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者,有凌云之壮志,气吞山河之势,腹纳九州之量,包藏四海之胸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有关英雄事迹作文,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有关英雄事迹作文1
李家世代业医,但由于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李时珍不屑于空洞乏味的八股文,打算放弃科举做官之路,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求说并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李月池最终同意了儿子的要求。
李时珍认为,“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李时珍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后人为此写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诗句,表现他远途跋涉、四方采访的生活。
李时珍每到一地,就虚心地向各式各样的人物求教,其中不乏农民和渔夫。李时珍为了了解药物,并不满足走马看花式的调查,而是“罗列诸品,反复谛视”。例如他在写到白花蛇时为了真实细致地了解这种剧毒蛇而置危险于度外,到处寻找,终于在捕蛇人的帮助下目睹了捕蛇、制蛇的全过程。李时珍搞清了药物的许多疑难问题,并编著了中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本草纲目》。
有关英雄事迹作文2
在中国光辉灿烂的历史长河中,父子皆为名人、名将的有很多,其中东汉的班氏三父子——班彪、班固、班超就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人物了。班彪和班固在中国史学上的成就已是有口皆碑,而班超虽然没有继承父兄的衣钵,却在西域立功,同样被炎黄子孙铭记于心。
公元62年,班超的哥哥班固前往都城洛陽任职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哥哥到了洛陽。当时哥哥的薪水微薄,为了减轻负担,班超常常替官府抄写文书。
抄书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工作,需要忍受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但班超却将这份工作看作一种锻炼,不仅可以磨炼自己的意志,还可以博览群书。正是凭借这种惊人的意志,班超在书海中领略并学习到前人的谋略和智慧,为他以后立功西域打下坚实的基础。
有一次,班超在官府里抄书,实在是抄累了,就站起身来,把毛笔丢到一边,感叹道:“身为男子汉大丈夫,应当像张骞那样,在万里之外建功立业,扬大汉国威,报效国家。”
周围的人听了,讥笑他:“一个天天抄抄写写的书生,从来没有带过兵、打过仗,还 想万里封侯、加官晋爵?真是异想天开啊!”
班超听了,不加理会。他知道,只要自己心存志向,并付诸实践,就一定能成功。恰逢朝廷出兵攻打匈奴,班超决定投笔从戎,去实现自己胸中的大志。
公元73年,班超跟随大将军窦固抗击匈奴。在蒲类海一战中,班超独当一面,有勇有谋,带兵攻下了伊吾。这一战,不仅让班超一举成名,也赢得了窦固的赏识。窦固认为班超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决定派他和郭恂一起出使西域。目的是重新建立和西域各国的联系,联合起来抗击匈奴。
这是一个艰巨而又困难的任务,且不说通往西域的道路充满了重重险阻,还得时刻提防匈奴人。可班固全然不顾,他满怀着一腔热血,只带了三十六人,便和郭恂一起上路了。
他们先来到鄯善国。鄯善王听说是大汉派来的使臣,非常高兴,亲自出来迎接,并派专人接待他们。不料,过了几天,鄯善王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对待班超一行态度冷淡。大家都十分纳闷,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唯独班超早就洞察出事情的真相。
班固给大家分析道:“鄯善王的态度逆转,说明一定有匈奴的使者来了。鄯善王想和大汉结交,但又害怕大汉实力不够,不能够保护他们。依我看,鄯善王现在一定正在权衡利弊呢。”
大家一听,大惊失色。班超挥挥手,让大家冷静下来:“大家少安毋躁,这只是我的一种猜测。我们现在需要弄清楚事情,然后再采取行动。”于是班固马上找来鄯善国的接待人员,假装什么都知道了,漫不经心地问道:“匈奴的使者已经来了好几天了,他们现在住在哪里呀?”接待人员愣住了,大惊失色,以为班超什么都知道了,只好老老实实地告诉了他匈奴人的住所。
班超当机立断,把接待人员软禁起来,以免他走漏了风声。随即,班超召集大家商量对策。班超故意激将道:“我们不远万里来到这里,就是想建立功勋,成就大业。不料匈奴人也来到这里。如果鄯善王把我们交给匈奴人,我们可怎么办呀?”
大家一听,面面相觑。班超接着说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现在我们只有乘着月黑风高,对匈奴人发起突然攻击,把他们全都消灭。这样才能保全我们,也才能逼鄯善王和大汉联合。”众人听了,纷纷表示愿意听从班超的安排。
等天色完全暗了下来,班超带领众人直奔匈奴人的营地。他安排十个人带着鼓绕到匈奴人营地后面,二十个人带着兵器埋伏在大门两旁,自己和剩下的人则负责放火。一时间,火随风起,擂鼓震天。匈奴人被突如其来的大火和鼓声吓得不知所措,乱作一团,很快就被班超等人消灭。
鄯善王知道后,害怕极了。不料班超对他和颜悦色,并晓之以理,好言劝慰他归附汉朝。鄯善王这才放心,欣然同意和汉朝共同抵御匈奴。
正是凭借这种谋略和勇气,班超屡立战功,使得西域五十多个国家都归附了汉朝,促进了民族融合,实现了立功异域的抱负。班超以其传奇的一生,彪炳史册,光耀千秋。
有关英雄事迹作文3
“不是英雄,不读三国,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
东汉末年,风云乍起,战事纷飞。其间,英雄人物济济,各地之首领,趁兵荒马乱之际,就地称王。于是乎,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百姓哀呼声,奔走相告声,泣之恸天,感之撼神。
其有一曹操者,如鹤立鸡群,其文思才情之卓越,其文滔武略之出众,其志向心胸之博大,亦为人叹为观止,自惭形秽,姑且其人有如此之胆识,盖为天子所重用,其锋芒初露也。
“独自走下长坂坡,月光太温柔,曹操不罗嗦,一心要拿荆州。”
后,曹操不甘寄人篱下,继之“挟天子以令诸侯。”以镇起义之名,诛袁绍,灭董卓,妇孺皆知。人无完人,曹操亦复如是。公元208年,败于孙权,刘备,赤壁留下了他的终生难以抹去之痛,自是有统一中原之壮志,无统一中原之能力!悲哉!悲哉!曹操日日掩面叹息。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儿女情长没法执着,有谁来煮酒?”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此乃曹操晚年所作,慷慨激昂,其豪情跃然纸上,曹操已晚年,而拥有之才略不次于少时之潇洒,呜呼哀哉!怨天尤人。曹操一日不如一日。
“尔虞我诈是三国,说不清对与错,纷纷扰扰千百年以后,一切又从头。”
曹操病重,回想一生之辉煌,“煮酒论英雄”仍令其回味悠长。“当今天下,亦你我称英雄。”一句话,显出曹操之豪放,自称英雄,乃显博大胸怀。当今天下,谁能为英雄?诸葛亮聪敏机智,鞠躬尽瘁,善莫大焉,可称英雄?却甘心为人臣子,一生为别人卖命,此人安能称英雄呼?孙权沉稳安定,可称英雄?却无远虑,亦没有统一天下之气势,此人安能称英雄乎?
三国出曹操者,才气及豪情摄人魂。中国自古出英雄,曹操者当之无愧。
自两千年后,后人为曹者之事迹美其名曰:此人乃真英雄矣!
有关英雄事迹作文4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无数名垂史册的英雄豪杰,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无数名垂史册的英雄豪杰,他们如同天上的群星,永远闪烁着灿烂的迷人的光芒。谈起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我一定会说:“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是勾践!”
春秋时期,吴国和 越国发生了战争。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被夫差俘虏。后来,吴王夫差释放了勾践,让他回到了越国国都会稽。勾践在坐卧的地方吊了个苦胆,夜里躺在柴草上,面对苦胆。每天吃饭时都尝尝苦胆。总扪心自责:“你忘了会稽大败之辱吗?”就这样勾践跟同甘共苦共同命运,经过十年发展生产,积聚力量,又经过十年练兵,终于在公元前473年打败夫差,灭掉了吴国。
勾践的故事给我们深深地启发。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越王给吴王当了三年奴仆,受尽了屈辱,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他始终没有放弃心中的信念——重振越国,找回失去的尊严。他在麻痹了吴王被放回越国后,安抚百姓,操练军队,吃饭前品尝苦胆,晚上就睡在柴草上,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曾经的屈辱和复兴越国的雄心。他身为一个高高在上的君王,能够这样做,真是难能可贵。经过自己的顽强毅力,勾践终于打败吴国。勾践这种坚强的意志和坚持不懈、奋发图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失败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敢于面对,敢于重头再来。无论何时失败对于我们都是悲伤的、沉痛的。在沉痛之中,勾践没有沉沦,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心怀大志,暗自充实自己锻炼自己,不断让自己更强大,然后等待机会,等待东风再起的日子。
与其说成功是不容易的,不如说筹备成功更不容易。正如黎明的前夕是黑暗,迎来成功不可能没有付出。我们总是看到表面的辉煌,却很少留意背后的坚信。我们总是羡慕别人的成就,却都不愿付出人家背后的痛苦。
历史上有很多伟大的人,他们之所以能万世扬名,是因为承受了“非人哉”的磨练。屈原被流放却写成了《 离骚 》,左丘明虽失明却著《国语》,司马迁忍受宫刑之辱终于完成了千古名作《 史记 》。
忍别人之不能忍,成别人之不能成。要比别人成功,就要比别人付出更多。在挫败中反省自己,在黑暗中认清前路。跌倒不可怕,重新振作,卧薪尝胆,给自己从头再来的机会。
我们坚信,笑到最后的才是真正的胜利者。
有关英雄事迹作文5
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且是一种文化象征。在艺术领域中,更是超出了它自身的价值,成为英雄人物形象塑造的必备媒介之一。《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作为描写统英雄人物的扛鼎之作,酒与英雄人物更是结下了不解之缘。
传统英雄人物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种传奇式的理想化人物,勇武过人,或智谋超群,或身具异能,胸襟豁达、光明磊落、敢作敢为。大多是带有江湖义气、江湖性格、豪爽、豁达、济世扶贫,有着中国劳动人民传统的淳朴之美,是下层劳动者理想化的,在强大的恶势力面前,受欺凌而不让,见不平而不避,有着某种江湖义气的英雄人物。像鲁智深好打抱不平,“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武松宣称:“我从来只要打天下硬汉不明道德的人,我若路见不平,真乃拔刀相助,我便死了也不怕!”确是豪气干云,令人激奋;另一种或是“乱世英豪”,或是建功立业的.伟人,或是集封建传统伦理道德“忠”“义”于一身,为人所景仰,或是能够体现人生价值的创业之士,或是能够体现传统道德的仁义之人。
最典型的是“关公温酒斩华雄”一回中,作者并不直接说关羽的武艺如何高强,胆识如何过人,而是通过预先描写华雄非凡的勇猛,交战时震天动地的鼓声,那碗尚有余温的酒来表现关羽的神勇。描述如下:
天下诸侯共伐董卓,董卓派华雄为先锋,在孙坚战败,祖茂、潘凤二上将被杀。在众诸侯失色无策的情况下,关公作为一马弓手立下军令状,主动请战。曹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诗曰:“威镇乾坤第一功,辕门画鼓响咚咚。云长停盏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
“其酒尚温”寥寥数语,极言时间之短暂,关公的英勇神武尽在眼前。多名上将被杀,足可证明华雄非等闲之辈,然在关公的刀下,连酒有热到凉这个极短的时间都没有度过,可谓妙极。
再看刘备为防曹操谋害,就住处后院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光养晦之计,迷惑曹操。曹操为摸清了解刘备的内心所想,及早剪除异己,就派许褚、张辽二将邀刘备到府上饮酒。一到府上即笑曰:“在家做得好大事!”唬得刘备面如土色,以为计谋为曹操所视破。后听曹操言赏梅饮酒,心神方定。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骤雨将至。曹操借龙问刘备天下英雄几何?刘备推言淮南袁术、河北袁绍、荆州刘表、益州刘璋等人,以掩饰自身。曹操却一一否定,直言“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惊得刘备丢了手中的匙箸,急中生智,借雷声掩盖内心的恐慌:“一雷之威,乃至于此。”仍装作胸无大志,胆小如鼠之人,逃过杀身之祸。短短数百字借饮酒把英雄人物之间残酷的政治斗争表达的淋漓尽致。刘备的机智、城府之深,曹操的奸诈、轻信,表现的酣畅淋漓,看似平静的饮酒谈笑,对刘备来说,却是杀机四伏,危机重重,稍有疏忽,就有命丧黄泉之险。
《水浒传》中也有不少这样的典型情节:杨志押送不义之财——生辰纲,引起众英雄的夺取之心。晁盖等好汉虽人多势众,但见对方的杨志也决非等闲之辈,故只能智取,不可强夺,自唱“双簧”。刘唐从桶中兜了一瓢,拿上便吃。白胜赶上制止,追入松林。吴用趁机去松林里取药抖在瓢中,也去桶中兜酒,却被回头的白胜劈手夺过,倾在桶里——此时,已当着杨志之面不知不觉下于酒中。杨志见剩下一桶酒已被吃过,料酒中无药,放松了警惕,同意众军士买酒,自己也吃了半瓢。顷刻间十五人一个个头重脚轻,软倒在地,动弹不得。眼睁睁地看着众好汉推出江州车儿,将十一担金银珠宝装上车子,叫声“聒噪”,扬长而去。酒在敌我双方的斗争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增添了情节的趣味性,也丰富了众英雄的侠义形象。
武松在办完差事返回阳谷县后,突然发现兄长武大已故身亡,当晚设酒肴祭奠哥哥亡魂,把酒浇奠后放声大哭,那酒代表了自己对亲人的思念,那哭表达了自己对哥哥冤死的无限悲伤。在得知兄长是被潘金莲和西门庆通奸毒死,告官不准之后,武松便以设酒款待为名,把潘金莲、王婆及众乡邻集中到自己家中。吃酒正酣之时,却让土兵收拾杯盘,卷起双袖,去衣裳底下掣出口尖刀来,右手四指笼着刀把,大拇指按住掩心,两只圆彪彪怪眼睁起,高声叫道:“诸位高邻在此,小人冤各有头,债各有主。只要众位做个证见……若有一位先走的,武松翻过脸来休怪,教他先吃我五七刀了去,武二便偿他命也不妨!”让乡邻记下潘、王二人供词,手刃了杀害哥哥的凶手,替兄长报仇雪恨。把潘金莲和西门庆二人的首级供在兄长灵前,一碗冷酒浇奠后,洒泪到:“哥哥灵魂不远,早生天界!兄弟与你报仇了。”
武松自幼失去双亲,仰仗兄长抚养成人,长兄如父在他的感情世界中,体现的尤为明显。