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文学 > 事迹材料

2022周永开同志个人事迹材料

2022周永开同志个人事迹材料



周永开,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达县地委宣传部长、达川地委副书记、达州市纪委书记等职。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2022周永开同志个人事迹材料于,欢迎阅读!

2022周永开同志个人事迹材料1

1928年,四川省原达县地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周永开出生在四川巴中一户农民家中。年少时,他亲眼目睹了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打土匪、分田地,为农民办实事,革命的种子从此便埋藏在他幼小的心灵。

1945年初秋的一个夜晚,17岁的周永开举手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那一天起,周永开暗下决心,“一定要做有益于党、有益于人民的实事”。

怀着这样的初心,在革命战争年代,周永开从事地下党工作,在敌人面前临危不惧,毅然开展武装斗争;新中国成立后,曾历任原巴中县委副书记、书记,原达县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地委副书记、地区纪委书记等职。无论在什么岗位,他都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一直用行动践行自己年少时许下的承诺。

认真、较真,是他最鲜明的性格特征。时至今日,周永开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当了4年零40天的纪委书记。他反复强调:“当纪委书记,就要敢于较真碰硬,敢于坚持原则”“惩贪治腐,不能只面向基层干部,必须从领导干部抓起。”提起当年让他印象深刻的事情,是顶着许多压力,查办了两个地区副专员的案件,都依纪依法给予了处理。“我一生最痛恨的是对党不忠诚、背着组织干坏事的干部。今天党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是英明的决策。”

“我们必须得罪贪腐分子,让人民相信我们。”纪委书记的工作经历,让他更加坚定了初心和信念,“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支撑我的始终是不变的信仰。”

2022周永开同志个人事迹材料2

离休后的周永开,把精力投向万源花萼山自然保护区。近些年,周永开不能出远门了,但花萼山的葱茏永远在他脑海中。

1991年离休后,周永开放弃安逸闲适的生活,来到花萼山,到群众院坝宣传生态环保理念,带领百姓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路子。他带头植树1000余亩,带动附近村民成为义务护林员。

花萼山深处的万源市官渡镇项家坪村,周永开一住十数年。周永开当年踏进花萼山时,如今的村支部副书记杜成柳只有几岁。杜成柳记得,这位“外来的老爷爷”挨家挨户宣传植树护林思想……杜成柳还常听家人说,“周书记又在为我们项家坪村修路了”“周书记帮我们通了电”。周永开为项家坪村带来的一点点变化,逐渐印刻在年少的杜成柳脑海中。

与周永开打交道20余年的项家坪村村支书项尔方有点“怕”他。彼时的项家坪,只能沿着一条小河沟进出村。村民出村卖东西靠肩挑背磨,凌晨4时出发,晚上8时才能回到家。周永开看在眼里,放出话:“不让花萼山人民看上电视、坐上车,我就去跳玄天关。”

要在悬崖峭壁上修出一条路,当年30多岁的村文书项尔方想都不敢想。他跟着周永开三进达州城,为村道争取到启动资金。修路缺资金,工程修修停停,周永开又把时任万源市长请到山里体察民情。2004年10月,项家坪村终于有了一条通村硬化路。同样在他的强力推动下,项家坪村于2007年通电,摘掉达州市“最后一个无电村”帽子。

“上世纪50年代末,他在任原巴中县委副书记时,为了解决农村群众生活困难,发展生产,他60%以上时间都在农村,还带头‘当农民’,在群众家中同吃同住同劳动8个多月。”达州市纪委退休干部李仕德说,他用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在与这位“外来的老爷爷”接触过程中,杜成柳常常听到他叮嘱花萼山的干部:千难万难,有党的领导就不难;这依靠那依靠,依靠群众就力量无边。

在达州市政协原副主席陈武先看来,周永开身上最可贵的是他75年如一日,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上,共产党员的本色始终不变。

2022周永开同志个人事迹材料3

新中国成立后,周永开先后担任原巴中县委书记、原达县地委副书记,留下“草鞋书记”的美名。

巴中地处大巴山深处,属喀斯特地貌,常年干旱。新中国成立前,没有一辆汽车,没有一处水利工程,人称“野巴州”,老乡常常望天求雨。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周永开等干部规划兴建化成水库,召集3万多民工日夜奋战。他常常步行10余公里到工地,和老百姓一起修水库挑土方,晚上还要连夜开会研究进展,安排工作。

工地上,戴着草帽、脚踩草鞋的周永开和民工一个样,满身尘土;下工回来只看见两只眼睛,端起搪瓷缸子就喝。很多人不知道这个穿草鞋的农民,竟然是县委书记。

1960年,化成水库建成,大坝高46米,昔日荒沟变成碧波荡漾的人间天池,成为当地防洪抗旱的依靠。这座美丽的水库2003年被选定为巴中市区饮用水水源地,2015年成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水库完工要刻一块完工碑,记下出工出力的人名。他拦住不让刻自己的名字,说这是人民建设的,功劳属于人民。

2022周永开同志个人事迹材料4

周永开嗓门大,脾气急,想的都是群众吃穿用度的事。平时下乡,见到路上有粪便,他会躬身把粪捡到地里,用以肥田。

上世纪90年代初,他第一次来到川陕革命老区“万源保卫战”的主战场花萼山。那时花萼山山里不通公路不通电,他手攀悬崖、步行一整天登上山顶的项家坪村,村里晚上照明全靠煤油灯。有个小女孩给煤油灯加油时发生火灾遇难,周永开痛心极了。他拿出积蓄,买了一台小型水力发电机,组织大家挖水塘建引水渠,安装发电机。山上第一次亮起了微弱的电灯光。

一定要拔除穷根!他一遍又一遍地跑部门,催进度,说服村民出劳动力,前后接力,逐渐建起一条从官渡镇到花萼山长20多公里的公路,从外面的世界拉进电杆电线,当稳定的电流点亮夜灯时,山里那些老人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他还自己拿钱引种,鼓励山民发展中药材种植,试种特色中药“花萼贝母”。如今,花萼贝母成为当地有名的土特产,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金砖”。他带人调查野生蜡梅资源,引种蜡梅,力推优质蜡梅的培育及发展惠民工程,竭力为山区农民找到生态与致富的双赢途径。

2022周永开同志个人事迹材料5

夏日的万源市花萼山腊梅园,凉风习习、流水潺潺,低头穿过一片肆意生长的梅林,夏日的聒噪一扫而尽。而冬日,这里又将是另外一番景象,漫山腊梅迎寒而开,花容动人,香气萦绕。“春来听泉秋戏水,夏日纳凉冬赏梅”,便是腊梅园最真实的写照。这片美景离不开周永开的努力与付出。

“人可以离休,但共产党员永不会离休!”周永开在达州、巴中等地工作过,这里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他坚实的足迹,但万源花萼山始终是老人最牵挂的地方。

花萼山区域地处长江中上游两大一级支流嘉陵江和汉江的源头分水岭,地质历史古老、地貌复杂多样、生态系统原始,其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嘉陵江和汉江流域的生态安全有着重要影响。

“以前穷,当地的老百姓就把树砍掉当柴烧,开荒种粮食,生态破坏严重。现在条件好了,我们要把绿色还给大山!”离休后,周永开到花萼山植树、护林的想法日益强烈。1994年,他花费数万元积蓄到汉中购买了一批树苗,在花萼山上租了两间茅草房,带着退休干部余世荣、退伍老兵楚恩寿两名同志义无反顾地踏上了保护花萼山的征程。

山上的条件异常艰苦。有时候巡山一巡就是一整天,饿了吃干粮,渴了喝山泉,累了休息一小会就继续赶路。晚上只能将木板铺在地上,垫上棉絮睡觉。山高气寒,三人时常感冒咳嗽、腰酸背痛。考虑到伙伴们有些受不了,周永开花钱买了三间破旧民房,简单整修后,让大家终于有了个“体面”的生活起居场所。

为了这片绿水青山,周永开走遍花萼山自然保护区11个乡镇30多个行政村51个组,挨家挨户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巡遍了花萼山的每寸土地,防止有人盗伐林木、偷掰竹笋、捕杀动物。虽然年事渐高,周永开仍不舍对花萼山的眷恋,只不过每一次上山随身多了一根拐杖。“这些拐杖是我与花萼山自然保护区共同成长的见证。”周永开开心地笑道。

话剧《北斗星下》全体主创人员为周永开献上鲜花

1995年初,为了对山上冬季资源再一次摸底,周永开带着一名向导徒步穿越花萼山,途经国家梁、小窝凼、长池子、九龙池等险要之地,最后不小心深陷在积雪中动弹不得,送到医院后经过紧急抢救才苏醒过来。“第二天我醒来找自己的拐杖准备下床,发现杖底与以前不一样了,提起一看,杖底多了一颗防滑铁钉。”现在谈起这件事,周永开仍握着拐杖无比激动,“我的19根拐杖上都有老百姓悄悄钉上的防滑钉,这是花萼山保护区群众对我工作的认可,但更是期盼我再上山去!”

2006年,年近八旬的周永开拄着拐杖坚持上山巡护。一天清晨,他独自一人踏着泥泞的小路到野外巡护,不小心一步踩滑,栽倒在近3米高的石坎下,头部触地动弹不得,连呼救的力气也没有。好在周永开长期在山上居住,与村民蒋大兵家的大白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大白狗发现他后不停地嚎叫,引起了村民的警觉,大家才找到了周永开。当时他头部鲜血直流,早已不省人事。紧急送医并转往达州市中心医院救治,经过三个多月的治疗才基本康复。住院的日子里,他念叨的都是花萼山和山上的人们。病情稍有好转,他就硬撑着身子又踏上了上山之路。每每说到此事,老伴都会略带责怪地说,“要不是那只大白狗,他早就不知道在哪里了!”

1994年以来,周永开与花萼山相伴了二十多年。在他的带领下,项能奎等5位村民主动加入了护林行列,成了义务护林员。保护山林逐渐成了村民们的自觉习惯,大家自发造林上百亩。林业部门在花萼山实施公益林项目500亩,栽植了适应当地气候生长的华山松。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2007年花萼山成功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如今的花萼山绿意盎然,野鸟翻腾,人与自然一片和谐。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