老人家中,耐心地帮助行动不便的老人穿上防护服,安抚老人及其家属情绪,并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别担心,有事给我打电话,我一直都在。”
小妙招 解难题
长江社区全辖区共有190个单元,其中162个单元属于弃管,给消杀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再困难,也要想办法完成。”张伟伟想出一个妙招,她发现楼上的居民下楼时总担心楼道感染,于是决定把这种精神压力转化成消杀动力。她给顶楼居民发消杀用品,让他们加入消杀队伍,负责本单元消杀工作。顶楼居民在下楼参加核酸采样的空隙,由上至下进行一遍消杀,采样结束返回,利用上楼时间,从下到上再消杀一次。这样一举多得,既可以增强消杀效果,又减少了人员不必要流动,还让上下楼居民有了安全感,更大大减轻了社区的消杀压力。不仅如此,张伟伟还号召顶楼居民将配比好的消杀溶液倒入下水道内,从而达到楼道、管道全面消杀效果。在她的感召下,社区已经有130名居民志愿者、居家干部加入到小区防疫工作中,他们不仅能够完成消杀任务,甚至承担起本单元和小区的垃圾清运、物资运送、核酸检测、小区巡逻等多项任务。
“妈妈,我冷!我头疼!我想你!”晚上12点,刚刚连夜转运完阳性患者,张伟伟听到电话里的女儿的哭声,这位连续数日不知疲倦地奔波在抗疫一线的铁娘子,再也忍不住崩溃大哭。张伟伟说:她有两个念头:疫情消散,大家平安!
2022年精选中国好人榜人物事迹范文3
朱联明,男,54岁,浏阳市社港镇人。1987年从浏阳师范学校毕业后,他放弃大城市的就业机会,毅然扎根大山深处,在偏远山区教学点工作,一干就是34年。从2011年开始,他一人一校,独自守护地处湘东罗霄山脉深处的浏阳市社港镇日清小学,把青春奉献给乡村教育,用知识点亮山里学生娃的梦想。2003年被评为小学高级教师,个人获评“湖南好人”等荣誉。
为了3个学生,他一人守望一校
1987年,朱联明回到浏阳大山深处乡村学校当了一名老师,1997年,他服从组织安排又调到学生稀少的日清小学。因学校条件艰苦,至现在还剩一男二女3名二年级学生。“即使只有一个学生了,我也要把他教好!”曾毕业于日清小学的朱联明毅然承担学校所有工作。语文、数学等10门课程每门他都利用晚上或休息时间认真备课,课堂教学专注全面,对3人教学与教30人无异,他的信念就是要将教育做得最好,对得起自已的良心。多年来,他带教的四年级数学统考全市第一,连续十多年教学质量在学区名列前茅。他还通过自学拿到了专科、本科、研究生文凭。
为了照顾学生,他一人多个角色
朱联明既是校长、老师、校医、心理辅导员,还是采购员、环卫工、保安、绿化员。即便是寒暑假期间,他还要随时返校查看水电、校内外安全,还有基建项目的实施监督等等。每天他除了教学外,早上一到校就打扫全校3600多平米的环境卫生,做到窗明几净,中午给学生做饭、夹菜、舀汤。放学后,他上山拾柴火、擦地种菜。为了改善教学环境,2012年他协调教育基金会新建了卫生厕所、标准围墙,教学楼顶彻底翻新;2013年协调当地政府部门出资新建了学校食堂,硬化了所有地面,加固围墙,更新电路;2019年协调相关部门对学校进行标准化建设,在他的努力下,日清小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具备了开展现代化教学的条件。
为了学生安心上课,他将学生当成自己孩子
2021年下学期,一名女同学小腿骨骨折,不能独立行走,父母想让她在家养病,朱联明知道后,担心小孩缺课太多难以跟上教学进度,几次上门劝说他们同意让她到校上课,为此,他连续20多天,在学校内背送她行动,有时他一人不方便,便叫来另一个女同学帮忙,通过他的辛勤付出,这名女同学没落下一堂课。朱联明充满爱心,2008年得知一名学生因家庭困难无法继续上学,他协调志愿者资助她至18岁的所有学习费用(每年3600元)。2020年在他班上唯一的一名男同学哥哥得了脑瘤,家中花费了60多万元,生活困难,他多方寻找资助,给他家送去了1000多元,孩子家人很受感动。
朱联明数十年如一日,在山区默默坚守、辛勤耕耘,为偏远山区教育事业点亮了一只“烛光”。他曾朴实地说,不管这个小学将来关与不关,他都会站好最后一班岗,尽全力把任务完成好。
2022年精选中国好人榜人物事迹范文4
张伟余,男,1980年3月生,珠海市公安局斗门分局新青派出所综治队队员。他热爱本职,工作能力突出,多次配合民警打击违法犯罪活动。2016年,他不顾个人安危,勇闯火海成功救出一家三口。2021年5月,他再次见义勇为,成功救下一名悬挂窗外防盗网的小女孩,获得辖区群众一致好评。张伟余荣获“广东好人”称号。
危难时刻,他挺身在前
2021年5月28日晚上23时许,张伟余返回斗门区新青辖区家中,回到楼下时听到孩子声嘶力竭地哭喊。出于职业敏感,张伟余发觉情况异常。由于天色黑暗,他拿着手电筒沿着哭声辨别方向仔细摸索寻找,最终发现在附近的一栋出租楼5楼的防盗网上挂着一个小女孩。小女孩头部卡在防盗网上,身体悬空、四肢正不停地挣扎。他迅速冲进出租楼管理处找人协助施救,管理人员在慌乱中一时找不到房间钥匙。同时,张伟余发现小孩的哭声正在减弱,为尽快解救孩子,张伟余马上跑上5楼出租房门口,经过脚踢、肩撞十几次的猛烈撞击,门终于被撞开。张伟余顾不上身体的强烈痛感,赶紧冲向阳台,用手将女孩轻轻托起,防止孩子掉落,并小心翼翼地不断调整位置,将孩子从防盗网的缝隙救回室内。
被解救的孩子由于长时间恐惧不安与哭喊,疲惫不堪。获救后,孩子趴在张伟余肩上瞬间安静下来。此时他才发现自己的脚和肩膀都已受伤,受伤部位感到发麻,脚因扭伤肿胀疼痛。但张伟余忍着疼痛,直到孩子正在上夜班的父母赶回家,他才放心离开。
这并不是张伟余第一次挺身而出。2016年7月,斗门区井岸镇西埔村一户出租屋内电箱起火,着火楼房二楼一家三口被困,其中有一位11个月大的婴儿。张伟余正好路过,见现场浓烟滚滚,他马上找来梯子和锤子,爬上二楼窗户拿锤子砸开防盗网,成功将一家三口安全救出。
人民卫士,既是荣耀也是责任
张伟余自2003年加入珠海公安队伍以来,便积极参加队伍训练及行动,在各项工作中都表现优异。在综治队员工作岗位,张伟余配合民警先后多次参与接处警、抓捕、缉毒打击违法犯罪和救助群众等公安一线工作,并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张伟余曾在出警时而遭受人身伤害,但这并没有动摇他惩恶扬善的初衷和对公安工作的热爱。
出于工作需要,张伟余转到社区工作岗位,成为新青派出所的户管员,协助社区民警开展新青工业园区的社区管理工作。社区工作繁杂、琐碎,但他从未因为工作内容的不同而有丝毫懈怠,始终满腔热情投入工作。
张伟余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毫不犹豫救下卡在防盗网的女孩,不顾个人安危勇闯火海救出一家三口,见义勇为临危不惧,尽显英雄本色。
2022年精选中国好人榜人物事迹范文5
吴爱民,女,1968年12月生,中共党员,阳江市海陵区南村小学校长。吴爱民老师扎根山村偏远小学30年,开创出农村偏远山村教育新天地。在她的努力下,海陵区南村小学从一所偏远的山区小学成为阳江市首个进入全面实施教学现代化的农村学校,2015年被阳江市教育局创强办列为农村亮点小学。因工作出色,吴爱民先后获评“广东省优秀山村教师”“广东省最美教师”“广东省三八红旗手”“广东好人”等荣誉称号。
放弃市区工作机会,用知识改变山区孩子命运
1990年,吴爱民高中毕业,被分配到市里的小学当老师,但她放弃了在市区小学任教的机会回到海陵区南村小学任教。南村小学曾是阳江市海陵岛最边远的山村小学,交通闭塞,出行需要翻山越岭,物资供应贫匮,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师资流动性大。学校位于海边,雨水和台风多,石瓦结构的教室经受雨淋风刮时常损坏。1997年至2010年,吴爱民四处奔走,共筹得近30万元用来建设新教学楼,并添置各项设施。如今的南村小学已焕然一新,新的教学楼可容纳幼儿班和一到六年级的学生,同时还拥有图书馆、小型篮球场、羽毛球场等,老师们再也不用为硬件设施而发愁了。
用坚强铸就高尚师魂,成为师生的精神标杆
1998年,吴爱民丈夫被确诊癌症,儿子才5个月大,家里还有老人,重担都压在了20多岁的吴爱民身上。白天,她依然笑对学生;夜晚,为丈夫熬药时,她又常常失神,眼泪不知不觉地流下。屋檐下熬药的火炉,烧了1460多个夜晚,吴爱民从没有因为家中事务耽误教学。丈夫走后,家人朋友劝吴爱民换个环境发展,也可以让儿子接受更好的教育。2003年,吴爱民又一次获得进城工作的机会,她回到学校准备收拾东西。打开校门,看到熟悉的一切,几十个孩子稚嫩的脸庞像过电影似的在她脑海里闪现……她知道,自己终究离不开南村小学,离不开这些孩子,这一待又是18年。
用爱做师生的贴心人,让师生幸福成长
吴爱民是学生特别是困难学生的贴心人。从学前班入学开始,南村小学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性格等信息,吴爱民都了如指掌。南村小学留守儿童比例很大,且多数学生都来自贫困家庭。为了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吴爱民领着孩子们挨家挨户走访,教导孩子要听爷爷奶奶的话;有时还领着饿肚子的孩子回自己家吃“好菜好饭”;并时常向孩子们添衣增暖。吴爱民还是老师们的暖心人,由于学校经费紧张,条件较差,每个刚分配到校的新教师都面临着无房住、没晚饭吃的困境;为了使外地教师安心任教,吴爱民自费安排他们在家食宿,为他们解决了后顾之忧。这么一安排就是5年多,在她的带动下,同事间相处融洽,工作积极主动。吴爱民不但在生活上关心同事,还在教务上帮助同事。
吴爱民以30年的坚守,改变山区孩子的命运,哪怕条件艰苦、交通闭塞也不放弃,用爱浇灌祖国的花朵,成为师生的精神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