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子材(1818年7月29日-1903年9月18日),字南干,号萃亭,出生于广东廉州府钦州沙尾村(今属广西钦州沙尾村),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冯子材爱国事迹10篇,希望大家喜欢!
冯子材爱国事迹篇1
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3月,在中法战争中,清军在广西镇南关(今友谊关)大败法军取得重大胜利的著名战役。
是年2月中旬,法国再次增兵越南,在法军统帅波里也指挥下,集中两个旅团约万余人的兵力向谅山清军发动进攻,越南北圻战场东线的清军,广西巡抚 潘鼎新不战而退。2月13日,法军未经战斗,即占领战略要地谅山。2月23日,法军进犯 文渊州,守将杨玉科力战牺牲,清军纷纷后撤,法军乘势侵占广西门户镇南关,炸毁关门,直逼中国边界。
法军还在关前废墟中插上一块木牌,得意地用汉字写著「广西的门户已不再存在了”,广西军民则在法军退走后在关前插上木桩,写上“我们将用法国人的头颅重建我们的门 户!”作为对侵略者的回答。由于潘鼎新的战败,清政府革去他广西巡抚职务,清廷电令年近7旬的原广西提督冯子材帮办广西关外军务。领导镇南关前线的抗法斗争。冯子材决心“保关克谅”,并相机出击收复北圻各城。冯子材赶到镇南关后,根据前线清军各部之间多存派系门户之见的情况,首先召集 前敌诸将晓以大义,使各将领在抗击侵略者的斗争中团结起来。
各将领共推冯子材为前 敌主帅,统一指挥协调各军的行动,这就为挽回败局创造了必要的前提。当时,法军由于兵力不足,补给困难,已从镇南关退至文渊(关外15公里处)、谅山,准备组织新的 进攻。冯子材亲自爬山涉水勘察地形,根据当前敌情和镇南关周围的地形条件,决定在关前隘地区依托有利地形,构筑坚固防御阵地。
关前隘在镇南关内约4公里处,系镇南关通往内地之要冲,东西山岭对峙,中间有一条长2公里多、宽1公里多的盆谷,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冯子材亲督士卒用土石筑起一道长1.5公里、高7尺、宽4尺的土石长墙,横跨于东西山岭之间,墙外挖成深4尺的壕堑,并在东西山岭修建堡垒多座,形成一个完备的山地防御阵地体系。在兵力部署上,是时,广西前线清军共有90余营4万余人,分驻于镇南关至龙州一线。
广西巡抚潘鼎新畏葸怯敌,远离前线;冯子材亲率所部萃军9营扼守长墙及两侧山岭险要,充作第一梯队,担任关前隘主阵地正面防御。总兵王孝祺部8营屯冯军之后为第2梯队;湘军统领王德榜部10营 屯关外东南的油隘,保障左翼安全并威胁敌之后路;冯子材另以所部5营屯扣波,保障 右翼安全;广西提督苏元春部18营,屯关前隘之后2.5公里的幕府为后队;另有12营屯 凭祥机动。总计前线兵力约60余营,3万余人,一切准备就绪。
3月中旬,冯子材得悉法军将经扣波袭艽封、攻牧马,绕出镇南关之北,急调兵力前往扣波和艽封,挫败了法军迂回的企图。19日,有人密报法军将入关攻打龙州,为了打乱法军的进犯计划,冯子材决定先发制人。于21日夜率王孝祺部出关夜袭法军占据的出击文渊(今越南同登),击毁敌炮台两座、毙伤法军多人取得较大 胜利。清军的主动进击,打乱了法军的作战部署,迫使法军东京军区副司令尼格里上校决定不等援军到齐即向清军坚固防御阵地发起进攻。
23日晨,法军第2旅千余人趁浓雾偷偷进入镇南关,另以千余兵力屯于关外作预备队。上午9时30分,大雾开始消散,法军兵分两路组织进攻:第一四三团第1营和外籍军团第2营等沿东岭向大小青山方向实施主攻;第一一一团第1营沿关内谷地前进,向长墙进攻,企图在主攻部队得手后两路夹击,攻占关前隘清军防御主阵地。法军主力在炮火掩护下,攻占东岭三座堡垒。并猛攻长墙。冯子材指挥所部顽强抵抗,一面商请驻于幕府的苏元 春部前来接应,并通知王德榜部从侧后截击敌人。
在丢失三座堡垒的危急关头,冯子材 大声疾呼:“法再入关,有何面目见粤民?何以生为?”守卫清军在冯子材的爱国热情 鼓舞下,英勇抗击,誓与长墙共存亡,阻止了敌人的前进。下午4时许,苏元春率部赶 到东岭参战,王德榜部也自油隘袭击法军,并一度切断了敌人运送军火、粮食的交通线,牵制了法军预备队的增援,有力地配合了东岭的战斗,战斗呈胶著状态,入夜,清军进一步调整部署,由 苏元春部协助冯子材守长墙,王孝祺部夺西岭,陈嘉部守东岭。
冯子材还另调驻扣波的5营冯军前来抄袭法军左翼。次日晨,尼格里指挥法军在炮火掩护下,分三路再次发起攻击,沿东岭、西岭和中路谷地进攻关前隘阵地。冯子材传令各部将领:“有退者,无论何将遇何军,皆诛之”。经激战,法军接近长墙,冯子材持刀大呼,率先率领两个儿子跃出长墙,冲向法军。全军感奋,一齐出击,与其进行白刃格斗,战斗异常惨烈。战至中午,终将中路法军击退。
与此同时,陈嘉部、蒋宗汉 部在东岭与法军展开了激烈争夺战,傍晚时分,王德榜在击溃敌之增援部队及消灭其运 输队后,从关外夹击法军右侧后,配合东岭守军夺回被占堡垒。这时,王孝祺也已击退沿西岭进攻之敌,并由西岭包抄敌后,使其腹背受敌。
法军三面被围,法军死伤数百人,后援断绝,弹药将尽,被迫败退,尼格里只得下令撤退,狼狈逃回文渊、谅山。冯子材抓紧有利战机,率部乘胜追击,于26日攻克文渊,29日攻克谅山,毙法军近千名,重伤尼格里,后又将法军残部逐至郎甲以南。取得重大胜利。
冯子材爱国事迹篇2
冯子材自小与祖母、兄长相依为命,生活凄惨,拒绝舅父收养,流浪街头,也因此练就了一身好武艺
冯子材祖上世居广东省南海县沙头圩(今属广州市),清朝乾隆年间,该圩遭受水灾,冯子材的祖父便迁到钦州城外沙尾村定居。
嘉庆二十三年六月二十七日(1818年8月17日),冯子材在这里降生。当时的钦州,隶属广东。
童年的冯子材,生活过得十分艰辛。他4岁丧母,10岁丧父,与祖母、兄长相依为命,孤苦伶仃,只上了两个月的学便辍学。为了活命,小小的冯子材不得不随大人贩盐、做木工、捕鱼摸虾、护送牛帮,篱笆房被洪水冲垮后只好住进庙里,饥寒交迫,朝不保夕。父母双亡后,舅父黎氏欲收养冯子材,被冯子材拒绝,祖孙日复一日地过着凄惨的生活。冯子材15岁那年,祖母撒手人寰。求生的欲望,驱使流浪街头的冯子材操刀使剑,练就一身好武艺。藉此拳脚功夫,冯子材为人放木排、做保镖,受尽凌辱。
冯子材爱国事迹篇3
冯子材投奔刘八,拉出千余部众投降游长龄,镇压太平军,统带广勇建立江南大营
19世纪50年代初,冯子材在广西博白聚众起事。当时两广地区阶级矛盾尖锐,天地会起义此伏彼起。
咸丰元年(1851年)四月,树旗反清的广东天地会领袖刘八率部众万余人进攻博白,冯子材趁机投奔这支队伍。5月,刘八进攻博白失败,冯子材拉出部众千人,投降知县游长龄,并被改编为“常胜”勇营,积极参加镇压粤桂边界的农民起义军,积军功擢升至千总。后随广西提督向荣镇压太平军起义,一路尾追到江南。
咸丰三年(1853年)4月,身为都司的冯子材统带广勇,隶向荣在南京城外孝陵卫建立“江南大营”,不时向城内太平军进攻。
咸丰六年(1856年)六月,江南大营被太平军摧毁,冯子材败逃丹阳。
冯子材爱国事迹篇4
冯子材训练“萃军”奔赴抗法前线,与潘鼎新共商抗法大计,帮办广西关外军务,被拥护为前敌主帅
光绪九年(1883年)十二月,中法两国因越南的保护权问题争执不下,兵戎相见,法国侵略军悍然向驻扎在北圻的中国军队发起进攻,中法战争爆发。
初始,清军在越南战场上节节败退,法军乘胜北上,叩我边关,并将战火引到中国东南沿海。国难当头,清朝上下着急,地处抗法前沿阵地的两广总督、广东巡抚想到了赋闲在家的老将冯子材,起用他督办高、廉、雷、琼4府25州县团练。
本来,冯子材是因为官场腐败而称病告退的,见有立功报国的机会,他便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于是,他把团练总部设在自己家中,并将招募到的兵员改编成“萃军”,取其大号“萃亭”之义。
随着边关频频告警,冯子材奉命率10营“萃军”从钦州开拔,奔赴抗法前线。行抵上思,加招8营。这支共9000人的部队,军纪严明,马不停蹄地开赴指定的集结地。
光绪十一年(1885年)大年初一这一天,冯子材行抵国门镇南关前,与广西巡抚兼关外军务督办潘鼎新会面,共商抗法计策。
这时,法军正乘余威向清军发动猛烈进攻,镇南关在冯子材抵达后第9天陷落,形势十分危急。
两天后,清廷谕令冯子材帮办广西关外军务。
国门失陷,主帅潘鼎新落荒而逃,前线群龙无首,乱作一团。署理广西巡抚李秉衡召集诸将,推荐冯子材为前敌主帅,得到大家的拥护。
冯子材出兵扰敌,引诱法军进入清军防线,将其打得落花流水,张扬了军威、国威,但清廷下令“乘胜即收”
受命于危难之际,冯子材早把生死置之度外,他把两个儿子带在身边,以便在为国捐躯时收尸。他带领各路将官认真勘察地形,决定诱敌深入,在关内与法军决一死战。
在构筑工事,备战就绪之后,冯子材决定出兵扰敌,引鱼上钩。二月初七日(1885年3月23日),法军大举出动,越过关门,进入清军防线。冯子材父子身先士卒,挥刀迎敌,纵横冲杀,打得法军鬼哭狼嚎,丢盔弃甲,退出关外,据陈悦考证法军纪录阵亡74人,但已是遭遇前所未有的失败。
接着,清军乘胜出关追敌,连克文渊、驱驴、谅山、长庆府、观音桥等处。法军落花流水,招架不住。
冯子材以68岁之躯,精心策划,亲身指挥,一举反败为胜,创造了震惊时世的镇南关——谅山大捷。这一仗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列强的光辉典范,打出了军威,张扬了国威,法国茹费理内阁因之土崩瓦解。打了大半辈子的仗,冯子材从未如此扬眉吐气。恰在此时,清政府在“乘胜即收”思想指导下发布停战令,冯子材含恨撤兵。
冯子材爱国事迹篇5
冯子材奉旨督办广西防务,镇压海南岛黎族人民起事,请缨北上抗日,赴江南办防
冯子材从越南撤兵回国后,“奉旨”督办钦廉一带防务,并会办广西一带防务,重点对付法国对西南边疆的侵略。中法战争结束后,冯子材奉旨督办广东钦廉(今属广西)防务。旋获太子少保衔,三等轻车都尉世职。之后,冯子材奉命到海南岛镇压黎民起事,同时为当地经济、文化开发事业做了不少好事,被补授云南提督,旋赏兵部尚书衔,继续留办粤防。
光绪十二年(1886年),他率军赴海南岛,镇压黎族人民起义。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战争爆发,他又率军北援,驻节镇江,以备调遣。冯子材在中法战争中的赫赫战功,受到朝野各派的瞩目。甲午战争爆发后,冯子材请缨北上抗日,获准赴江南办防。途中闻《马关条约》签署,中国赔款失地,悲愤中电请北上决战,未果。1901年,冯子材遭人暗算,被调离云南,改任贵州提督,他愤而告假,随之开缺。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中英片马争界交涉事起,冯子材奉命赴云南提督任,争回片马,稳定了云南局势。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领袖康有为曾建议光绪皇帝调他入京统带京营。次年,冯子材赴云南提督任,统领全省防营。
义和团运动爆发后,他一度上书,请率数营入京勤王。但当时中国政治变化迅速,无论是“帝党”还是“后党”,都没有借用上这支力量。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钦廉一带会党蜂起,两广总督岑春煊又想到了冯子材。年已86岁的冯子材又起身田间,会办广西军务兼顾广东钦廉防务。夏间行军,途中中暑,牵引旧伤,在南宁行辕辞世。
冯子材爱国事迹篇6
2015年1月21日,由钦州市关工委组织主编,钦州市子材小学、永福小学教师撰写的《刘永福冯子材小故事》一书近日出版,并免费赠阅。《刘永福冯子材小故事》的小故事通俗易懂,符合中小学生阅读兴趣。(叶西林 周继学)
2015年1月21日,由钦州市关工委组织主编,钦州市子材小学、永福小学教师撰写的《刘永福冯子材小故事》一书近日出版,并免费赠阅。《刘永福冯子材小故事》的小故事通俗易懂,符合中小学生阅读兴趣。
冯子材爱国事迹篇7
冯子材(1818年7月29日—1903年9月18日),字南干,号萃亭,汉族,生于广东钦州沙尾村(今属广西钦州沙尾村),晚清抗法名将,民族英雄。自幼父母双亡,流落江湖,历任广西、贵州提督。咸丰年间从向荣、张国梁镇压太平军,中法战争时,已年近70,起用为广西关外军务帮办,大败法军于镇南关,攻克文渊、谅山,重创法军司令尼格里,授云南提督。甲午战争间奉调驻守镇江,官终贵州提督。治军四十余年,寒素如故。
刘永福(1837-1917年),字渊亭,本名义,广西上思人。雇工出身,原为广西天地会领袖,1865年起义失败,受清政府镇压,率300人出镇南关(今友谊关),在中越边境保胜一带,开辟山林,聚众耕牧,号“黑旗军”。刘永福“胆气过人,重信爱士,故所部皆死力之”。刘永福率黑旗军驻越南二十余年,与越南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中法战争时,帮助越南政府抗击法国侵略军,“一战而法法驸马安邺授首,再战而李威吕分尸,三战而法全军焚灭”。因成功抗击法国的侵略而名闻中外。
冯子材爱国事迹篇8
冯子材(1818-1903),广东钦州人,清末爱国将领。
冯子材是清军中的一员骁将,因不满朝廷奸臣的弄权,自己解甲归田。中法战争爆发后,冯子材始终关注着前线的形势。前线清军的节节败北使他心忧如焚。特别是法军打到镇南关,更使他坐卧不安。镇南关是中越边境上守卫中国的大门,如果被法军占领,后果不堪设想。正在此时,朝廷任命他为前线清军统帅。冯子材毫不犹豫,抱病受任,挑起了保卫祖国南部边疆的重担。
冯子材到达镇南关后,修筑工事,整顿队伍,积极准备反攻。法军深知镇南关之战的重要性,集结重兵,试图一举攻占镇南关。法军司令尼格里亲自指挥,向镇南关发起猛攻。冯子材率部坚守阵地,和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冯子材激励将士们说,如果让法寇攻入关内,我们还有何面目见两广父老,不如战死!土兵个个奋勇向前,击退了法军的进攻。第二天,双方进行了规模更大的激战。法军炮火更加猛烈,每队增至2、3千人,象恶狼一样凶狠地扑向长墙。冯子材坐镇壕墙,沉着指挥。当敌军逼近长墙时,他手持长矛,大吼一声,跃出战壕,冲向敌阵。主帅身先士卒,各军将士无不感奋,齐声呐喊,勇猛冲锋,以排山倒海之势向敌阵冲去,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肉博战。
法军被中国军队的勇猛冲击吓破了胆,陷于手忙脚乱之中,被压回长墙下的山谷中。经过这一战,中国军队掌握了战役的主动权,随后,冯子材命令清军发起总攻击,中国军队和越南义勇军个个争先效命,从各个山头、战壕、树林里冲出,潮水船地向山谷里的敌人冲去,把侵略军杀得溃不成军,法军元帅不得不下令撤退,丢下1000多尸体,夺路逃去。镇南关战役的胜利扭转了整个中法战局,有力地鼓舞了前线将士和中国人民。
冯子材爱国事迹篇9
刘永福冯子材都是民族英雄。
在清末的时代背景下,他们率兵抗击外国侵略者,显示中国军人的不屈意志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疾风知劲草,1900年庚子之变时,慈禧太后特地点名要让刘永福领兵北上。83岁的冯子材也上书,请率数营入京勤王。然而冥冥中似有巧合,刘永福和冯子材都没有机会去趟这浑水。
三年后,86岁的冯子材在赴广西协办军务途中,病死于南宁行辕。
1915年,78岁的刘永福闻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卖国条约,“一时愤慨填胸,白发怒举,面赤亮如重枣,目棱棱欲射人”,即召集家人声讨,“抗电北廷,请缨与战”,愿以“老朽之躯”,与夙敌决一死战,“死而无憾”。1917年1月9日,刘永福病死,并留下了气壮山河的临终遗言:
“予起迹田间,出治军旅,一生惟以忠君爱国为本。无论事越事清,皆本此赤心,以图报称。故临阵不畏死,居官不要钱,虽幸战绩颇著,上邀国恩,中越均授以提督之职,居武臣极地,亦可谓荣矣。然予心惕惕,终不以官爵为荣,只知捍卫社稷,不使外洋欺我中国为责任。此身虽老,热血常存。现今国事日危,外强虎视,若中政府不早定大计,任选贤将,练兵筹饷,振起纲维,各省督军不知和衷共济,竭力为国,以救危亡,因循坐误,内乱交作,蛮夷野性,必乘机入寇,割据瓜分,亡国奴隶,知所不免。吾今已矣,行将就木,恨不能起而再统师干,削平丑类,以强祖国。儿曹均已成立,各宜发奋为雄,抱定强种主义,投军报效,以竟予未了之志。倘为国用,自宜竭力驰躯,不惜以铁血铸山河,强大种族,以期臻于五大洲最强美之国。若不能见用于时,亦宜将于之遗嘱,遍告当轴名公,求其人告大总统,务以尊贤任能为急务。远小人,贱货色,严边防,慎取舍,旁求山林逸才,延揽智谋健将;惜民力以裕财源,养民气以威夷狄;集群策群力,以鞭笞天下,则天下之尚力者,自然入我范围而不敢抗。如是,则国基巩固,国势富强,吾虽死,九泉之下,亦将额首而颂太和。”
冯子材故居,又名宫保第,位于钦州市白水塘社区。放假的时候,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跟着爸爸妈妈一起去参观了冯子材故居。
我们先来到故居的前面,青砖、白灰砌成的围墙格外美观,两头威风凛凛的石狮子,那凶恶的眼神,好像要永远守护在这里,不要让外人拿走这里的东西。居所坐南向北,总占地面15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020平方米左右。大门顶上有一块匾,上面写着“冯子材故居”这五个字,这些字字迹清秀、笔式劲遒。整个居所古意盎然、别具一格。
穿过大门,看到屋分三进,每进三栋,每栋三式,构成了富有古风特色的“三排九”的建筑模式。房前青砖铺成的宽敞的练兵场,我仿佛看见了当年冯大将军在操练勇武干练的勇士们的场景。在房的正前方,有着头戴官帽、身穿清朝官服的冯子材头像。左边是祭旗台,台边摆放着各种各样的.陈旧的兵器。四周仿佛是一片“树海”,一行行的大树郁郁葱葱、高大挺拔。走进故居房屋内,迈过几个台阶,就进入了冯子材抗法图片的展厅,图片记载了当年冯子材大将军率兵抗法的场景。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我军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满地找牙。当时冯子材为了鼓励将士们的毅力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让法寇入关,我等有何脸面目见两广父老!”穿过展厅,就来到了后花园。那里种有很多花,那时的花开的最旺盛,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那儿还有许多伟人的雕像,比如说:刘翔、雷锋、李小龙等。
冯子材就这样过去了,他为之奋战的皇朝也过去了。
冯子材爱国事迹篇10
三次出关靖边
成为统兵大员后,冯子材率部攻下了太平军占据的重镇丹阳,受到清廷的嘉奖。
太平天国失败后,冯子材于1865年奉命前往广东罗定、信宜剿灭当地反清队伍。两个月后事竣,始赴广西提督本任。
此后18载,冯子材在广西提督任上连连用兵,翦除各地反清武装,并3次率兵赴越南,追剿入越的反清队伍。
首次赴越时在1869年,目的是追击吴亚忠率领的反清农民军。攻下吴部占领的地盘及吴战死后,于当年班师回国。途中吴部将梁天锡降而复叛,冯回师继续追剿,事平后于翌年回国。
1871年,因越南边境战乱,藩属国越南无法向宗主国清朝进贡,冯子材再次奉命带兵出关,平定战乱,疏通贡道后于当年入关。
1878年,冯子材旧部副将李扬才因官场失意,便以恢复越南李氏祖业为由,率军入越颠覆越南阮氏王朝的江山。冯子材第三次奉命入越讨李,次年生擒李扬才,并全歼李军之后率师回国。
冯子材就任广西提督期间,弹劾过贪官污吏,伸张过正义。但官场风云险恶,当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弄得冯子材晕头转向时,他只好告病还乡,暂时结束了长达20多年的提督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